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短期冷藏不同处理与死卵率的相关性试验

2016-06-23李燕飞徐安英蒋满贵莫云霞余武昌李国栋李乙胡文娟

广西蚕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孵化率原种蚕种

李燕飞,徐安英,蒋满贵,莫云霞,余武昌,李国栋,李乙,胡文娟

(1.江苏科技大学,镇江市 212003;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3.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市 202018)

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短期冷藏不同处理与死卵率的相关性试验

李燕飞1,2,徐安英1,3,蒋满贵2,莫云霞2,余武昌2,李国栋1,2,李乙1,2,胡文娟1,2

(1.江苏科技大学,镇江市 212003;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3.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市 202018)

为了探索广西家蚕现行品种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与死卵的关系,探讨不同品种(系)在不同的处理组合中对盐酸的敏感性和浸酸的安全范围,对广西家蚕原种四个品种(芙蓉×932、932×芙蓉、湘晖×7532、7532×湘晖)在短期冷藏中不同卵龄和不同冷藏期限对浸酸的敏感性进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短期冷藏浸酸品种在同样处理条件下浸酸后孵化率有明显的不同,表明不同品种(系)对盐酸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中系芙蓉×932比932×芙蓉的耐酸力大,浸酸安全范围广;日系湘晖×7532比7532×湘晖更耐酸,在20 d的冷藏期限中卵龄在48~64 h按正常的浸酸标准浸酸,死卵率都较低,浸酸安全范围广。932×芙蓉、7532×湘晖在20 d的冷藏期限中死卵多,对盐酸较敏感,短期冷藏中应选择浸酸安全范围广的品种,确保浸酸安全性。本试验中所有品种中卵龄40 h的不同处理中浸酸后死卵率都很高,其浸酸安全性差,建议在短期冷藏中避免蚕种过嫩入库。本试验中不同处理死卵率不同,表明产卵后保护时间、冷藏时间、浸酸时间,同时影响着冷藏浸酸种对浸酸的敏感性,在生产上蚕种提前出库浸酸,要实现浸酸的安全性及提高孵化率,需要综合选择耐酸品种及最佳的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

蚕种;短期冷藏;浸酸;死卵率

目前,广西家蚕短期冷藏浸酸种在秋季蚕种供应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受天气、市场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用种单位提前用种,造成蚕种供应相应入库标准的偏差。因此,在保证蚕种质量的前提下,解决好原种供应与冷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蚕种冷库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蚕种短期冷藏浸酸的研究,前人有不同方面的报道。王毓琴等[1]研究认为短期冷藏浸酸种实用孵化率的提高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对提高实用孵化率作用较明显的是冷藏天数、接触高温度数、浸酸时间,作用次要的是接触高温时间。对于实用孵化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应着眼于综合条件的选择。杨明观等[2]对冷藏日数为25~30 d的短期冷藏蚕种,用电晕放电刺激方法进行人工孵化处理可以获得大体与浸酸相当或略优的人工孵化效果。余爱群等[3]对赤豆色、深赤豆色和近固有色的蚕种(卵龄为42~72 h、冷藏期为0~25 d)进行了随时孵化法的研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实用孵化率(91%~99%),并曾在生产上应用,效果良好。朱水芬等[4]认为,二化性品种滞育卵进入滞育时间在20 d以内,采取“浸酸—冷藏—浸酸”形式,如冷藏时间在40 d以上,配合补催青黑暗处理,其孵化率基本可达到生产要求。虽然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影响短期冷藏浸酸种的因素及提高短期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不同途径和措施,但研究对象大都是二化性品种的普通种,以广西亚热带条件下饲养的二化性含多化性品种两广二号的杂交原种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的鲜有报道。

本试验根据广西原种实际生产出现的原种生产供应与冷藏不足这个新问题进行设计。于2012年至2014年对广西现行品种两广二号的杂交原种在短期冷藏情况下不同的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与死卵的关系进行研究,调查两广二号的杂交原种不同品种(系)在不同的冷藏时间、保护时间、浸酸时间组合中的死卵率,探讨不同品种(系)不同处理对盐酸的敏感性及浸酸安全范围,对改进目前短期冷藏浸酸技术有一定指导意义。现将两广二号杂交原种不同品种(系)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与死卵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芙蓉×932、932×芙蓉、湘晖×7532、7532×湘晖。

