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章本质,让语文教学明晰起来
2016-06-24王加兵
王加兵
[摘 要]面对语文能力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从中寻找到决定其内在规定性的本质规律,梳理出语文的核心知识,从而为语文教学寻找前进的方向,找到着力的基点,让语文清晰起来,让课堂简单起来。
[关键词]文章本质 语文教学 核心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43
语文应该是什么模样,始终让人看不清它的真正面目。古人删繁就简,一味的死记硬背,让语文变得面目可憎;现代人则基于各种理论,风格、派系林立,原本有些清晰的语文又跌进迷雾之中。课堂教学要基于文章本质,穿透语文的迷雾,寻找一条简单、清晰的语文教学之路,这是我们建立语文自信的必然选择。
一、系统庞杂的无限,是语文坠落迷雾的根源
语文就像一团迷雾,许多人常常迷失其中。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语文涉及的内容过于庞杂。从宏观层面看,语文是语言,是文章,是文学,是文化;从微观层面来看,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最典型的概括。二是缺乏统整的内在逻辑。觉得字词重要的,就把一个字扩成好多的词,再由一个词衍生出若干个近义词、反义词;觉得句子重要的,就分析句子的结构,弄清句子的含意,记住句子的作用;觉得修辞重要呢,就什么是比喻、怎样拟人、怎么排比等进行分析和训练……语文课上成什么样儿大都凭教者自己的感觉。三是语文教学的取向是多元的。古人语文教学,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领悟多少在于学生的造化;今天语文教学,由于立足点不同,派系层出不穷:着力情境的,有情境语文;着力情感的,诗意语文;着力学生的,生本语文……要教的内容、所教的内容和所采取的教学形式,任意一点,都是个复杂的系统。诸多复杂的系统交织一起,就成了语文迷失的根源。
二、核心知识的有限,是语文穿透迷雾的利剑
有没有一种核心知识能把诸多的语文素养构成一个体系呢?首先看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即“……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细加分析不难发现,除了识字写字能力相对独立外,阅读能力的衡量在于能否读懂一篇篇文章,写作能力的衡量在于能否写出一篇篇好文章,口语交际能力的衡量在于否能说出一段段话题统一、结构完整的言语。从这个角度来看,统领语文的内在逻辑就是文章的本质结构;从知识角度讲,就是由文章核心知识构成的文章核心体系。
文章的核心知识是什么?是有关主旨、质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体的知识。其中的主旨、质料和语言是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和文体是文章的形式。
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些文章知识?文章的核心知识与语文素养什么关系?著名教育家王道俊曾经这样表达知识的教育价值:一是丰富识见,增进自由与力量;二是知识的认知能力价值,其中涵盖知识的工具价值和认知方法价值。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借助人类经验,超越个体经验,得到对事物的认知或认识;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掌握认识的工具和认知方法,可以让他们看到先前看不到的事实,解释先前解释不了的疑难,梳理先前不能梳理的经验。
三、基于文章的核心知识,让语文简单、清晰起来
比格认为,一个事实应当被看做是对某个原理的支持或反驳,即事实是如何包含在一般原理之中的,否则对事实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试图把一些要识记的事实构成一个整体概括教给学生。
基于文章,我们要把哪些要求学生识记的事实构成整体教给学生呢?北大教授姜望琪认为,一篇文章之所以称它为文章在于它有如下特征:一是从主旨来看,文章具有意义上的向心性。文章每一个语段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义展开的。意义的向心性使文章具有个体上的独立性。二是从形式来看,文章具有结构上的逻辑性。文章是围绕主旨展开的,承担主旨的材料和语言必须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即逻辑上的连贯性。三是从不同文体来看,文章具有形式上的规定性。文章不仅是意义和逻辑的统一体,它还必须在文体、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形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统一体。建构明晰的语文教学就是围绕文章的向心性,理解或表现文本的主旨;围绕逻辑性,理解或表现文本的内在的层次;围绕规定性,理解或表现文体、表现手法等外在的形式。
把无限的文字寓于有限的规则之中,把无限的素养寓于有限的核心知识之中,语文教学就会清晰起来。主旨的向心性,结构的逻辑性,文体、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统一性,这些核心知识就像阳光,会穿透遮蔽语文的迷雾,让语文简单、清晰起来,给人以追寻的方向和自信。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