APP下载

TOP5

2016-06-25紫轩

现代兵器 2016年6期
关键词:脱壳口径坦克

紫轩

文章考察了自坦克炮产生至今,各国坦克炮的性能,一共划分为3个阶段:坦克炮产生自二战初期,1943—1945;二战后至今,每个阶段选出前5名。

二战前期

第5位:皮托SA-1918型37毫米坦克炮(法国)

“雷诺”-FT坦克搭载的SA-18式37毫米坦克炮

皮托SA-1918型37毫米坦克炮(以下称为SA-18)是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雷诺”-FT坦克的主炮。该炮确立了处于初创期的坦克的实用兵器的地位,功劳显著,对之后各国坦克炮的开发具有很大推动作用。

“雷诺”-FT坦克用户众多,有30余个国家装备,意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也获得许可生产。各国在开发坦克之初都是以其装备的SA-18为范本,装甲车也出现了搭载该炮的许可生产版。

SA-18的原型为1916年制式化步兵炮,由于轻便可靠,后者作为实用性武器迅速被各国仿制。该炮21倍口径,初速367米/秒,有效射程为1500米,最大射程为2400米。原本用于步兵支援,每分钟可发射15发炮弹,近距离能穿透23毫米的装甲,即使在1000米外也能穿透15毫米的装甲。作为坦克炮时,由于瞄准和操作都由一个人负责,实际射击速度有时仅达每分钟12发,但因熟练程度不同,最大也可能达到每分钟20发。

为搭载H35轻型坦克,该炮还出现了弹舱扩大的改良型,发射APCR硬芯穿甲弹时,初速可提升至600米/秒,近距离穿透力可达30毫米。而德军Ⅰ号坦克A/B型的正面装甲是13毫米,Ⅱ号坦克的正面装甲是14.5毫米,理论上该炮是可以穿透的。此外,设计人员后来还开发了SA-38型37毫米的长炮身改良型,该炮在1000米的距离外仍可穿透30毫米装甲。

SA-18作为坦克炮,仅需1个人就可进行装填和射击,而且价格便宜,很受好评。37毫米口径成为各国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制式标准。不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阶段,SA-18就略显威力不足,但其在一线活跃20年是不争的事实。和“雷诺”-FT坦克一样,该炮不仅在大战中,在战后治安作战中仍被使用。考虑到当时武器快速发展的背景,SA-18真可谓是杰作。

德国德国Ⅲ号坦克初期搭载的KwK36型36毫米炮

第4位:KwK36型37毫米炮(德国)

KwK36型37毫米炮是德国Ⅲ号坦克初期的主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坦克主炮产生很大影响。

该炮以莱茵金属公司1924年秘密研发的TaK 28 /L45反坦克炮为原型,后者作为轻型野战炮于1928年就定型。鉴于《凡尔赛条约》中对战败国的处理,德国被严格限制开发重型装备,转而向苏联转移生产地点,进行秘密研发。1936年,PaK36型37毫米炮作为德军的制式装备定型,坦克炮型号为 KwK36型37毫米炮,曾作为德国Ⅲ号坦克的初期搭载炮。

出口型TaK29型37毫米炮除供给北欧中立国、南美诸国外,苏联也获得了该炮,以L-K-M1930型反坦克炮(下面简称M1930)定型,并作为BT快速坦克的主炮采用。1931年,苏联开发了M1930的坦克炮型——B-3/37毫米炮,作为BT-2快速坦克的主炮。后来为对抗坦克的威胁,还开发了大口径的1932-19-K/45毫米反坦克炮,作为BT-5快速坦克的主炮。1939年,日苏诺门坎战役爆发,苏联派出BT-5、BT-7参战,日本关东军惨败。可以说,出口型PaK36型反坦克炮的打击能力成为各国在坦克防护能力方面的标准。

可惜的是,该型炮作为坦克炮定型时已成为旧式武器,很快就被KwK38型 50毫米坦克炮取代。

第3位:QF6磅坦克炮(英国)