1.2 试验时间

2012年12月—2014年7月。

1.3 试验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冷库。

1.4 试验方法

每个试验品种选取同一时期羽化的形体适中、健康、成熟的母蛾随机等分36个试验区(按保护时间、浸酸时间、冷藏时间设计),每个试验区8只蛾(在试验过程中为了保证母蛾所产卵的卵质,实际投14只蛾,在母蛾产卵后选取死卵少,卵色一致的8个卵圈作为试验)。所有试验区均在同一天产卵,产卵时间控制在6 h内,产卵后保护于25℃中,经40 h、48 h、56 h、64 h的保护分别入库冷藏(经中间温度10~12℃冷藏6 h后入5℃内库冷藏)。分别在冷藏20 d、30 d、40 d后将蚕种取出浸酸。同一用种时间的试验区同时出库、浸酸,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催青、调查。浸酸标准为:比重1.094,液温48℃,中系浸酸时间以现行生产上浸酸标准时间5 min为起点,分5 min、7 min、9 min三个水平浸酸,日系浸酸时间以现行原种生产上浸酸标准时间6 min为起点,分6 min、8 min、10 min三个水平浸酸。浸酸后蚕卵置于25℃、相对湿度75%~85%环境中恒温催青。蚕种出库后浸酸前调查每个处理区的浸酸前死卵率(死卵包括不受精卵、红褐色死卵、淡红色死卵、白死卵、灰白死卵、白壳卵、瘪死卵等)。观察蚕种孵化第1 d至第5 d的情况,并于孵化第5 d调查蚕种的总死卵率(即孵化后死卵率)。表1中浸酸死卵率是孵化后总死卵率减去浸酸前死卵率所得的数值,并以此数值作为参考讨论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及浸酸时间与死卵率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短期冷藏不同处理各阶段的死卵率

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短期冷藏不同处理各阶段的死卵率如表1所示。此试验调查结果看出各品种浸酸前死卵率与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无密切相关,调查发现中系品种相对日系品种死卵率多,主要是不受精卵占多数,可能与品种有关。从浸酸死卵率看,所有品种(系)浸酸死卵率超过10%的组合在冷藏20 d中均有出现,表明冷藏20 d就出库的蚕种,浸酸风险很大,安全性低。其中932×芙蓉、7532×湘晖这两个品种浸酸死卵率超过10%的组合出现较多,建议短期冷藏的生产中避免选择这两个品种。芙蓉×932、932×芙蓉、湘晖×7532这三个品种(系)在冷30 d及以上的,浸酸死卵率波动不大,浸酸安全范围较高。所有品种中保护40 h,死卵率较高,在冷藏时间缩短和浸酸时间加大的情况下更明显,建议生产上在短期冷藏技术操作中尽量避免蚕种过早入库。

表1 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短期冷藏不同处理各阶段的死卵率

续表1

2.2 两广二号杂交原种4个品种(系)在不同处理中与浸酸死卵率的关系

2.2.1 芙蓉×932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及浸酸时间与死卵的关系 芙蓉×932品种浸酸前死卵率从0.46%到4.82%,不受精卵占比多。从图1曲线可看出芙蓉×932品种浸酸死卵率随着冷藏时间和保护时间增加而减少。冷藏20 d出库,按正常标准浸酸时间5 min浸酸,保护40 h,浸酸死卵率为5.26%;但保护48~64 h,标准浸酸死卵率大大减少,仅为0.73%~1.37%;保护64 h,浸酸9 min浸酸死卵率仅为2.03%。冷藏30~40 d出库,按正常标准浸酸时间5 min浸酸,无论保护40 h还是64 h,浸酸死卵率均小于1%;同样条件下,随着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的增加,浸酸死卵率呈下降趋势。冷藏到40 d出库,所有组合除了40 h-9 min这个组合浸酸死卵率超过1%,其余均小于1%。本试验表明芙蓉×932品种在卵龄(保护时间)48 h~64 h,冷藏20 d可获得较安全的浸酸范围,冷30 d至40 d,浸酸安全性更大。

2.2.2 932×芙蓉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及浸酸时间与死卵关系 932×芙蓉品种冷藏20 d,保护40 h,浸酸死卵率均超过10%,且加大盐酸刺激量,浸酸死卵率急促上升;保护48~56 h,按标准浸酸(5 min)死卵率低于10%,加大盐酸刺激量,浸酸死卵率均超过10%;但保护64 h,浸酸死卵率均低于10%,但还是远高于同样条件下冷藏30~40 d的浸酸死卵率。冷藏30 d,各组合浸酸死卵率较低,曲线变化缓和;冷藏40 d的所有组合浸酸死卵率均低于1%。可以看出932×芙蓉品种冷藏20 d的卵质较嫩,对盐酸很敏感,极易产生浸酸死卵,但冷藏30 d后浸酸死卵率急速下降,冷藏30 d、40 d,卵龄48~64 h,盐酸刺激量(即加大浸酸时间)对其浸酸死卵率影响不大。

2.2.3 湘晖×7532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及浸酸时间与死卵关系 如图3所示,湘晖×7532品种冷藏20 d出库,按正常标准浸酸时间6 min浸酸,保护40 h,死卵率为3.99%,但盐酸刺激到8 min,死卵率为9.13%,成倍增加;刺激到10 min死卵率为25.55%,曲线呈急速上升趋势。冷藏40 d,浸酸死卵率均较低,图中曲线几乎在同一直线上,表明此时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对蚕种影响不明显,浸酸安全性大。

2.2.4 7532×湘晖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及浸酸时间与死卵关系 如图4所示,7532×湘晖卵龄为40 h和48 h的蚕种,不管冷20 d还是30 d,加大盐酸刺激量,浸酸死卵率都达10%以上,表明此品种最不耐酸,盐酸适应范围小。但卵龄为56 h和64 h的蚕种,冷藏20~40 d,图中曲线变化平缓,浸酸死卵率较低,但是同样处理中其浸酸死卵率普遍相比其他品种高。

