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杭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2016-06-23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

杭州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镇规划特色

□文/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张鸿铭



特色小镇:杭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文/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

江干丁兰智慧小镇总部产业园建设效果图

2015年以来,杭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创新理念、思路和方式,培育了一批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特色明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特色小镇。

在2015年6月公布的全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杭州市的上城山南基金小镇、江干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9个小镇入围。这些特色小镇在集聚高端要素、激发大众创业创新和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打造国内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已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梦想小镇依托未来科技城区位优势和淘宝城、浙大、杭师大等资源基础,建立“互联网创业小镇+天使小镇”的双镇融合发展模式,在短短半年内打造了17万平方米众创空间,目前已入驻创业项目240多个,创业人才2100多人,各类投资基金70多家;山南基金小镇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私募证券、私募期货、量化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等金融产业,目前已入驻清科集团、敦和资管、赛伯乐投资等200多家基金机构、金融企业,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下一阶段,杭州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更好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助推杭州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杭州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发展。

建设特色小镇对杭州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郁、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对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特色小镇创新体制机制、构筑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体现了“创新”的发展理念。同时,小镇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体现了“协调”的发展理念。小镇强调形态优美、环境宜人、看得见风景记得住乡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现了“绿色”的发展理念。小镇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迎接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到这里创业、企业到这里落户,体现了“开放”的理念。小镇建设成果由企业、创业者、人才、游客和当地居民共享,体现了“共享”的理念。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的批示中,提出各地要认真学习“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特色小镇作为一个发展平台、创新平台,本身就体现了发展空间供给的创新。特色小镇通过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了供给效率。特色小镇紧扣产业升级趋势,主攻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为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扩大了有效供给。围绕特色小镇建设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府生态系统,增强了政策供给、制度供给、要素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萧山信息港小镇夜景鸟瞰图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促进创新创业培育新产业的重要途径。特色小镇是杭州市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新产业的新空间、新平台。当前,杭州市正形成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的创业“新四军”,特色小镇为这些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发展空间。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就是立足产业发展这个核心,通过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叠加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一批一二三产联动、历史现代未来同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产业发展平台。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推进城市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杭州提出共建共享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美丽中国样本和朝着世界名城迈进的“十三五”发展宏伟蓝图,特色小镇正在成为这一战略实施的先行者。特色小镇注重保护、挖掘小镇的历史和遗存,又赋予新的内涵、开发潜在价值,并与特色产业、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小镇独特的气质和灵魂;特色小镇构筑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新体系,成为创新创业天堂、人才的新高地;特色小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小镇,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杭州特色小镇建设走在前列

自省政府提出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以来,杭州市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起步早、速度快、质量高、影响广,值得充分肯定。

杭州走在全省前列。从数量上看,杭州市入围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数量遥遥领先,第一批和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杭州市加起来共评上了19个,占总数的1/4。另外,杭州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首批32个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从质量上看,杭州市的特色小镇在规划引领、三生融合、产业布局、固定资产投资、文化旅游功能叠加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

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杭州市41个省、市级特色小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亿元,每个小镇平均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引进企业3000多家,形成了信息经济、金融、健康等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总收入1300多亿元,税收180多亿元。

推动了创业创新。共打造众创空间25家,入驻创业项目1374个,引进创业创新人才9800多名,其中“国千省千”人才91人。余杭梦想小镇已入驻创业项目480余个,吸引创业人才4400多名;西湖云栖小镇“淘富成真”平台进行了38场路演,292家智能硬件创新企业参加,已入驻企业51家。

初步树立了品牌效应。杭州建设特色小镇,不仅希望能将部分小镇建成为全省小镇建设示范样本,还希望在全国全球做到有特色、有影响力。从目前来看,杭州的特色小镇虽不能做到“全球有特色、有影响力”,但在全国已经有了较大影响力,为国内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思路。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山南基金小镇已成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3张金名片。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杭州市特色小镇共接待各地党政代表考察团1200余批次。

杭州市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还刚刚起步,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部分地区对特色小镇内涵理解还不深刻、部分小镇特色产业还不鲜明、部分小镇谋划还不科学、高端要素集聚还不够快、整体建设进度还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特色小镇建设要找准短板、补好短板,助推小镇的规划建设向内涵式发展迈进。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抓好特色小镇建设,关键要突出重点,就是要按照李强省长提出的要求,即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实现“小空间大战略”。

