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主问题,课堂更简洁

2016-06-24余汶娟朱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堂实录主问题评析

余汶娟++朱瑛

[摘 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一课时教学,在检查学生预习,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奔主题,抛出主问题“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并根据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这样,使课堂教学变得简洁而高效,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实录 主问题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06

一、 引出诗句,激起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文章。来,一起读一下题目——(学生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说到柳,大家都不陌生。你们想到了哪些描写柳的诗句?

生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诗句中描写的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风情万种的姿态令我着迷。

生2:每到春天,柳树那生机勃勃的样子给我印象很深。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陈忠实笔下的柳树与我们印象中的柳树可大不一样。究竟怎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在走进课文,揭开谜底之前,我先来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情况。

【评析:古往今来描写柳树的诗句不计其数,而这些诗句几乎无一例外地描写柳树纤弱娇嫩的形象。余老师引导学生由背诵描写柳树的诗句到交流诗句中柳树给人的印象,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将之与陈忠实笔下的柳树进行对比,进而产生探究青海高原柳树的兴趣。】

二、字词学习,突出重点

(出示:锻铸 深邃 凝滞)

师:这3个词你能读正确吗?(指名读,齐读)

【再出示:虐(lüèn üè)杀 畏怯(qiè què ) 艰苦卓(zhuō zhuó)绝】

师:这3个加点字的读音呢?如果读对了,请大家跟着读一遍。

(指名3个人读,全班齐读)

师:这课有6个生字要求我们会写。今天,我想和你们一起来写这个字(出示:虐),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们很容易把“虐”的下半部分写反。

师:你能根据字形想出好办法记住它,让自己不写错吗?

生1:我用“谦虚”的“虚”字来记,把“虚”下面的部分换成一把“剑”就是“虐”字。

生2:“虐”上半部分相当于我们自己,下半部分是一把剑。我们是不会用剑来伤害自己的,剑肯定向外刺出。

师:你分析字形并加以想象来记住这个字,非常好。老师也有一个办法,和大家分享。(范写)上面是虎字头,下面的部件,表示虎爪。“虐”表示虎豹捕杀猎物。你们想啊,虎豹捕杀猎物时爪子向哪里伸出?

生:向外伸出。

师:是啊,所以开口向外。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92页,在书上写一个“虐”字。(学生独立书写)

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你写好了,抱臂坐正,给我一个暗示。

【评析:六年级的学生早已具备了自主预习的习惯与能力。教师用指读与选择读音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本课易错字音掌握的情况,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对本课最容易写错的“虐”字,则采用让学生看字形析字理的方法,巧妙地辨识与记忆。此环节,用时不多,却很“语文”。】

三、检查朗读,直奔难点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有些段落挺难读的。是不是?现在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你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再好好读一读。(学生自读)

师:你认为哪个自然段最难读?(学生各抒己见)

师:看来无论长短,各有难读之处。时间关系,我们就选择第七自然段来读。现在你们再好好把第七自然段读一读,待会我来检查你们朗读的情况。

(学生练读。指名两人读,并请读得好的学生分享经验)

师:字字入目,注意停顿,再长的文章、再难读的语段,只要我们多读几遍,也就不难了。

【评析:这篇课文比较长,学生只有在正确、流利朗读的情况下才能对文本内容有逐渐深入的理解,所以读通文本非常重要。教学中,余老师舍得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自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在此基础上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让学生展示自我朗读的成果。学生朗读后,教师即时评价指导:“字字入目,注意停顿,再长的文章、再难读的语段,只要我们多读几遍,也就不难了。”这样,让学生感受到课前预习时读通文本的重要性,同时朗读方法的点拨也将对学生今后的自读产生有效的帮助。】

四、巧用对比,抛出主问题

师:同学们,课文开头用两段话来给这株柳树下定义。一段这样说——

(出示:“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学生读)

师:一段这样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学生齐读)

师:对比这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段说柳树在平原在水边很常见,接着又说它很神奇,感觉很矛盾。

师:对柳树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

生:极其平常的柳树,那是生长在平原和水边的,但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却是神奇的,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地步。

师:看来不同的评价来自于柳树差异极大的生存环境。谁再来读第二句?(指名读,全班一起读)

师:看似极其平常的一株柳树,当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时却具有神奇的色彩,甚至于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那么,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

(板书:神奇?望而生畏?)

