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标面面观

2016-06-25江苏周宇杰

垂钓 2016年4期
关键词:浮标孔雀芦苇

文/图 江苏·周宇杰



浮标面面观

文/图 江苏·周宇杰

笔者10年前接触台钓时,先后研究了“竞技钓理论”、传统“台钓理论”“调高钓低上迟钝;调低钓高下迟钝”理论,以及“浮力平衡点”等一系列有关浮标的热门话题。那段时间,笔者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连吃饭的时候都在想着浮标的事情。挣扎了两年多之后,我觉得“调低灵敏”的说法有待商榷,转而接受传统台钓派“调高灵敏,调低迟钝”的说法,并至今坚信不疑。当然,我所认可的只是其理论,至于“调高灵敏”究竟调多高?是不是越高越好?这些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笔者在这里不做具体讲述,这些东西需要钓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有所体会。

一、浮标灵敏度

假设在相同外部条件下使用两款不同浮标钓同样大小的鱼(调目、钓目都相同),如果产生“顿口”信号时A浮标下顿2目,B浮标下顿1目,那么是否说明A浮标比B浮标灵敏呢?相信为数不少的钓友都会这么认为,但笔者觉得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笔者更愿意把上述现象解读为:A浮标在相同情况下产生的动作幅度比B浮标大。

灵敏度包括动作幅度,但又不仅限于动作幅度。在笔者眼里,浮标的灵敏度至少还包括“反应速度”,即平衡被打破时浮标的反应速度,包括“下顿”和“回位”两方面。竞技钓手在垂钓吃口又轻又滑的鱼时,通常会选择“细软尾”浮标,标尾细能对付轻口,标尾软(空心的缘故)能对付滑口(相同体积的空心标尾比实心标尾密度小、惯性也小,浮标下顿后的“归位”能力比较强,因此浮标的反应更及时准确),出来的效果就是顿口信号幅度小但准确。此外,空心尾对饵料的控制力也好于硬尾,可以很好地控制饵料和钓组的状态。

二、浮标的性能

在笔者看来,上面说到的灵敏度只是浮标性能的一个方面,其他的如稳定性、吃铅比、标尾清晰度、同心度、耐用度、功能性都是评价一支浮标好与坏的重要指标。

知晓了笔者对浮标的基本认知观点后,接下来笔者开始细说浮标。

影响浮标性能的因素

能对浮标性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标身材料、标尾标脚材料、造型、制作工艺等。

1.标身的材料

到目前为止,标身材料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孔雀羽、芦苇、巴尔沙木、纳米。细分的话,孔雀羽类可分为带壳孔雀羽和去壳孔雀羽;芦苇类主要有芦苇和茅草,其中芦苇又分为带壳与不带壳两种,后者出现较晚;巴尔沙木属于轻质木材,但市场上很多这类浮标其实不是真正的巴尔沙木,特别是低价浮标。纳米浮标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产品,所谓“纳米”其实是一种泡沫材料,学名叫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I)。除去这四大类之外,还有一类塑料材质的浮标,一般价格较便宜。

下面说一下这几类浮标材质的特点:

①去壳孔雀羽:密度低、吃铅比大、稳定,最有名的当属达摩。但目前达摩的追捧程度已不复当年,很多其他品牌的去壳孔雀羽浮标也达到甚至超过达摩了,钓具行业整体水平已经今非昔比,甚至一些动手能力强的钓友自己都能够DIY出品质甚高的浮标。

②带壳孔雀羽:由于带壳的缘故,所以这类浮标的密度较大,吃铅比较小,但最为稳定、耐用。

由于材质的关系(大直径的孔雀羽毛很少),市场上大部分孔雀羽浮标的直径都不大,尤其是带壳孔雀羽浮标制作难度更高,所以它们多数都被做成细长身浮标,只有少数被制成枣核型浮标(吃铅克数相同的情况下,枣核型浮标的直径更大)。市场上的品牌孔雀羽浮标吃铅克数都不大,尤其是枣核型浮标。

近年来,为满足钓友们对吃铅大且性能稳定的浮标的需求,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少数定制的带壳孔雀羽浮标,即通过增加羽毛片数来制作大号浮标。笔者就曾定制过这种吃铅量大的带壳孔雀羽浮标,它们由5片或5片以上孔雀羽拼接而成(市售带壳孔雀羽浮标通常只有2片),最大吃铅量能达到6克以上。由于体积变大,吃铅比也可以做得很高,标型和图案装饰还可以根据钓友要求做个性化设计,但价格不菲。笔者相信,随着库钓的日益普及,这种大号数的硬壳孔雀羽浮标今后一定会慢慢普及开来,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壳孔雀羽浮标的特点是:讯号真实、调目稳定,而且耐用。