QF6磅坦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时,英军大量配备的坦克炮。该炮原本是作为反坦克炮研发的,有43倍口径型和50倍口径型2个型号。该型炮装备在Mk3巡航坦克、Mk8/ Mk9/ Mk10步兵坦克、Mk3/ Mk4重型坦克上。火炮发射1942年式AP弹时,初速846米/秒,43倍口径型在距离100米可穿透94毫米的防弹钢板。

笔者之所以将该炮排在前五,是由于其后继型号使用广泛,而且基于其特性研发的弹药,在坦克史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QF6磅炮可谓是L7型105毫米坦克炮的始祖。1940年,英国开始设计6磅炮的后继型号——17磅炮,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反坦克炮之一,还大量装备在英国坦克上作为主炮使用。1948年,英国就在17磅炮的基础上推出改进型20磅炮,并搭载“百人队长”坦克和“御夫座”坦克歼击车,而后来取代QF20磅炮的就是L7型105毫米坦克炮。

说起该炮的评价,不得不提该炮的弹药。1940年,该炮的基础设计是57倍口径,在大战中期普遍采用75毫米炮的时代,显得威力不足。仅凭这一点,不得不在研发代替品还是转向二线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该炮由于能够发射1944年新研发的脱壳穿甲弹(APDS),所以史上有名。发射新型弹药时,该炮初速达到1151米/秒, 100米距离可穿透130米的防弹钢板。虽说距离稍有些近,但也可对付二战中的新锐坦克。由于制作精度的问题,当时的脱壳穿甲弹(APDS)从装弹筒脱离时存在致命的缺点,也就是远距离的命中精度特别低,要改善这一情况尚需时间。在换装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前,APDS一直作为动能弹的代名词发挥威力。

这证实了即使是旧式炮如果使用新型炮弹也能有效发挥威力,也说明当时在坦克“攻击、机动、防护”三要素中,最为重视的是“攻击”。

第2位:F-34型76毫米坦克炮(苏联)

F-34型76毫米坦克炮作为1941年定型的T-34坦克的主炮很有名气。在此后德国坦克开发中,F-34型炮的威力成为验证坦克防护力的重要标尺。换句话说,该型炮对Ⅳ坦克的附加装甲及以后德国坦克的重装甲化产生很大影响。事实上,二战以后对坦克研发产生很大影响的“虎”式坦克等车体,当时都是以能防御76毫米坦克炮的打击为目标的。

苏联在选定T-34坦克的主炮时,正值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当时,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将搭载20-K/45毫米坦克炮的BT-5/ BT-7快速坦克投入实战。结果,45毫米炮用于阵地攻击明显能力不足,特别是对于增大的反坦克炮的威胁;如果坦克不能发射具有野战炮威力的榴弹,坦克的优越性早晚将会丧失。为此,苏联军队内部又围绕此事展开势力争夺。统管装甲作战力量的装备坦克局,强调强大的坦克炮的必要性;而统管火炮作战力量装备的炮兵总局,则强调要扩大反坦克炮、野战炮的装备,二者互不让步。最终,双方分别装备76毫米炮和45毫米炮进行比较试验,证实前者占据优势。

当时苏联装备的76毫米炮是L11型30.5倍口径炮,不过很早就中止了生产,苏联从1941年开始研发41.5倍口径的76毫米炮。F-34型坦克炮在威力和操作方面都很优秀。很可惜的是,苏联在斯大林肃反运动风波后,坦克的战术运用还很稚嫩,和德军进行激战中蒙受了很大损失,这也使外界对坦克的评价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1943年,F-34在“虎”式坦克强大的防护能力和优越的打击能力前,显得威力不足,再加上德军Ⅳ号坦克自H型开始正面装甲的厚度加强为80毫米,苏军陷入了苦战。后来,苏军重新以52-K型85毫米高射炮为原型研制D-5型85毫米坦克炮,并作为中心力量,F-34炮就脱离一线。

Mk3巡航坦克搭载的QF6磅坦克炮

第1位:KwK36/L56型88毫米坦克炮(德国)

