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2016-06-23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

杭州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杭州企业

□ 文/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张鸿铭



杭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文/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

当前,杭州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呈现经济增长中高速、经济结构中高端、发展效益中高质的明显特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是杭州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必要途径,是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自身改革的迫切需要。本调研课题回顾总结了杭州推进创新创业的成效与做法,分析杭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的优势与挑战,在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杭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杭州推进创新创业的主要成效与做法

近年来,杭州围绕创新型城市和创业型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加强平台、人才、金融、公共服务等对创新创业的支撑,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断激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活力,经济增长正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城市第4名,被《第一财经周刊》评为最佳创业城市第3名。

创新动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杭州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工业投资增幅不大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对GDP增长贡献度不断增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已逐步转化为创新驱动。2014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全市发明专利授权5559件,有效发明专利24048件,居省会城市第一位。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2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157.9亿元,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6.27%提高到12.58%(见表1)。2015年上半年,全市信息经济增加值1020.9亿元,占GDP比重为23%,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高增长的重要支撑。

表1 杭州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工业投资情况(2011年-2014年)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提升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形成了“浙商系、浙大系、海归系、阿里系”(“新四军”)等竞相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截至2014年,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33人(其中自主申报89人)和海外留学人员2.3万余人,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11家,累计创办企业1238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15家,目前在园大学生创业企业2276家,累计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9985家。诞生了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一批龙头型创新创业企业,创业软件、炬华科技、力太科技、医惠科技、中瑞思创、泰格医药等一批成长型新企业,以及快的打车、蘑菇街、虾米网、丁香园、挂号网、花瓣、挖财等一批新锐创新创业企业。

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壮大

目前杭州拥有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平台,以及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其中杭州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国家级经开区前十强。同时,杭州还规划建设了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成了市级以上孵化器100多家、市级以上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67家,涌现了贝壳社、乐创会、六和桥、西湖创客汇、粮仓孵化器等多个创客空间。

科技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坚持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成立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文创支行,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向创新创业领域加大投资,基本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截至2015年6月底,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等金融机构为106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192.73亿元;全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已投资项目182个,投资金额24.57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联合投资22.12亿元;吸引了IDG资本、经纬中国等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落户,集聚了各类私募股权投资机构500多家,基本涵盖了企业成长各阶段的投资领域。

创新创业服务趋于完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创新创业提供“店小二”式便利化服务,切实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除了出台房租补贴、带宽费用补助、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政策之外,各创业平台还为创业者提供工商注册、项目申报、税务法务咨询等配套服务以及云存储、协同办公等互联网基础服务。积极引进第三方专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搭建“百川计划”、“淘富成真”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融资、培训、市场推广、技术支持、供应链整合等服务,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快速成长。

政策体系构建较为完备

出台深化改革“杭改十条”、信息经济“一号工程”、“科技创新30条”、“人才新政27条”、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意见、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杭创业实施意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以及培育小微企业上规模工作计划(瞪羚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雏鹰计划)、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培育工程(蒲公英计划)、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式创业(青蓝计划),形成了支持创新创业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为推进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杭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势与挑战

杭州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为推动创新创业由“小众”精英式迈向“大众”社会式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在新常态下,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杭州既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又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条件和优势

⑴良好的环境优势。杭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具有独特魅力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等荣誉称号,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开发研究会、《国际人才交流》杂志联合举办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评定中,杭州连续4年入选;在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调查中,被评为第三名,具有明显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势。

⑵创新的制度优势。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项国家战略的落地,杭州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将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更多的制度优势。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通过强化制度供给和创新,推进“六体系两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等“五大制度”,制度创新优势突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推动杭州在培育创新主体、区域创新合作、推进开放式创新、新型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的制度优势。

⑶独特的互联网优势。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创客、众筹、众包等方式的诞生,互联网创业迎来了巨大机会。杭州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不仅有阿里巴巴、网易等世界级互联网企业,还有网盛生意宝、蘑菇街、银泰网等知名电商服务平台,目前共有网络经营主体47万家,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居全国首位,电商产业园数量和电商服务水平均为全国第一。杭州正在成为全国创业爆发增长最为迅速的城市,《中国互联网创业投资报告》数据显示,近两年杭州互联网创业公司融资数量、新增公司数量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⑷活跃的资本优势。杭州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和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城市,集聚了大量民间财富和众多投资机构。2014年,杭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双双突破2万亿元,分别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8位和第6位。集聚了各类私募股权投资机构496家,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101家,敦和资产、天堂硅谷、浙商创投等诸多投资机构在杭州迅速成长。