③芦苇:芦苇质地较硬,体现出来的讯号刚硬、暴烈,因此芦苇标的灵敏度是最高的,有“放大信号”的特点,吃铅量也大。但芦苇标存在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在水温变化大时,受热胀冷缩影响,其“变目”程度较其他材质的浮标要严重,调目不够稳定。

芦苇也有带壳和去壳之分,两者差异与孔雀羽类似。总的来说,芦苇标信号灵敏,但比较“贼”。

④茅草:与芦苇差不多,也有人说茅草其实就是芦苇染色后的产物。

⑤巴尔沙木:巴尔沙木是一种轻质木材,灵敏度和稳定性介于孔雀羽和芦苇之间,讯号特点是灵敏而不失沉稳。巴尔沙木浮标在刚推出时曾风靡一时,但热度又逐渐减退,原因除了特点不够鲜明外,可能与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有一定关系。笔者早年扬竿力度较大,曾抽断过两支巴尔沙木浮标,自此就觉得这类浮标较脆弱,标身容易被抽裂,不如带壳芦苇标结实,打那之后就不太喜欢用巴尔沙木浮标。

⑥纳米:最近几年才上市的新型产品,纳米材质是分等级的,便宜的2万/立方米,贵的20多万/立方米,用来做浮标的纳米原料一般以5万~6万/立方米的居多。和巴尔沙木浮标一样,纳米浮标也是车床削切加工成型的,工业化程度高,适合批量生产。其特点是吃铅比大、稳定性好,但在实际使用时,制作水准一般的纳米浮标容易爆顶。

⑦塑料:随着浮标产量的增多,浮标的价格已经较为平易近人,塑料材质的浮标已被逐步淘汰。一般来说,这种浮标不适合“抓口”,多半被用于抓“黑标”。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提到的浮标材质对浮标使用的影响(尤其是吃铅比)只是一般化的总结,而且是基于同等制作工艺且为实心标体的前提之上。比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浮力浮标,标身是中空的,这样一来,本来密度较大的材料经过特殊处理也可以做成吃铅比很大的浮标来,从这个角度讲,浮标材质是无法决定其性能的,也许用“材质和制作工艺共同决定浮标性能”来描述更为合适。

2.标尾、标脚的材质

标尾材质

标尾材质主要体现为硬尾和软尾的区别。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硬尾标顿口幅度大,但回位缓慢;软尾标顿口幅度小,但回位迅速,这是因为两者标尾密度不同、浮力和惯性大小不同造成的。也正因为如此,两者对饵料的控制力是不同的,同样一颗饵料,硬尾可能需要3目才能平衡掉饵料的自重,软尾标大概只需1目就行。大家都知道经典的“调四钓二”,在软尾标较少使用的今天,如果你仍然坚持这种调钓方法,那么你永远也体会不到“灵敏”的感觉,对于正常大小的搓饵来说,用硬尾标起码要“调八钓二”才能达到软尾标“调四钓二”的效果。

在耐用度方面,软尾标的标尾更容易损坏,这也是软尾标在休闲钓中逐渐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标尾在材质和工艺处理上也有高低之分,拿硬尾标来说,好的标尾材料是具有较高透明度的玻璃纤维,这种玻璃纤维在阳光下有一定的通透性,显得比较亮;此外,材料好的标尾还具有较好的韧性,不易折断。影响亮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荧光漆,好的标尾漆不易褪色、表面光滑,与水之间摩擦系数低,脏污不易附着。另外还有阴天尾和晴天尾的区别——阴天尾大多采用荧光绿色,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有利于观察;在形态上,也有正常圆尾和异形尾(扁尾、三角尾等)之分,个人不太喜欢使用异形尾。

标脚材质

以前,标脚主要有碳脚和竹脚两种材质,也出现过钢脚浮标。竹脚标的标脚一般做得又粗又短,为的是降低浮标重心,利于快速翻身,一般在钓半水(比如钓鲢鳙)、打浮或是钓快鱼等需要浮标快速翻身的情况下使用。

目前,在竞技钓中,各类不同标脚、标尾材料的浮标仍在使用,但在休闲钓中,软尾标、竹脚标已经较少使用,钓友们大都选择通用性更强的碳脚标、硬尾标。

3.标身造型

标身造型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浮标材质。标身造型主要有细长身、枣核型(甚至球形),以及介于这两者中间的造型。标尾和标脚在长度上也有长短差别,但万变不离其宗——标身密度小,是对浮力有利的材料,标尾(硬尾)和标脚密度大,是对浮力有碍的材料,所以,对同样的标身而言,标脚越粗越长,标尾越细越短,浮标的重心就越靠下,翻身就越快;反之则翻身越慢。