KwK36/L56型88毫米坦克炮——“虎”Ⅰ中型坦克的主炮,在坦克初创期至大战初期,甚至是整个坦克史都占据重要地位。该炮56倍口径外观特色和“虎”式良好的防护力相得益彰,投入战线之初就引起了“虎式震惊”的恐慌状态。

该炮出自88毫米Flak18 L/56高射炮,追加了炮口制退器、封闭器的垂直机构等设计。唯一的难点是,高射炮转用做坦克炮,炮架的构造截然不同,导致了搭载坦克的炮塔大型化。但是,该炮的打击力远远弥补了这一不足,而且德国的光学器材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初速炮的特性。KwK36/L56型炮装备2.5倍的TZF.9b双眼瞄准器,最远可进行4000米的直接瞄准射击,在距离1000米时,初弹命中率为93%;500米时,初弹命中率为74%;2000米时,初弹命中率为50%。该炮在1000米处可击穿138毫米垂直装甲,2000米可击穿110毫米垂直装甲。当时,T-34/76坦克的正面装甲为52毫米,M4坦克正面装甲76毫米,“圣瓦伦丁” 坦克正面装甲65毫米,“虎”Ⅰ坦克即使在2000米距离外也能够穿透。

“虎”1坦克,装备88毫米KwK36/L56型炮

KwK36/L56炮的登场,带来坦克战的远距离作战,同时坦克炮57毫米以下的时代结束。除去轻型坦克,坦克炮转向长炮身时代,慢慢形成了目前主力坦克的火炮体系。

1943—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谓促使各种兵器快速发展,坦克由于战术转换其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大战前夕,坦克的定位是支援步兵或者用于侦察,二战后就开始谋求对抗敌坦克的能力。各国都集中开发攻击能力,不能强化主炮实现转换的坦克自然就遭到淘汰。根据最受重视的穿透力、操作性(主要指发射速度)以及战绩(实战期间的评价),选出二战中间阶段即1943到战争结束时火炮的前五名。

配合优秀的瞄准机,“虎”Ⅱ的KwK36/L56型炮,即使相距2000米也能达到50%的初弹命中率 

第5位M3/L50型 90毫米炮(美国)

1943年,美军M3型53倍口径90毫米炮诞生,它可以装载在坦克歼击车和坦克上。美军立即对M10坦克歼击车进行相应改进,使得M3型90毫米炮能够装载在该平台上,改进后被称为M36“杰克逊”坦克歼击车。该车于1944年开始批量生产,同年8月派往西部战线。此外,搭载M3型90毫米炮的T25中型坦克和T26重型坦克,同年5月也开始批量生产。但是,地面作战部队司令部(AGF)拒绝引进,大大推迟了其参加实战的机会。

1945年3月,T26重型坦克(后来改为M26)终于派往前线。不过,M26由于服役较晚,在二战中未发挥作用,真正活跃表现是在朝鲜战争中。

此外,为攻击德国的猛兽坦克,美国还研发了将炮身长延至70倍口径的改良型T15E2。该炮发射硬芯穿甲弹时,可在1800米距离外穿透173毫米的装甲。T15E2发射常规穿甲弹,威力比KwK43型88毫米炮差,发射硬芯穿甲弹时性能就略胜一筹。

第5位原来有2个候补,苏联的85毫米炮和美国的90毫米炮,最终选择了后者。85毫米炮较早实现了车载炮的实用化,搭载在T-34/85、SU-85坦克上,大大提高了苏联坦克的攻击能力。90毫米炮投入实战较晚,但穿透力较强。而且,85毫米炮作为T-44中型坦克的主炮就完成了使命,而90毫米炮经过反复改修,寿命较长,还装备M48“巴顿”坦克,所以将M3型90毫米炮排在前面。

第4位:17磅炮(英国)

英国于1941年末完成17磅炮的基础设计,该炮在射击测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当初优先加大2磅炮的产量,因此17磅炮实际投入实战的时间是1942年10月。1943年,该炮使用了25磅炮的炮架,并首次参战。