问题和挑战

⑴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杭州科技创新能力虽然逐年上升,但与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173亿元,占GDP比重为32.3%,而杭州比重仅为12.58%。深圳在企业创新方面具有六个“90%”的特点,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而杭州2013年企业R&D投入只占全社会R&D投入的44.6%,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只占全社会总量的25.6%。

⑵创新创业人才缺口较大。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杭州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和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在副省级城市中分别居第6和第7位;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9,与前5位的武汉、广州、南京、哈尔滨、西安等城市差距明显。从信息经济紧缺人才调研情况看,杭州目前最缺乏的是科技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其中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机器人、云计算、信息安全、物联网等产业的研发人才缺口最大。

⑶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杭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起步虽早,但发展慢、规模小,截至2014年底累计出资只有9.6亿元,而重庆、北京、深圳已分别达到25亿元、50亿元和70.5亿元,且深圳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创新创业的引导投入,于2015年新设立规模200亿元的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杭州产业投资基金规模相对较小,私募股权机构数量还不够多,尤其缺乏国内外知名风投机构,初创型企业获得风投的数量和金额都较少。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在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股权众筹融资、债券市场筹集资金等金融服务方面相对落后。

⑷创新资源整合利用不足。部门政策存在碎片化、同质化现象,政策知晓度、信息透明度、实施便利度还不够,政府资金对创新创业的投入较为分散,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成效不明显。另外,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分散、共享不足,难以形成协同创新效应。

国内外推进创新创业经验借鉴

以色列、芬兰等发达国家和美国硅谷、匹兹堡以及国内深圳等城市和地区在推进创新创业等方面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和举措,值得杭州学习和借鉴。

以色列

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成为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其在军事科技、电子、通讯、软件、医疗器械、生物工程、农业、航空等领域世界领先,人均拥有创新企业、高科技公司、专利数等均居世界第一,拥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纳斯达克上市企业逾80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被誉为“中东硅谷”。一是政府研发高投入。出台《鼓励工业研究与开发法》,对具有创新性、技术可行性和良好出口前景的工业研发项目,政府给予所需资金30%-66%的补助。二是对高科技企业实行减免税收。如《税收改革法案》对外国投资者风险投资以色列初创型高科技企业,可豁免资本利得税。《天使法》对投资高科技企业的机构,按其投资额给予税收减免。三是政府引导基金高效运作。早在1992年,以色列政府就设立了规模为1亿美元的YOZMA创业引导基金。YOZMA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与知名创投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并积极引入国外投资机构,与投资者“共担风险、不共享利益”,投资者5年内可以优惠价格买断政府份额的权利,因而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向创业创新领域投资,基金管理规模十年增长40倍,其投资的创业企业实现IPO上市或被兼并收购的比例高达56%。四是孵化项目成功率高。以色列从1991年开始实施“技术孵化器计划”,政府对孵化器项目提供85%的经费支持,规定入孵项目必须是高科技创新领域,必须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必须在以色列生产并可供出口,必须在2年内完成孵化。每个孵化器都严格筛选孵化项目,为在孵企业提供基础设施、研发设施、市场营销等服务。目前,全国24个孵化器每年入孵项目约200个,孵化成功率高达51%。

