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涡麦99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6-06-25刘钊王凤辉王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选育栽培技术

刘钊 王凤辉 王军

摘 要:该文总结了小麦新品种涡麦99的选育过程,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涡麦99;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1-0051-02

沿淮淮北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小麦生长季节总降雨量较适宜,但时空分布不匀,秋季经常出现干旱少雨现象。小麦生长后期气温易出现高、低温交替变化,引发早衰。本区小麦品种生态型,要求品种偏冬性,分蘖力较强,易增苗,播期弹性大,光照反应中等敏感,幼苗根系抗寒力强,高矮适中,较耐倒春寒,后期根系活力强,不早衰。亳州市农科院确立了保证稳产的同时,力争高产的育种思路,选育出稳产性好、丰产性潜力大、优质中筋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系涡麦99,2009-2013年分别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1 选育过程

1.1 技术路线和育种目标

1.1.1 技术践线 以选育适宜黄淮麦区并针对沿淮淮北地区高产、广适品种为主线,重点协调好广适与高产、抗病、抗倒的矛盾,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光热资源和小麦“二長一短”生长发育规律,针对黄淮南部小麦籽粒灌浆具有“灌浆期短、灌浆速度快、粒重变化大”的特点,选择既耐强光又耐弱光,灌浆速度和强度都比较理想的品种类型,使小麦内部生长发育与外部生态条件达到最好的协调。采用不同生态区广适、高产亲本材料杂交,冬、春性亲本材料杂交,创新材料,选育半冬性类型,走多穗、中等偏高粒重的中间类型产量结构模式途径。

1.1.2 选育目标 半冬性,中熟,幼苗生长势强,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高,播期弹性大,光照反应中等敏感,冬季耐寒性好,对春季低温反应不敏感,高矮适中(80~90cm),茎秆韧性强,抗倒性好,株型松紧适中,叶片上冲,叶功能持续时间长,落黄优良,不早衰。长方型穗,穗码中等偏密。穗数在645万/hm2,穗粒数32粒,千粒重44g,籽粒饱满,商品性好。抗性要求中至高抗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害。品质达到中强筋粉标准。

1.2 选育过程

2006—2007年度本所品系比较试验平均单产669.5kg/667m2,比对照皖麦50增产3.2%。同时优选涡麦99068.0.10.8.1.16株系的9个系进行繁殖,开始单株选择和鉴定试验同步进行,参加各级试验。

1.3 亲本选择及系谱

1.3.1 亲本选择 百农3217为黄淮麦区20世纪80年代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导品种,推广面积最大达200.0万hm2。该品种弱冬性,半矮秆,中早熟,产量三要素比较协调,产量高而稳定,适应性广,但抗锈病性弱。淮麦18系21世纪初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主导品种之一,抗寒力较强,抗倒伏,耐渍性好,适应性广,感叶锈病。父本鲁麦21为半冬性、半矮秆、抗病兼耐旱节水型的高产品种,是本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主体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达90.0万hm2,耐寒,抗干热风,综合抗病性好,适应性广。该组合配制的目的是促进胶东地区生态型与黄淮南片生态型基因融合,创新品种生态型,同时通过不同生态区品种的强、强联合选育新品种。

1.3.2 亲本系谱 亲本系谱如下:

2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多穗型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周麦18晚熟0.8d。幼苗近匍匐,长势偏弱,叶细短,青绿色,冬季分蘖力中等,冬季抗寒性好。春季发育缓慢,春生分蘖多,两极分化速度较快,抽穗早,对倒春寒稍敏感。分蘖成穗率中等,成穗数较多。植株偏高,平均株高89cm,茎秆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一般。株型较松散,旗叶短卷上冲,穗层不整齐,结实性一般。耐旱性中等,熟相一般。2010年、2011年区试平均成穗数592.5万/hm2、694.5万/hm2,穗粒数33.3粒、32.4粒,千粒重44.2g、43.9g。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潜力大。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

3 国家中间试验结果

2009-2010年度参加冬水组区域试验,19点汇总,平均单产7 813.5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4.04%,达显著水平,增产点率73.7%,居冬水组B组12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10-2011年度区域试验,19点汇总,平均单产8 935.5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6.46%,差异达极显著,增产点率100%,居12个参试品种第1位。2a平均单产8 374.5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25%,增产点率86.8%。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7 590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7.7%,增产点率92.9%,居冬水组A组生产试验第1位。

4 品质检验结果

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0年、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为:容重792g/L、805g/L,蛋白质(干基)13.4%、13.79%,湿面筋26.6%、26.3%,沉降值30.0mL、27.3mL,吸水率52.0%、53.9%,稳定时间5.5min、6.6min,最大抗延阻力328E.U.、283E.U.,拉伸面积61cm2、58cm2,延伸性134mm、144mm,硬度指数52.4。品质达到优质中筋小麦品种标准。

5 抗病性鉴定结果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2010年/2011年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中感条锈病,中感/中感纹枯病,高感/中感叶锈病,高感/高感白粉病,高感/高感赤霉病。

6 栽培技术要点

6.1 适期播种 该品种适宜黄淮南部麦区高中肥水、早中茬地种植。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至11月初,最适播期为10月8-25日。适宜播期内,栽180万~270万/hm2基本苗,迟播应适当增加播量。单产在7 5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1hm2施纯氮225~270kg,五氧化二磷120~195kg,氯化钾或硫酸钾150~225kg。

6.2 田间管理 精细整地,足墒下种,浅播匀播,提高播种质量。药剂拌种,确保苗匀苗全。适时浇好越冬水、拔节水。高肥水田块返青起身时(3月10日前)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1 050g/hm2兑水450kg均匀喷雾,控旺防倒。

6.3 病虫草害防治 及时化学防除杂草,中后期做好白粉病、赤霉病及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可用25%三唑酮乳油1 050g/hm2加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1 050g/hm2,兑水750kg喷雾,防治白粉病和蚜虫。扬花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g/hm2,兑水750kg喷雾,防治赤霉病2次。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选育栽培技术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