重量达到3吨的牵引式17磅炮在使用上比较苦难。为弥补这一缺点,英国开始探讨车载化。但是由于炮尾部分过大,没有合适的车辆能够搭载。因为英国坦克在设计阶段就对车宽做出了限制,要装备17磅炮就必须重新设计车体。而新型车体的开发很是费劲,大多直至德国投降都没完成。但是,英军拥有大量的M4“谢尔曼”坦克,仅简单改装就能搭载17磅炮,改装后的坦克被称为“萤火虫”,投入1944年6月后的欧洲战线。

17磅炮发射被帽风帽穿甲弹攻击30°倾斜装甲时,能在500米距离击穿140毫米装甲,1000米距离能击穿131毫米装甲;发射脱壳穿甲弹打击30°倾角装甲时,500米距离可击穿209毫米装甲,1000米距离能击穿192毫米装甲。因此,该炮能够击穿后来德国的“虎王”坦克。但是,该型炮也有弱点,发射超速脱壳弹(1944年9月以后配发部队)时远程射击命中精度就会下降。后来试验表明,装弹筒分离时机不对,即使在有效距离内着弹也会反弹,就会成为无效攻击。而且,17磅炮重量较大,后坐行程较长,后来经重新设计,缩短了后膛长度,被重新命名为77毫米HV炮。但正值战争结束,77毫米HV仅搭载在巡洋坦克上。

第四位之所以选择17磅炮,是因为该炮拥有优秀的穿透力。特别是发射Mk.1-T超速脱壳弹时,威力比“黑豹”坦克最强劲的Pzgr40/42曳光高速穿甲弹还要大。其排名较75毫米KwK42型炮低的原因是,17磅炮车载化较晚,超速脱壳弹的技术问题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第3位:75毫米KwK42型炮(德国)

依据德军制定的“将来有必要装备在1000米外穿透140毫米装甲的车载炮”的方针,德国决定研发75毫米KwK42型炮。该炮即使发射常规穿甲弹也能击破大多数盟军坦克,发射钨芯穿甲弹时,可在1500米距离上穿透127毫米均质轧制装甲。但是,Pzgr40/42型穿甲弹随着目标变远命中率也变低。根据射击实验的数据,该弹在2000米外命中率低至56%,实战使用命中率又会降低一半,因此最好将射击距离控制在1000米内。根据记录,Pzgr39/42也曾2000米的远距离射中过T-34/76。

该炮曾经作为德国“黑豹”坦克主炮,“黑豹”坦克从D型到G型经过数次改良,但是主炮都没有变。而搭载KwK42型炮的坦克车辆,自1943年7月的西西里岛登陆战至战争结束,击破了大多的盟军坦克。KwK42型炮在法国也备受瞩目,以它为原型改良的CN-75-50,搭载AMX13轻型坦克,以色列M50“谢尔曼”坦克也使用了这种炮。从这些看来,该型炮排名第三也是合情合理的。

大战末期,装备17磅炮的英国坦克驱逐战车,对德国坦克造成威胁

第2位:122毫米D-25T炮(苏联)

苏联对IS-1重型坦克85毫米炮的攻击效果不满,其威力弱于德国“虎”式坦克,决定开发新型炮,也就是后来的D-25T型122毫米坦克炮。该炮原型为122毫米A19S重型加农炮,它不仅用于反坦克战,对阵地攻击也很厉害。苏联不仅开发了D-25T坦克炮,后来将螺口式炮闩改为半自动立楔式炮闩,开发了D-25S自行炮。

1943年,IS坦克返厂更换122毫米D-25T坦克炮,并更换了更大的炮塔,命名为IS-2。衍生型JSU122坦克歼击车也搭载了122毫米D-25S自行炮,但其装填作业较IS-2更为顺利。此外,战后T-10重型坦克也搭载了该型炮,对此感到威胁的英美两国也在本国的重型坦克上搭载了122毫米炮。