图1 芙蓉×932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及浸酸时间的浸酸死卵率

图2 932×芙蓉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及浸酸时间的浸酸死卵率

图4 7532×湘晖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及浸酸时间的浸酸死卵率

3 小结

3.1 同样条件下不同品种对盐酸的抵抗力及盐酸刺激效果是不同的

中系芙蓉×932比932×芙蓉耐酸,湘晖×7532比7532×湘晖耐酸,在短期冷藏浸酸的技术处理中要选择耐酸的品种来浸酸,保证浸酸的安全性。

3.2 短期冷藏需避免蚕种过嫩冷藏

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同样条件下,所有品种在卵龄40 h比卵龄48 h、56 h、64 h死卵率都高,在冷藏20 d的情况下这一差异特别明显,故在短期冷藏浸酸种的短期冷藏技术处理中,一定要避免蚕种过嫩入库,短期冷藏种入库前要保证在25℃、相对湿度75%~85%环境中至少有48 h的保护时间。

3.3 适当增加卵龄和冷藏时间,浸酸更安全

从表1数据中看出,所有品种在20 d和40 h的条件下,加大盐酸刺激量,浸酸死卵率大大增加,在冷藏不足和卵龄过低的情况下,浸酸安全性最差。到30 d、40 d和56 h、64 h的各组合中浸酸死卵率起伏不大,变化平缓,说明在短期冷藏种中蚕种冷藏时间越长、卵龄越大,浸酸安全范围更广。

3.4 卵龄小容易出现浸酸死卵

有研究认为短期冷藏浸酸种提前入库(即卵龄较小时期),减轻蚕卵胚子的滞育程度,使其在短期内更容易趋于活化,可望达到提前出库浸酸解除滞育的目的[5]。在本实验中,通过降低卵龄实现提前出库浸酸的方式并不可取,浸酸风险太大。因为卵龄越小,虽然所需的盐酸刺激量小,但其耐酸力也随着变小,而且耐酸力的下降幅度比前者更大[5]。本实验中冷藏20 d,40 h的卵龄的死卵率都远远高于48 h卵龄的死卵率。当卵龄减少到一定程度(25℃、相对湿度75%~85%环境中保护40 h),想要达到标准实用孵化率所需的盐酸刺激量往往达到或超出此时部分蚕卵的耐酸力极限,因此出现浸酸死卵,进而影响蚕种实用孵化率。

3.5 尽量减少卵龄开差,使得冷藏浸酸处理一致

由于卵龄(即库外保护时间)不同,采用相同的冷藏和浸酸强度刺激蚕卵,很容易导致浸酸死卵和蚕种孵化不齐,特别是卵龄开差大、冷藏时间不足的冷藏浸酸种[6]。冷藏时间不足的蚕种一定要想方设法降低卵龄差,尽量使其卵龄一致。

3.6 根据品种选择最佳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

李伟清[7]提出,中短期冷藏浸酸种要在有效用种的期限内提早出库,加大盐酸刺激量不一定能使蚕种孵化率提高,要根据蚕种入库时的滞育程度,入库后的滞育进程变化,用种时采用相对应的冷藏浸酸标准浸酸方可获得稳定的实用孵化率。本试验中,产卵后保护时间、冷藏时间、浸酸时间,同时影响着两广二号短期冷藏浸酸种对浸酸的敏感性,故在生产上蚕种提前出库浸酸,要实现浸酸的安全性及提高孵化率,需要综合选择耐酸品种及最佳的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

[1] 王毓琴,杨明观.影响家蚕短期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处理因素效应分析[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2,8(2):177-183.

[2] 杨明观,吴春泉,张国平,等.桑蚕卵电晕人工孵化技术研究[J].蚕桑通报,1996,27(2):12-14.

[3] 余爱群,陈锦汉,余炳球,等.中短期冷藏浸酸种随时孵化法的研究[J].广东蚕业,1997,31(3):50-55.

[4] 朱水芬,杨文.提高滞育卵冷藏浸酸孵化率技术的探讨[J].广西蚕业,2005,42(2):1-4.

[5] 徐世清,季建忠.家蚕卵短期冷藏浸酸入库时期对浸酸成绩的影响[J].江苏蚕业,1992,14(1):17.

[6] 余武昌,蒋满贵,李国栋,等.不同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2):201-204.

[7] 李伟清,刘勇,吴新,等.不同温度和时间保护与蚕种中短期冷藏浸酸的敏感性[J].广东蚕业,1998,32(3):46-52.

S882.3;

A;

1006-1657(2016)02-0031-5

2016-03-23;

2016-06-03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青年基金项目(No.201212)。

信息]李燕飞(1983—),女,广西都安,大学本科,农艺师,从事蚕种保护冷藏浸酸工作。E-mail:247950240@qq.com

信息]徐安英(1958—),女,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srixay@126.com

猜你喜欢

孵化率原种蚕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秋制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的孵化率调查*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