另外,标脚、标尾的总重量越大,浮标的吃铅比就越小。反过来,对于标脚、标尾相同,标身所受浮力也相同的浮标来说,枣核型的浮标因标身粗,截面积大,下顿时的顿口幅度要比细长身的浮标小。

下面说一说三种最常见的标型:

细长身:一般搭配短脚、短尾(这样搭配的原因之一是浮标的总长度要合适);

枣核型:一般搭配长脚、长尾(原因同上);

中长身:标脚、标尾的搭配最灵活,以中等长度的标脚、标尾居多。

细长身浮标(早期的主流标型)

近年流行的枣核型浮标

在这几种标型的基础上,通过标身、标脚、标尾这三者的变化还可以组合出数十种不同的标型,如果再把标身材质算进去,种类就更多了,不免让人眼花缭乱。笔者觉得以下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化繁为简,甚至可以做到对浮标“未用其身,先知其性”:

从标身、标脚、标尾上相对区分:

标身越短,翻身越快,动作越“贼”(跳跃感越强);

标身越长,翻身越慢,动作越稳;

标身粗短,便于钓浮;

标身细长,利于钓底;

标脚越短,翻身越慢;

标脚越长,动作越稳;

标脚越粗越重,翻身越快;

标尾越长,翻身越慢,行程越大;

标尾越短,翻身越快,就位越快;

标尾越细,动作幅度越大;

标尾越粗,幅度越小。

从造型上相对区分:

“端肩”的浮标,信号顿感强,回弹快,利于“控鱼”;

“柳肩”的浮标,下行幅度大,回升慢,利于“就饵”;

圆肩收腰细腿的标型,适于钓滑口鱼;

长脚长尾水滴型短身浮标,行程稳而慢,利于钓截口鱼;

长脚长尾削肩枣核型浮标,下行快,利于钓底部轻口鱼;

硬尾标,动作幅度相对较大;

软尾标,信号幅度相对较小,但顿感强。

4.制作工艺

好的浮标必须有优良的制作工艺,制作工艺不佳,浮标材料、造型再好也是白搭。浮标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做工精度和油漆的好坏,最重要的指标包括:标尾、标身、标脚有较好的同心度;油漆不能太厚(太厚会导致浮标重量增加,降低吃铅比),又要有很好的防水性;浮标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能出现标肩爆裂等现象。

5.何为优质浮标?

所谓“各花入各眼”,对浮标好坏的判定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对好浮标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以笔者为例,我刚开始玩台钓时用的是10元一支的塑料标,当时就觉得身边前辈用的那支20元的巴尔沙木浮标就是好标。到了第二年,我觉得达摩、王冠这些孔雀羽标才是高大上,于是各买了一支,使用后才发现并没想象的那么神奇。再后来,我又买了一套50元的芦苇标,发现比孔雀羽标灵敏很多,价格又便宜,于是我认为好标就是性价比高的中档标。可是,没过多久我又发现芦苇标冬天吃水严重,于是又加了两套带壳孔雀羽标,吃水现象是解决了,可吃铅又似乎小了点,吃铅比也不大。于是我又开始尝试纳米标或花高价定做大号数带壳孔雀羽标……如此不断变化,直到今年才似乎基本稳定下来,标型方面也是如此。

10年下来,用坏的、丢失的、转手的、送人的、自用的、收藏的浮标累计已有好几十支,得到的体会就是:自己最喜欢用的那几款浮标就是心中最好的浮标。这些浮标的吃铅从1.3克一直排到6克;标型有枣核,有中长身,也有细长身;材质以芦苇和孔雀羽为主,还有少量纳米标;价格从50元到200元不等;被用于笔者2.7~8.1米的手竿上面,应对不同的鱼情和水情;其共同特点是在同类浮标中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标尾视目清晰、同心度好、吃铅比大,它们都是笔者眼中的好标。

三、浮标的选用

浮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小鲫鱼浮标、大鲫鱼浮标、混养鱼浮标。

下图是小鲫鱼浮标的经典造型:

大鲫鱼,尤其是养殖的大鲫鱼,通常有截口的习惯,所以,钓者在钓大鲫鱼时需要适当延长标尾的目数来增加浮标下降过程中的行程。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一定的效率,行程又不能太长,所以,这种中长脚、中长尾的浮标就成了垂钓大鲫鱼的主流标型。笔者认为,大鲫鱼浮标的标尾目数应在15目左右。

下图是混养鱼浮标的经典造型:

一般来说,垂钓混养鱼应使用长竿,配吃铅大的浮标,以便抛投;另外,由于鱼的吸食力度比较大,对浮标的灵敏度要求不是那么高,所以,混养鱼浮标的第一要素是浮力大,灵敏度次之。那么,标身又粗又长的浮标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所以,混养鱼浮标通常以粗长身、短脚中长尾标型为主。

除了上述三种常用的标型外,钓者若在水草茂盛或水位很浅的钓点施钓,需要使用下面这种短脚短身短尾的水皮浮标:

上述几种标型的选用考量仅供一般性的参考,钓友们应结合自身实践加以验证,不可生搬硬套。以笔者为例,在水深不大、鱼情不快、使用短竿野钓的情况下,我偏爱下面这种枣核标:

这种浮标的标身比较短,有一定的抗走水的能力;标脚、标尾都比较长,钓行程和钓底都不错。不过,使用长竿垂钓深水时,这种枣核标就不太好用了。长竿钓深水时,浮标所受浮力必须较大,如果使用枣核标,则标肚横截面积必然大,而标肚横截面大了就不利于出“顿口”。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时,笔者更愿意用下面这种刚性好的细长身大号芦苇标。

关于浮标的选用,笔者还总结了下面几条自认为比较重要但少有人提及的要点:

①标尾太细的浮标不一定就有灵敏的效果,原因是标尾太细的浮标对饵料的控制力不够,正常施钓时往往处于偏钝的状态,尤其是饵球重量较大的时候。

②标身(材质、形状、大小)相同的硬尾浮标,标脚、标尾长(粗细相同)的吃铅比肯定比短的小,因为实心标脚或标尾的密度比标身材料大得多。

③钓深水时,最好选用大号细身浮标,并适当调得高一些。号数大可以保证水线绷直,细身则更利于出现明显的“顿口”。

④再好的浮标都存在一定的吃水现象,尤其是芦苇标。因此,钓者在垂钓一段时间之后,最好检查一下浮标的调目。

⑤每款浮标都是多功能的,在野钓中更是如此。比如,非行程标也可以通过改变调目钓目、调整子线长短以及铅坠定位等手段达到打行程的目的。当然,前提还是钓者要提高自身的观标能力。

⑥ 浮标是为钓鱼服务的,用好一支浮标,读懂浮标的语言,远比选择一支浮标更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觉得,钓技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使钓友们获得一种“思维上的能力”,而不只是机械地照搬。笔者以竞技钓“进攻型钓法”与“防守型钓法”中的浮标选用为本文结尾,希望能对钓友们有所启发。

所谓“进攻”与“防守”必然要结合钓法来谈,而不是把浮标简单定义为“进攻型标型”或“防守型标型”就草草了事。以钓鲫鱼为例,“进攻型钓法”与“防守型钓法”之间其实并没有死框框,也没有明显的界定区分,它是钓手们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比如您用一支短身长脚长尾的“行程标(一般认为它是主动进攻型浮标)”钓1.5米水深,目标鱼是生口大鲫鱼,哪个位置有口就钓哪儿,这算是进攻型钓法吗?或许在春季(水清、鱼密度不太大,且容易聚堆趋温)采取这种打法能抢到不少鱼;但若是在70分钟或90分钟的比赛中,一上来就这么打,可能后半场就钓晕了(除非在大边钓位),那么这种钓法到底算进攻还是防守呢?

“进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战术,用钓鱼人的话说就是“变被动钓鱼为主动控鱼”,是一种意识上的升华。比如短脚长身软尾标,它翻身较慢,就位较快,适合用来“糗底”,那应该算是一款“防守型浮标”了?其实不尽然,许多钓友习惯用软尾标抽浮,把鱼调控在一定的水层,然后施钓(控好了经常“双飞”),即所谓“钓中有控,控中有钓。钓控结合,钓得明白”。那么这款“防守型浮标”不是也起到进攻的作用了吗?

如果您在对付快鱼的时候用超大号的长身软尾标钓底,或用小号标跑重铅钓底,躲开中上层鱼的干扰,把较健康的鱼群稳稳压制在底层,这算是进攻还是防守呢?从主动性上讲,这依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进攻型钓法;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钓底”又是一种稳扎稳打的“防御”。

说了这么多,其实笔者想说明的只是一种思维方式。钓者站在不同角度,或处在不同的阶段,对“钓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同理,在一位钓手手里,一款浮标既可以用来进攻,又可以用来防守;而同样的浮标,新手对它可能还缺乏更多的认识和运用体会。

猜你喜欢

浮标孔雀芦苇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浅谈浮标灵敏度的判断
石磨豆腐
浅谈浮标的吃铅比数值
一种浮标位置修正算法*
芦苇
提问:冬钓轻口鱼如何选择浮标?
孔雀1
孔雀
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