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使命该因时而变
2016-06-24
常绍舜
大学的使命一直是备受社会争议的话题。现在比较普遍的说法有三: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三是服务社会。笔者以为这些说法都对,但都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
大学的根本使命应该是传承和创新知识,并应以创新知识为主。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首先,传承知识是指把以往人类取得的真正知识系统传承下来,以指导现实实践,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其次,创新知识是指通过新科学实验和新社会实践总结出过去没有的新知识,指导人们去开辟新天地改造旧山河,使人类生存和发展进入新水平,这是大学更为重要的使命,甚至是本质使命。西方大学一开始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对知识的传承和创新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现代众多的科学门类也是在此过程中逐渐分化的产物。
中国的大学制度虽然是从西方学来的,但其在发展中却形成了自己不同的传统,即仅把传承知识作为根本使命,而对于创新知识则不大重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为后发国家,为追赶西方,对其创造出来的近现代知识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由于这一追赶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影响到教育领域,让我们把传承西方知识作为大学的根本使命来对待。二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哲学与社会知识底蕴极为深厚,传承优良传统也是作为中国的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传承知识作为根本使命,让我国大学教学方式更多是灌输式的,记诵成为对学生水平的判断标准,谁会背书,谁就会获得好成绩和好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了大量应试生,而极少创新人才,更不要说“大师级人才”的主要原因。
历史发展到今天,情况开始有了变化:在诸多科学知识领域,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在个别领域(如超级计算机制造、量子通信实施等方面)中国甚至已走在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逐步实现,我国大学的这一使命亦应适时发生改变,即把以传承知识为主逐步变为以创新知识为主,传承知识的使命应该放在大学低年级来完成,而高年级则应主要以创新知识为使命。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的办学质量,尽快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从而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在创新知识的引领下实现的,我国大学只有在知识的创新上尽快赶上并超越其他国家的大学,为中华民族和人类做出贡献。▲(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