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剧

2016-06-22路朝栋

戏剧之家 2016年11期

【摘 要】神仙道化剧的产生与底层文士的不平之鸣有关。剧中的儒生其实既有用世之意,也有避祸之心,剧中主要宣扬神仙的超然生活、抒发隐士隐逸之乐,当然也有消极厌世的成分。

【关键词】神仙道化;不平之鸣;用世;避祸;超然闲适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35-01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对元杂剧题材进行了“杂剧十二科”分类,并把“神仙道化”类置于首位,他的分类中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是分开的,而当今许多人都把隐居乐道类归入神仙道化剧范畴内,本文所举的作品都在此范畴内。

一、不平之鸣

神仙道化剧的产生与底层文士的不平之鸣有关。《录鬼簿·后序》中说:“文以纪传,曲以吊古,……。鬼簿之作,非无用之事也。大梁钟君,名嗣成,……,累试于有司,命不克遇;从吏则有司不能辟,亦不屑就。故其胸中耿耿者,借此为喻,实为己而发也。”①说明钟嗣成著其《录鬼簿》实则是抒发胸中不平之气。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序》中写道:“夫以是人而居卑秩,宜其歌曲多不平之鸣,然亦不但小山,如关汉卿乃太医院尹,马致远为江浙行省务官,郑德辉杭州路吏,……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②此是李开先引胡侍《真珠船·元曲》中的话,李、胡皆认为元剧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剧作家的“不平之鸣”,此主张是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他们何不曾有儒家济世救民之志,但是在元朝的统治下,集体性的悲剧命运便来了,儒生地位一落千丈,科举考试中断七八十年,“学而优则仕”的路径被打断,再加上蒙古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南人地位之卑贱,即使为官,也是久年沉居下僚,很难升迁,成为高官的更是寥寥无几,有志不获骋,所以或隐居丘壑山林,或浪迹于市井,或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二、用世之意,避祸之心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元代儒生士子们的心声。即使在这神仙道化剧中,儒生的形象到处可见,如马致远《太华山陈抟高卧》中道士陈抟本隐居在太华山,但是见五代动荡局面杀伐不断,百姓生灵涂炭,于是出山到长安集市上卖卦,专门等待未来天子赵匡胤的到来,欲为其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山中隐士也如此关心帝王功业。况且陈抟本就是儒生,杂剧第二折开头,陈抟就唱道:“我往常读书求进身,学剑随时混,读书匡社稷,学剑定乾坤。豪气凌云,心志如伊尹。本待交六合入并吞,伐天下不义诸侯,救数百载生灵万民。”如宫天挺《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中,严子陵也是歌颂,第三折【四煞】:“为民乐业在家内居,为农的欣然在垄上耕,从你为君社稷安,盗贼息,狼烟静。九层春露都恩到,两鬓秋霜何足星。百姓每家家庆,庆道是民安国泰,法正官清。”这种境界,何曾不是儒士通过辅佐君主而达到的太平治世。另外,严子陵又说:“你也不是我的君,我也不是你的卿”,让人觉得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然而,在仕与隐、入世的得失问题上,儒家知识分子何尝没有心理矛盾?无论怎样,文士还是有避祸之心的,《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中严子陵唱道:“观了些成败兴亡阅了些今古,浪淘金千古风流人物……”。同样是以史为鉴,后来又说:“重呵止不过些俸禄,轻呵但抹着灭了九族。”当皇帝刘秀作书邀请严子陵到宫中来时,出于礼节,严子陵索礼一贺,但到了朝廷中,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伴君如伴虎,这何尝不是曾经为官的士人普遍的心理,严子陵最终还是跳出了十万丈风波是非海。

三、赞美神仙道化生活,抒发超然闲适之乐

神仙道化剧中,无论是神仙,还是隐居乐道之人,无不宣扬神仙生活之美好、隐逸生活之超然自在,这其实亦包含着剧作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人生的追求。如《太华山陈抟高卧》中:“身安静域蝉初蜕,梦绕南华蝶正飞。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总之,既有抒写常人的自得恬淡的田园生活之乐,也有神仙般的超然飘逸,那些失其志、命运否、沉抑下僚、志不获展的儒家士子,寓意于此,维剧是作,未为不可。

注释: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8.

②蔡景康.明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47.

参考文献:

[1]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蔡景康.明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王亚伟.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路朝栋(1991-),男,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