IS-2坦克让德军惧怕,不仅是由于其重型装甲,还因其主炮强大的破坏力。的确,单说穿透力,D-25T坦克炮不及德国“虎王”坦克的88毫米KwK43主炮,但由于其采用大口径,着弹时产生的冲击特别强烈。即使炮弹没有穿透对方的坦克,至少也会将其装甲板撞裂。而且如果使用榴弹的话,该炮曾有过将其装甲板内侧剥离的记录。

不过,122毫米大口径炮在作为车载炮运用时,存在几个问题。首先,IS-2坦克原先设计的是搭载85毫米炮,转而搭载122毫米炮时炮塔就略显拥挤;其次,装填手在受限的空间内必须装填重量达25千克的炮弹,装填速度仅每分钟2发,比90毫米火炮要差;再次,炮弹的尺寸大,携弹的炮弹数量相应也减少。因此,战后苏联坦克炮的主流是穿透力强的100毫米炮。

第1位:88毫米KwK43 L71炮(德国)

希特勒主张将88毫米Flak41防空炮作为“虎”Ⅰ坦克的主炮,但炮塔不能容纳,不得不放弃。为了车载使用,Flak41防空炮被改进为PaK43型车载炮。PaK43型车载炮发射速度快,破坏力也强,唯一的缺点是尺寸大,能够搭载的车辆有限。该炮原计划搭载“黑豹”坦克,但是不仅要改装炮塔,就连炮塔座圈的直径都要改装,最终未能实现。而计划搭载PaK43的“虎王”坦克,其研发进度又推迟,该炮就先搭载在自行炮和驱逐战车上。除车载PaK43,德国还生产了PaK43牵引式反坦克炮,该炮搭载了多种车辆,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活跃于战争一线。

PaK43的坦克炮型号KwK43,于1943年中期开始批量生产,而其装备的“虎王”坦克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该炮可以算是二战期间德国坦克装备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即使发射常规穿甲弹也能在1500米外穿透148毫米的均质轧制装甲板,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而盟军穿透力与KwK43相匹敌的坦克炮,只有苏联100毫米炮、美军T15E2型90毫米炮。但是,后者于1945年以后才投入实战,当时基本上战局已定。

IS-2重型坦克搭载D-25T1型122毫米火炮

其实,德军还有搭载于“猎虎”坦克的128毫米KwK44坦克炮(反坦克型号PaK44)。穿透力方面,KwK44更出色,但是KwK43的操作性更优秀。KwK44采用分离式装药,发射速度仅为2~3发/分,而KwK43可达6~7发/分。也就是说,前者发射1发弹时,后者可多发射2~3发。以坦克战为前提比较,还是KwK43占据优势。

选择以上坦克炮作为前5名,可能有人会有异议。单从性能上看的话,苏联100毫米炮D10S、德国128毫米炮KwK44也应该榜上有名。但是,后两者在大战中的使用时间不足半年。笔者认为,既然是武器装备,就应该考虑其在作战中能发挥的作用。

二战后到现在

一般人可能都认为要增强坦克炮的威力,就要采用大口径长炮身,但实际没有这么简单。

坦克炮威力大不仅仅要装甲穿透力强,而且炮弹初速也要高。如果仅仅将炮身延长,炮膛内的摩擦加大,弹速就会变慢。为克服摩擦,需增加压力,但一味多装药,不能保证充分燃烧,初速也无法提高。理想状态是,装药的燃烧时间长,压力长时间保持住。有了这样的装药,长炮身就十分必要。而炮身的制造需要相当高的冶金技术,钢板制造时要反复加热、延压、冷却。为减少残留应力(除去外力后,物体内存在的应力),应严密控制制造时的加热、冷却温度,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让其长期闲置。据说以前为建造军舰,其重要部位使用的钢板闲置有60年之久。如今,能够生产坦克炮的公司也很有限。下面将二战后至今的坦克炮,按照对坦克整体技术的综合影响力,排出前5名。