芬兰

芬兰人口仅500万人,但信息技术产业全球领先,是因特网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机持有量最高的国家,拥有诺基亚、通力(全球电梯行业龙头)以及研发出《愤怒的小鸟》的Rovio、《部落战争》的Supercell等著名网络游戏公司。尽管诺基亚已经退出手机市场,但其衍生了400多家创新企业,成为孕育创新企业的“母体”。据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4-2015)》,芬兰的创新能力位居全球第一。一是抓住重点选准方向。芬兰没有广泛涉足所有高新科技领域,而是集中发展能够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重点领域,如电子通信、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二是立足企业建设创新体系。芬兰的国家创新体系立足于扶持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实现教育和政府研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和企业出口等内容的有机结合。三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政府每年投入的6亿欧元创新资金60%用于支持中小企业,重点支持成立不到5年、员工小于50人的初创型企业,分阶段最高给予125万欧元的直接资助和低息无抵押贷款。对大企业的发展和实验项目,政府提供25%-35%的项目预算,但要求大企业必须通过购买服务、联合研发等形式与中小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设立“走出去”项目,通过政府的国际合作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市场拓展等服务。

美国硅谷

硅谷是全球的创新中心,苹果、谷歌、惠普、Facebook、特斯拉等国际知名高科技企业均诞生于硅谷。目前,硅谷每年新诞生约1.7万家创业公司。硅谷成功的关键奥秘在于:一是一流的大学。硅谷拥有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批世界知名高校。一流的大学培养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创立了一流的公司。硅谷的很多公司即由大学的师生所创立,超六成的企业源自斯坦福大学科研团队。二是政府大力度支持。通过政府采购、专项资金扶持,给硅谷企业在初创期给予全面的扶持,1955年至1963年硅谷半导体产业35%到40%营业额来自于政府采购,1993年到2004年,硅谷获得了136亿美元以上的联邦研发经费。三是风险投资助推。硅谷集聚了1000多家风投机构,风投资金规模占全美的1/3。硅谷许多风险投资人、创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都是工程师出身,对技术的创造性、知识的前瞻性和产品的市场前景有良好的判断力。硅谷风投机构还为创业企业提供市场营销、法律等增值服务。四是独特的创新文化氛围。美国鼓励个人发展、祟尚冒险的价值理念在硅谷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人们不惧怕失败,也不讥笑失利者,看重的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进取精神。另外,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有利于下一代成长的环境,也是硅谷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美国匹兹堡

匹兹堡是城市和产业成功转型的典范。曾有“世界钢都”之称的匹兹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功地从衰落的传统钢铁工业基地转型成为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城市,从单纯依靠重工业转变为以高新技术、医疗保健、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为主。一是确立转型发展战略。上世纪80年代,重工业经济出现衰落之时,市政府就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制定了经济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以生物、计算机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匹兹堡市政府专门设立创新和绩效局,制定城市包容创新路线图,启动政府数据开放、鼓励全民参与创新、推进清洁技术等六大领域的100多个项目。二是激发高校创新活力。大学是匹兹堡成功转型的“芯片”。匹兹堡拥有匹兹堡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知名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拥有全美第一的计算机科学、机器人专业,通过技术转让政策,设立融合创新院、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心等机构,推动高校师生创业创新,衍生出来的创业企业已超300家。目前30多家机器人智能技术公司落户匹兹堡,成为美国主要的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三是鼓励产学研合作。匹兹堡市规划建设了重点创新区等创新平台。在重点创新区内,政府鼓励企业与高校组成联合体,在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超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研发合作,对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为高校提供研发资金补助。匹兹堡大学每年从美国卫生研究院获得4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用于支持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创新。

深圳市

深圳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城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专利合作协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接近50%;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华为、中兴、腾讯、光启、华大基因、比亚迪等本土创新型企业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企业。2014年,深圳市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4.02%,相当于世界第二的韩国水平。201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接近1.9万亿元。一是超前布局创新产业。2009年,深圳早于国家两年率先制定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随后,深圳又将产业领域扩大至文化创意、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2013初深圳着手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军工四大“未来产业”。2014年深圳又通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三大智能”产业规划和政策。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未来产业”和三大“智能产业”,为深圳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打下了基础。二是政府资金高投入。深圳以法规形式明确,财政科技投入增幅必须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企业主导研发的体制机制,将80%以上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向企业。同时,深圳逐步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出台《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在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股权有偿资助五个方面进行探索,特别是建立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对大型企业金额3000万元以上、期限3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给予增信和风险补偿。目前,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投入已超180亿元。三是战略投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具有战略眼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未来网络实验室、超材料工业技术等一大批国家创新基础设施落户深圳,为源头创新提供巨大支撑与辐射。目前,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107家,并涌现出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一大批企业研究机构。四是大手笔引进人才。近年来,深圳出台了“孔雀计划”、“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光启、华大基因、大疆创新、超多维等创新团队59个,6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其中博士占95%以上,且大部分拥有国际一流学府学习研究或在国外著名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拥有国际发明专利或核心技术国内发明专利。对高端人才和项目,深圳成立专项协调小组,给予大资金扶持,并帮助解决一揽子难题。2015年新引进的18支“孔雀”团队,政府无偿资助资金4.2亿元。