师: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谁能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

生:我觉得它神奇在有着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我想用“生命顽强”来概括。

师:“顽强”体现了它的精神,保留“顽强”,能再加上一个词语来体现它的生长过程吗?

生:我想用“顽强抗争”来概括,因为它能在青海高原上生存下来就是凭借着顽强抗争的精神。

师:是啊,这株柳树神奇在它竟然战胜了重重困难,在青海高原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请学生板书:顽强生存)

师:你描述出了这株柳树外形的一些方面,但还不全。那它的外形究竟是怎样的?你能用哪个四字词语概括?

生:外形独特。

【评析:阅读教学有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设计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品读文本,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洁高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开头是形容柳树的两段话,极其简洁,却值得玩味。一是对柳树截然相反的评价:平常与神奇;二是柳树差异极大的生存环境:平原水边与青海高原。教学中,余老师引导学生朗读、对比,品出了其中蕴含的矛盾,并悟出作者的意思:平常的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成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就为主问题的抛出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品味“外形独特”,感悟“望而生畏”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五自然段,走近这株柳树,静静地读,用心地品,看看这株柳树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们的自读体会。(同桌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们的思考所得,这株柳树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

生: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我觉得就是有两个人手拉手环起来那么粗;而且树叶生长得非常浓密,它的树冠覆盖出一百多平方米,可以说覆盖面积是非常大的。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

生:一株十分高大粗壮的柳树。

师:你说得这么好,想读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读)

师:他从这株柳树的高大粗壮,感受到它令我们望而生畏。

生:我见过的柳叶是翠绿、嫩绿的,而这株柳树的叶子却绿得苍郁而深沉。

师: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绿?

生:苍翠茂盛,焕发着无限旺盛生命力的绿。

师:是啊,那深沉的绿是经历了岁月的打磨,藏着艰辛与抗争的。

生: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师:(出示生铁铁锭图片)生铁铁锭什么颜色?

生:深灰色、深棕色。

师:这种色泽给人什么感觉?

生:深沉、厚重,饱经沧桑。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

(学生读第二句话)

师:是啊,这株柳树的枝叶那异于寻常的色泽也给我们强大的视觉与心灵的冲击,实在是令我们望而生畏。

生: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看到了它那直立挺拔的身姿。

师:这株柳树的姿态居然是伟岸挺拔的,这种巍巍然撑立的生命力实在是令人惊叹,足以让我们望而生畏。

师:同学们,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张扬着生命伟力的文字将一株高大粗壮、伟岸挺拔、色泽独特的青海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它的神奇,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表现了出来。捧起书,让我们用朗读彰显它的神奇,表达我们心中对它的敬畏。(齐读第五自然段)

【评析:要解决主问题中的第二个小问题“这株柳树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程度”需要往文本深处走去。这里,余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感悟、思考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高原柳的独特外形是令人产生“望而生畏”之感的缘由之一,抽丝剥茧,层层推进,读出了高原柳外形独特的三种表现形式:高大粗壮、伟岸挺拔、色泽独特。作者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来着力表现高原柳的这些与众不同之处,将高原柳的独特表现得精准到位。教师带着学生在文字中走了一个来回,让学生在品悟中得意、得言、得法。】

师:如此神奇的柳树,如此让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是怎样生长壮大起来的?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它的生长、壮大的?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课堂实录主问题评析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团结合作才能赢》课堂实录及评析
纽约公立小学音乐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