坚持“小镇大产业”,力求产业发展“特而强”。要突出产业定位。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要找准小镇产业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不能“百镇一面”、“千篇一律”、“依样画瓢”,跟风模仿,搞同质化竞争。必须坚持“一镇一主业”,使之成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重点产业要面向未来,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发展特色产业;历史经典产业要深挖传统工艺,运用现代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粉丝,培育具有全国乃至全世界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要狠抓产业投资。要将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年度市或省的重点项目。要加快推进一批大项目,2016年重点推进梦想大街、龙坞茶镇村庄整治等260个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总投资400亿元。要加强产业招商,拉长产业链,引进一批新项目。

坚持“小镇大生态”,力求功能叠加“聚而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让小镇成为“有山有水有人文,宜居宜游宜创业”人才纷至沓来的一方热土。要做强产业功能。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服务链”四链融合,加大“名企、名人、名家、名校”引进工作力度,加快信息交流平台、孵化器平台、人才培育平台等建设,形成企业、人才加速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要提升文化功能。文化是小镇的“内核”。要挖掘和培育小镇的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来吸引人才扎根特色小镇。杭州市很多小镇都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比如梦想小镇的粮仓文化、丁兰智慧小镇的“丁兰刻木”孝道文化,龙坞小镇的江南茶道文化等,都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升。要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除了传统的景区旅游外,还可以赋予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健康旅游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要夯实社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做到无线网络(WiFi)全覆盖,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零距离”、“零时差”为小镇企业服务。

坚持“小镇大风貌”,力求建设形态“精而美”。特色小镇是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也是风景胜地。各区、县(市)要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要彰显小镇自然风光之美。加强生态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发展出更多的绿地空间、舒适环境和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建设郊野公园、区域绿道等重要生态休闲空间。要营造小镇空间结构之美。把文化和城市空间结合起来,打造符合小镇人群现代生活和休闲趣味的城市生态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空间。要凸显小镇建筑个性之美。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多样化功能,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

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机制

改革创新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

创新规划理念。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的乡镇,也不是开发区、产业园区,而是一个特定的区域。特色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要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要注重多规融合。因为面积不大,多规融合要从小镇先做起。要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突出节约集约。特色小镇要突出“小”字,规划建设面积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坚决摒弃“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要体现“三生融合”。小镇规划要体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做到“宜业、宜居、宜游”。

创新运营模式。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理念,打破政府大包大揽式建产业园区的常规思路,不能再采取传统的管委会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营。一方面,要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富阳硅谷小镇引进深圳天安数码城集团为投资建设主体的做法很好,但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督促,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化运营。很多地方探索建立的特色小镇发展基金、众创空间的企业投资运营等模式都很好,可以进一步推广。

创新政策扶持。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扶持。要创新财政奖励方式。要借鉴省级特色小镇的奖励办法,按照“谁搞得好谁建得快就支持谁”的办法,采取期权式奖励方式,重点从项目前扶持转向项目后奖励。市级特色小镇通过考核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市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减半返还给当地财政。要加强小镇用地保障。各地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优先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对纳入市本级新增建设用地项目计划的重大项目,所需农转用计划指标由市本级统筹安排。同时也要借鉴省级特色小镇做法,实施有奖有罚的土地供给方式。要创新融资模式。要发挥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协同作用,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发行债券以及运用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创建机制。特色小镇建设不是采取审批制,而是实行创建制。要按照“宽进严定、分类分批”的原则统筹推进省、市、区(县、市)三级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在3年内建成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要坚持“能进能出”原则。要按照“宽进严定”和“能进能出”原则,借鉴省级特色小镇的做法,每年公布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对年度投资达到要求的培育对象,次年直接进入创建对象;对完不成年度目标的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予以退出。要建立榜样示范。每个区、县(市)都要创建1个产业特色明、功能融合好、生态环境美、形象进度快的精品示范小镇。要完善考核机制。制定杭州市特色小镇年度考核办法,每季度组织实地督查,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县(市)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要加强包装宣传。要邀请国家、省、市等各级媒体对杭州市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行集中宣传,进一步扩大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特色小镇对项目、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

(本文根据张鸿铭市长在全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要点整理)

云栖大学规划效果图

猜你喜欢

小镇规划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完美的特色党建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