杭州推进创业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的思路建议

杭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要充分把握“两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促进创新创业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机融合;坚持开放共享,以众智促创新、以众包促变革、以众扶促创业、以众筹促融资,形成协同共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坚持目标导向,以“互联网+”为重点领域,以创新型创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新天堂”行动计划,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把杭州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乐园、创业圣地,力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激发创业主体活力,大力发展创新型创业

创新型创业是创新与创业的结合,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创业,推动创新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是最具活力的高质量创业形式。创新型创业的核心是人才,发展创新型创业重点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人才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吸引和集聚一批创新型人才在杭创业。一是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加快落实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在创业孵化期内保留基本待遇、可参加职称评聘等政策,鼓励在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企业。推进市属高校、研究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管理改革,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切实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二是支持大学生创业。积极推进高校创业学院建设,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加大大学生创业资助力度,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推出“大学生创业券”,对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创业实训等服务的专业培训机构、孵化器等给予补贴。鼓励创业学院与各类创业平台以及风投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孵化、项目推介、补贴申报、法律维权、政策咨询等一站式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三是大力吸引外来人才来杭创业。发挥创新创业“新四军”引领作用,落实国家、省“千人计划”、全球引才“521计划”,积极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来杭创业。建立杭州与在杭高校科研院所战略联盟,建设西湖大学、湖畔大学、浙江工程师学院,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在杭办分校以及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在杭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吸引国际化人才来杭注册企业并进行离岸孵化,并积极引进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通过对接国内外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为海外高端人才创业提供专业服务保障。放宽人才签证制度,创新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为海外科研人才、国内高校毕业的优秀外国留学生等外籍人才来杭创业提供居留便利。

强化金融体系保障,广聚创新创业资本

资本是创新创业的关键要素。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规模,搞活金融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向创新创业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资金对创新创业投资的引导。积极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策基金。扩大杭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策性基金规模,同时放宽引导基金合作条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鼓励国有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国有创投机构激励机制。政府和国企引导基金实行“共担风险、不共享利益”。大力推进以“拨改投”为重点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推动财政扶持资金由补助贴息为主向风险补偿、政府股权投资、共有知识产权、创投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转变,实现资金循环使用和滚动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对创新创业的投资。利用“两区”国家战略机遇,结合钱塘江金融港湾规划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创投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杭州先行先试,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风投、创投等金融机构入驻杭州。探索建立创业投资交易市场,鼓励已获得天使投资的创业项目直接在创投交易市场挂牌,为初创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战略投资、私募投资等专业机构的后续融资提供平台支撑,同时为民间资本向创新创业领域投资打通渠道,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三是创新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方式。积极试点探索投贷联动,允许银行参与股权投资,形成“可贷可投、投贷互转”的联动融资模式,加大对创新创业的综合金融服务。鼓励在杭保险机构开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研发设备的财产保险以及专利保险等符合科技创新企业需求的产品。着力打造覆盖全市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扩大中小企业“联合担保”风险池、“助保贷”以及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四是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P2P网贷平台、众筹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机构,支持网商银行、网金社等本土互联网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以互联网金融创新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新创业领域。支持各类股权众筹融资平台依法创新业务模式、拓展业务领域,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募集资金,以众筹促融资。五是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作用。支持更多创新型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中小板上市。推动尚未盈利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赴新三板挂牌。充分发挥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作用,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争取试点成立杭州区域性小微证券公司,服务于区域性股权市场,为初创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完善平台体系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支撑

