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江农场直播水稻田杂草稻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2016-06-25胡玉珍姚磊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1期

胡玉珍 姚磊

摘 要:该文介绍了沿江农场直播稻田杂草稻的发生情况以及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杂草稻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农场水稻田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沿江农场;直播水稻田;杂草稻;发生情况;综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1-0071-02

沿江农场稻田地势平坦、低洼,常年雨水充沛,又因农场的历史原因,人少地多,故轻型的栽培方式水稻直播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种植方式,直播水稻在水稻栽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直播水稻种植年份的增加,田间杂草稻对水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已经上升到水稻田草害中的首要因素,制约着水稻的持续生产。

1 发生情况

杂草稻在我地的发生,最早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只是偶尔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如水沟边、水塘边或是一些低洼的荒田看到一株或几株。到2000年以后,数量增加,但大部分还是出現在田埂边或条田沟里,偶尔在农田里也能看到,看到的量也还很少。直到2005年前后,杂草稻在我地对直播稻田的危害才被农户所重视。原因是当地刚好在推广水稻免耕技术、小麦免耕技术、稻套麦免耕技术,尤其是麦茬后免耕直播水稻。如此这般种植2~3a之后,直播稻田中杂草稻的危害变得愈发明显,严重的直接造成栽培稻绝收。

2 生物学特性

杂草稻是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中间型[1],俗称“野稻”、“杂稻”、“杂草型稻”、“小红稻”等等。它们形态、生理、生化及对除草剂的反应等都与栽培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具体的与栽培稻相比,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总体来说,杂草稻有以下一些特征:在3叶期前与栽培稻较难区分,但3叶期后,杂草稻生长较快,株高偏高,株型松散,有些叶稍为紫色,分蘖数多,分蘖角度大,每穗粒数多且着粒稀,稻穗谷粒成熟度不一致,落粒性明显。种子的休眠性表现不一致,有的不休眠,有的休眠期长达4~5a[2]。

3 综合防治对策

3.1 化学防除 正因为杂草稻的生理、生化以及对除草剂的反应与栽培稻有很多相似,所以杂草稻的化学防治难度比较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制成哪一种除草剂在同等条件下对杂草稻有特效而对栽培稻无伤害,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研制成合适的选择性除草剂。但是,这并不是说杂草稻就没有化学除草剂可以防治,可以根据田间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除草剂,对杂草稻进行有效防除。比如,在没有种植水稻之前,田间已有杂草稻发生,可以采用灭生性除草剂进行防除,这样可以杀灭已出土的杂草稻;如果还没有播种栽培稻,而杂草稻也没有出土,可以通过先整地,整地过后采用封闭性的除草剂先进行一次如丁草胺、丙草胺、禾草丹等这种方法,田间一定要保持水层7~10d,然后放干田水,播种催过芽的种谷;还有一种方法是播后苗前处理:就是栽培稻催过标准芽播种后,采用丙草胺或禾草丹喷雾,田间保持湿润或薄水层5~7d进行封闭,防止或抑制田间杂草稻的萌芽;另外再有一种方法是:直播水稻生长中期,烤田结束复水后,可采用大田除草剂丁·苄、乙·苄等拌肥料撒施后,保持水层5~7d,防止烤田过后的杂草稻萌发,进而防止后期杂草稻对直播稻的危害。

3.2 农业防治 研究表明:杂草稻种子在泥土中的散布主要在土表0~5cm土层中,其次是5~10cm,在10cm以上的土层中,杂草稻种子萌发很少[3]。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通过深耕土壤(最少10cm以上),来达到将杂草稻种子翻入土表10cm以上,降低杂草稻的萌发,延长杂草稻种子的休眠期;另外,也可以通过冬季休耕,早春关水,等到地温上升到适宜杂草稻萌发时,放干田水,诱导杂草稻提前萌发,然后采用化学除草剂杀灭已出土的杂草稻,最后再进行正常的水稻直播,正常水浆管理。在直播稻田的前中期管理中,可以通过田间的水层管理,来抑制杂草稻的萌发:前期结合化学防除,尽量保持田间浅水层,少晾田或不晾田;中期晒田不要过度,晒过以后立即复水,然后带大田除草剂进行封闭,不给杂草稻有萌发的机会;对于一些杂草稻发生特别严重,而且很难有效防除的田块,可以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变直播稻为人工移栽稻,或者通过换茬,如种植旱地作物大豆、棉花等其它作物。

3.3 人工防除 通过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差异,进行人工拔除,在3叶期以后,将那些生长旺的、叶片披散、叶色偏淡(有些为紫色叶鞘)、形态明显与栽培稻不同的植株拔除,拔除越早工效越高,对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也越小。在我地曾经就有直播稻田杂草稻太多而放弃管理的例子,当时1个劳动力1d只能拔除30m2左右。有试验表明:当1m2有5株杂草稻时,可减产20%左右;当1m2有杂草稻达65株时,可造成水稻绝收[4]。所以在很多方法都不能解决杂草稻的时候,人工拔草也是不得不选择的方法之一。

4 结语

沿江农场直播稻田杂草稻的防除,并不是某个单一的措施就能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实施中,往往是多项措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地进行,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琳,戴伟明,强胜,等.杂草稻穗部形态及休眠期特性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4):121-123.

[2]杨红梅,冯莉,田兴山,等.广东雷州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1):95-97.

[3]沈雁君.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除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6-7.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