T-80U搭载的2A46型125毫米炮

第5位:2A46-125毫米炮(苏联)

该炮是苏联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产品,由苏联火箭炮兵第9设计局制造,用于第三代主战坦克。当时,西方阵营普遍采用120毫米口径炮,东方阵营则采用攻击力更强的125毫米口径。

20世纪60年代,苏联根据缴获美国M60“巴顿”坦克的105毫米炮,进行攻击能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炮的威力比之前预想的高。为此,苏联决定开发一款更大口径的火炮,就是2A46推出的原因。

2A46火炮采用与西方不同的装药分离式弹药,自动装填装置,具备发射导弹、枪等多种功能,技术先进。该炮最先搭载1964年开始生产的T-64坦克,并陆续装备T-64B、T-72、T-72A、T-80及其改进型坦克,现在的T-90坦克仍在使用该系列炮。最新的T-90坦克装备2A46M5,它发射3BM42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60°角着弹,可击穿600毫米均质轧制钢板。此外,该炮可发射9K119/119M反坦克导弹,射程5000米;发射成形炸药弹,可穿透700~750毫米均质轧制钢板。单纯从以上数据看,该炮要穿透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装甲威力还略显不足,因此勉强排在第5位。

第4位:L30型120毫米线膛炮(英国)

可以说,各国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都采用滑膛炮,仅有英国“挑战者”2采用L30型120毫米线膛炮。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现实问题。在“挑战者”2开发时,英国已储备了大量的120毫米线膛炮。为有效利用该炮,“挑战者”2不得不装备120毫米线膛炮。该炮采用人工装填,装填重型炮弹就成为问题,其对策就是采用装药分离式。这样虽说装填手的负担减轻了,但作业程序变得繁杂,影响发射速度。实际上,通过训练该炮可实现与其他第三代坦克炮同样的发射速度。

该炮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XL-26CHARM1钨合金弹头)、碎甲弹,以及XL-26CHARM3贫铀弹等,在距离2000米上能穿透650毫米均质轧制钢板。CHARM3贫铀弹具有更大的长径比和更高的穿甲威力,不过英国军方规定该弹只能在战时使用。

但是,如前所述L30炮和北约其他主战坦克的主炮不能通用。英国也有为“挑战者”换装莱茵金属公司55倍口径120毫米滑膛炮的计划,不过由于财政困难和炮弹供给体系需要重新调整而作罢。按计划,L30的使用寿命在2015年左右,英国国防部委托瑞典公司生产120毫米线膛炮。该炮配用的炮弹在英国国内也逐渐停止生产,XL-26CHARM于2007年就结束生产。而且, BAE系统公司于2009年4月公布了AFV相关部门的裁员。虽说没有关闭主战坦克生产线,但事实上已经中止了其开发。当然其中涉及到英国装甲战略问题,英国坦克的历史到“挑战者”2就终结了。

第3位:10式坦克用120毫米炮(日本)

前文提到,为取得稳定的品质,火炮的生产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方面而言工业化较晚的日本不占优势。但是,日本并没有束手待毙。日本制钢所是日本唯一继承了明治时代技术的火炮厂家,该公司于1907年接受英国两家公司的资金注入,当然也接受了技术支援。

二战后,日本制钢所生产了61式以后的坦克炮,并授权生产了90式主战坦克采用的莱茵金属公司Rh120式44口径120毫米滑膛炮。该所曾试制了90式坦克的国产120毫米滑膛炮,但由于莱茵金属公司的审查而失败。日本10式坦克开始研制后,就采用了该所生产的国产44倍口径120毫米滑膛炮。从主炮到炮弹都是日本自行研制的,可谓是划时代的进步。过去,日本主战坦克的主炮都是经冶金先进国家许可生产的,如61式坦克是美国、74式坦克是英国、90式坦克是德国,而且炮弹也是许可生产。