平台是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结合“十三五”规划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加快建成一批创新创业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撑。一是优化提升产业平台。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谋划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运河湖滨高端商务带、钱塘江经济生态带、钱塘江金融港湾、杭州空港经济区等支撑杭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以及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优势,着力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在提升区(县、市)各类产业功能区的基础上,以科技城(园区)、文创园区、特色小镇为载体,瞄准信息、健康、旅游、文创、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新兴产业,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平台。二是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推动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总结贝壳社、乐创会、西湖创客汇等新兴孵化模式经验,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为主要形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各区(县、市)结合本区域产业定位和规划布局,积极利用老旧厂房、闲置房屋、商业设施等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加强区县众创空间建设。支持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按照市场化原则,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国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采取国办民营的形式,引进专业机构进行企业化运营。三是建设创新创业协同平台。借鉴北京中关村经验成立创新创业协调机构,成立协同发展投资机构,以股权投资和合作形式,统筹全市创新创业要素,提升创新创业资源布局和效率。鼓励高新区发挥创新创业的溢出效应,跨区域合作建设一批区域协同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在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院组建科技联盟,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深化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推广阿里巴巴等平台型企业经验,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平台,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开放技术、研发、营销、大数据等资源。四是拓展海外创新创业平台。利用“两区”建设先行先试优势,探索建立跨境投资与合作平台,积极引进海外顶尖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端人才团队入驻杭州。在推进美国硅谷孵化器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与以色列等全球创新中心的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孵化器,吸引全球优质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外向型龙头企业在产品、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布局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增强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

完善基础设施布局,拓宽创新创业渠道

加快推进符合“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创业战略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抢占在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先优势,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资本、企业向杭州集聚。一是加强通信基础设施保障。申请尽快开通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加大出口带宽,消除互联网出口瓶颈约束。鼓励电信运营商加快骨干传输网、无线宽带网及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升级,争取杭州成为5G应用先行区。继续推进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IFI)建设和免费应用,打造无线城市。二是强化大数据云平台支撑。加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公开共享、开发利用。加大对小微企业云服务支撑。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团队开放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云服务。三是加强物联网技术支撑。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物联网系统集成、标准化推广应用以及工厂物联网模式应用,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制造水平。在物联网应用服务方面,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制造、安全生产、管理运营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四是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建设3D打印制造中心、实验云平台等公共技术研发设施,为小微企业和创客提供低成本技术服务。积极引进美国Fab Lab实验室,鼓励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大众的应用创新平台,为个人创意、个人设计、个人制造转变为产品提供技术支撑,满足个性化创新创业需求。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创新创业环境

推进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发展社会化服务,打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一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推广一站式网上审批,着力减少审批前置条件,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合一”、“一室多照”、“集群登记”等政策,简化工商注册、股权转让等手续。打造“一网式”创新创业政策平台,加强政策透明度、知晓度,促进线上线下政策服务互动,加快各项政策的兑现速度。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杭州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惩戒。二是发展专业化社会服务。加快发展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专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公益创业服务。鼓励高新区、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引进第三方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三是降低商务成本。进一步理顺各种价费关系,降低或控制社会商务成本、生活成本,加大对初创团队的支持力度。推广实施创业券、创新券,鼓励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建设公共租赁房,并为创业人才提供房租、水电、网络等补助或减免。四是打造宜居环境。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等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交通网络、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对外合作,建设国际化学校、医院、社区和商业设施,提高杭州的宜居水平。

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创新创业协同

突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理顺政府对创新创业的管理体制,统筹各方力量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创新创业重大政策、协调推进和考核评估等工作。二是统筹制定创新创业政策。尽快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确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目标、任务和举措,明确路线图、时间表、项目制和责任制,科学评估已有创新创业政策,适时修改完善。研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形成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三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大力培育创业精神和创客文化,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加强各类媒体对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评选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报道一批创新创业先进事迹,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四是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创新中国、云栖大会等品牌活动,邀请国外高校、创投机构等参与硅谷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沙龙、论坛、训练营等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展示和投融资对接平台。五是加强全社会协同。探索建立政府、科研院校、企业、社会中介组织与创业者之间互相协同的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创新创业的合力。■(课题协调人:杭州市人民政府秘书长王宏课题主要参与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猜你喜欢

杭州企业
杭州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杭州明达玻璃纤维有限公司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