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成败关键在于结构性改革

2016-06-22萧惑之

中关村 2016年6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萧惑之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作为今后经济转型的指导方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热门话题。在诸多议论中,由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等学者联袂撰写的《供给侧改革》论述“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一书,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力作。学者专家们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背后的国家动态”,提出了“如何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从书稿中清晰看到“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和资本层面的新宏观调控”的改革路线图。

中国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抉择

吴敬琏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现在应对挑战的正确途径已经找到,用一句来说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问题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型是1995年提出的,到现在已经整整20年了。为什么还没有解决?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这里的关键,是能不能通过改革建立起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

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看,怎么办?钱颖一教授给出建言:解决政府“不作为”的办法不是回到过去那种“作为”,而是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关系紧密型”转到“保持距离型”,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从“参与型”转到“服务型”。在法治经济框架中,重新定义政府激励,既减少政府腐败,又把企业解放出来。

“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都是空谈”,“僵尸企业”退出的障碍并非无法化解,须知有竞争力的产业形成后经济增长才会企稳。“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战略”等物质文明的价值观,应与法治、公民权利、社会公正、美丽城市和乡村等“后物质文明价值观”找到妥协。……诸位学者的一家之言,从各个角度诠释了供给侧改革的真谛。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今生:

挑战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发展的继续

供给与需求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舍此而无彼,实为互生。如果说凯恩斯是需求经济学的翘楚,那末,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早在19世纪提出的“萨伊定律”则可视为供给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时下通俗的“供给经济学”流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泛指里根政府以减税为中心的一套策,凸显私有化和解除管制,统称“里根经济学”。用厉以宁教授的话说,里根总统接受了供给学派的观点,所以通过创新产生更多新产品,集中创新成果就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于是美国从8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就摆脱了停滞状态,通货膨胀问题也解决了。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还指出:萨伊和凯恩斯的局限性都在于仅关注供给和需求的静态平衡,而没有考察经济的动态发展,并且双方所做的都是总量分析而不是结构分析。无独有偶。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英国的撒切尔所代表的经济主张,如货币政策的低通胀,市场经济的小政府及私有化等,对后来的很多领域影响深远。我们今日重读“撒切尔主义”,对国企上市以加强社会保障,供给方面的举措如减税等,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乃至借鉴。

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高屋建瓴“论从供给方面发力”,即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共同协同发力”。在回答“供给方面发力的难点在哪里”时,着重指出,“盲目扩产能是有问题的”。供给增加的同时会带来“三个不足”即资本不足,专业人员和技工不足,土地和淡水供给不足。在开具的“药方”中,强调“供给方发力是与需求互动的”。当务之急是“让产品更个性化,让服务更人性化,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在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的困境时,厉以宁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给人力资源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民热衷于创办家庭农场,创办小微企业,都是人力资源的创新”。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对昔日北京鼓励“内需”的言论,嗅到了凯恩斯学派的味道。因之大声疾呼“鼓励内供远胜于鼓励内需”!直言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撤销所有原料进口税,二是撤销“来料加工的安排”,三是鼓励任何人来华投资设厂,不再论国籍,外资的优惠大可取缔。张五常还特别指出,当下“懂得做厂的人才散失严重”。“我见过无能的经济学家、律师、医生……从来未见过一个做厂生存三四年而是不能干的人”。

在世界供给侧的改革中,里根的教训和朱镕基的经验值得注意。里根的“供给革命”其本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涉以改善微观效率,但是雷声大雨点小。是年朱镕基总理的供给侧改革货真价实。诸如,政府放开准入限制,大量的乡镇、私营、外贸乃至地方国有企业纷纷涌入轻工行业,相关产业立刻出现供销两旺的繁盛景象。这是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逻辑。

供给侧改革进行时:

六大难题躲不过,“结构性”三字最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好。要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习总书记尤其强调“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忽略了“结构性”三个字。

业界专家杨伟民先生悉心研究中国经济现状后,认为“我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至少存在六大问题”。一是,外向型的特征转向内需要经历一个痛苦过程。二是,没有及时跟上国人中等收入群体需求的消费结构。三是,结构上存在产品满足不了品种、规格、安全及时新性的要求。四是,夕阳产业产能已经达到“物理性”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稀缺。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针对如上现状,杨伟民着重指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有些方面的成本,不仅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于高收入国家,表现出某种叫“未富先贵”的现象,国民收入还是中等收入,但生产经营成本却达到了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不好卖,另一方面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两头受压,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说“高成本”是供给侧致命的硬伤。

经济学家滕泰先生认为,供给侧改革要避免“三个误区”。一不能炒概念,二不能把供给侧改革误解成新计划经济,三不能把需求和供给对立起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新供给侧”改革什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结合中国国情的供给侧改革之途是艰巨而必须的。供给端发力破解“十三五”增长困境,对国企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调整监管理念,推进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简政放权仍须添柴加压,供给侧的改革更需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厉以宁说,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要坚持两点:一是结构调整,这一关非过不可;二是技术创新,要走群众创新、创业的道路。思路上要坚定,不要再幻想,也不要老调重谈,经济的大起大落对我们没有好处。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强调指出——“供给侧的改革,要突破重点难点,坚持重点论,集中攻关,以点带面。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有针对性制定政策、解疑释惑;具体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盯住看,有人管,马上干。要平衡好各方面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注意减少风险隐患。——这应当是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改革的路线图。《供给侧》一书的问世,对我们学习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本难得的解惑释疑的好书。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