由于10式坦克战斗重量仅44吨,比其他采用120毫米坦克炮的主战坦克轻得多,原本会造成主炮射击时稳定性不佳的问题,不过拜长炮身后坐和半主动悬挂装置所赐,主炮可实现稳定射击。10式坦克主炮较90式坦克主炮炮身更薄,抽气装置也细,整体重量减轻了13%。该炮除了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高爆榴弹外,还能发射一种专门研制的穿甲弹Ⅲ型,其电子引信能在穿透三层墙壁后才引爆弹头。顺便说下,10式坦克仍可使用90式的JM33APFSDS弹。10式坦克发射专用穿甲弹Ⅲ,可穿透548毫米均质轧制钢板;发射JM33弹,可穿透460毫米均质轧制钢板。

第2位:L7式105毫米炮(英国)

在战后坦克炮中,英国皇家兵工厂的L7式105毫米线膛炮占据重要地位,现在仍作为火力支援装甲车的主炮使用。

L7式105毫米线膛跑是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为了抵御苏联T-54/55坦克及其搭载的D-10T100毫米坦克炮而研制的,装备英国“百人队长”坦克。后来,西方国家以此为原型开发了一系列105毫米坦克炮,而皇家兵工厂基本垄断了主炮的生产,之前不怎么起眼的英国坦克界开始活跃起来。德国“豹”1坦克主炮L7A3、美国M60坦克的M68、瑞典Strv103坦克的L74、日本74式坦克的L7、韩国K1都是源自该炮。中国于80年代由奥地利引进奥版L7,在此基础上开发了81式、83式105毫米线膛炮。

L7型炮在尾部使用单内炮管、水平式棱柱形半自动炮闩,并采用整装一体式炮弹,可以发射多种炮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脱壳穿甲弹(APDS)、破甲弹(HEAT)、碎甲弹(HESH)。

顺便说下L7炮的衍生产品——美国M68火炮的装甲穿透力。该炮发射脱壳穿甲弹(APDS)时,2000米距离可击穿120毫米均质轧制钢板;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则可击穿420毫米;使用破甲(HEAT),可击穿360~420毫米。以1000米交战距离的坦克战来说,M68基本上可以穿透当时所有的第二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可谓是“命中即击破”。

21世纪,L7系列105毫米炮仍然在使用。能够装备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国家不多,二代坦克仍在现役,即使是新开发的美国机动火炮系统和日本的机动战斗坦克仍搭载L7系列105毫米炮。开发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其仍然畅销。

第1位:莱茵金属公司120毫米炮(德国)

L44型120毫米炮被以德国“豹”2坦克为首的美国M1A2“艾布拉姆斯”、日本90式坦克、韩国K1A1坦克等西方阵营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所采用,是最早定型制式化的坦克用滑膛炮。1975年,莱茵金属公司完成该型炮为“豹”2坦克所用。

1975年,北约实施了坦克炮的比较试验,当时美国105毫米M68炮、英国110毫米线膛炮、莱茵金属公司120毫米滑膛炮都参与了试验。结果,莱茵金属公司120毫米滑膛炮穿透力最强,M68的命中精度最高,据说120毫米滑膛炮比M68高出15%的偏差,是精度最差的。通过在炮弹上安装稳定翼,可使弹道稳定,提高精度,解决120毫米滑膛炮的精度问题。而且,滑膛炮炮身磨耗小,炮身薄而轻,后来作为坦克炮被广泛采用。

L44型120毫米滑膛炮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破甲弹。DM1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主弹种,初速约为165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3500米。DM12多用途破甲弹具有破甲和杀伤双重作用,初速1143米/秒。

莱茵金属公司120毫米滑膛炮作为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主炮,作为滑膛炮的开拓者,构筑了坦克炮的新时代,所以笔者将其列为第1位。

(编辑/栀子)

猜你喜欢

脱壳口径坦克
口径的选择 What Is the Proper Caliber?
超级坦克大乱斗
坚果脱壳专利技术综述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关于牡丹籽脱壳加工工艺的探讨
鲁格公司新型6.5mm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
花生脱壳机械发展研究
冲锋枪流行大口径
坦克新杀手
谈天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