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山花鼓戏校园传承探索与思考

2016-06-22叶林红

戏剧之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叶林红

【摘 要】云和包山花鼓戏是云和县特有的地方小剧种,随着社会变革,花鼓戏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本文探讨如何借助校园传承、弘扬和创新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包山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47-01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化建设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的重要形式,是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建设高雅品味的校园文化的需要。

一、传承的必要性

云和包山花鼓戏是云和县特有的地方剧种,相传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丽水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曲艺形式,对它的研究还相对比较滞后,没有形成清晰的研究脉络,譬如:起源时间、流传路径、演变历史等许多问题需要去挖掘。随着社会变革,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移入等多种原因,花鼓戏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播范围迅速萎缩。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借助校园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探索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非遗”进校园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二、传承的历史现状

2009年云和包山花鼓戏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相应建立传承基地。基地建成后,文化部门抢救性地收集、整理出了《打花鼓》、《双看相》、《补缸》等十余个传统剧目。另外,着手进行创新、改编,在传统打法、舞步、演唱等形式中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既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体现现代文化元素。但也显露了一些不能满足花鼓戏传承和发展要求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包山村位于云和县城东部,海拔700米,面积约6.7平方公里,因地处偏远高山,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很难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推广作用;

(二)包山村人多是“农时务农,闲时唱戏”,比较随意,没有人事制度、演出制度等,常常出现乐器没人演奏,演员没有到位等临时现象;

(三)花鼓戏的老艺人年龄老化,青壮年又常年外出打工,儿童则因教学网点调整,都在乡镇中心学校上学,无人承担传承使命,包山花鼓戏班已十几年没有引进过艺术人才、培训小演员,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

(四)基地没有专业老师,大多只是临时性地受邀上课,存在着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需要演出时,才临时请人排练,不能系统地传承该项目的精髓;

(五)花鼓戏是土生土长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小戏,传承人亦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单一传承模式得以延续,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三、传承的方式途径

学校是传承非遗的最佳场所,学生是传承非遗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非遗的最佳群体,教学是传承非遗的最佳方式。建立“包山花鼓戏”校园传承基地,开展花鼓戏传承活动不仅能够活跃学校的文化氛围,而且能够以“以点带面”、“以少数带全体”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从而顺利进行课题的研究推广,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营造文化氛围。了解花鼓戏博大的内涵,感受传统的悠长的韵致,让学生感受经典。一是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基本知识及传统文化艺术特点和传承情况;二是开展相关公益活动,定期邀请非遗专家学者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授相关知识和传授技艺,不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表演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

(二)体味文化韵味。感受戏曲魅力,体味戏曲韵味,就需要从课程设置、丰富内容、培养师资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培养孩子对戏曲的艺术欣赏力和审美情趣,形成学习、感受、参与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是推进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校园,让学生关注戏曲,体验戏曲,从而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把花鼓戏融入多门类教学中,音乐课上学唱选段、体育课上学习身段、语文课上赏析唱词,通过说、学、唱,让学生熟悉戏曲,爱上戏曲;转变教学方式,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

二是开展社团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不同小团队,学习戏曲表演,聘请表演艺术家和传承人深入学校,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计划、定活动内容,训练内容可包含戏曲长枪、身段、化妆、服饰;戏曲社团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比如“戏曲服饰大赛”、“传统名曲名段欣赏”,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

(三)树立文化自豪。通过策划系列主题活动,推广宣传戏曲进校园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从当地实际出发,提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引导鼓励学校采取“借”模式,构建非遗进校园的开放格局。一是充分利用当地传承人优势,为校方和传承人之间牵线搭桥,聘请传承人作为校外辅导员或兼职教师,带学生参加各类演出活动;二是充分利用节庆文化平台,展示非遗进校园成果。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开犁节、畲族三月三等重大民族节庆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既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又展示了非遗进校园的成果。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