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教学的目标、环节和安排
2016-06-22唐海燕
唐海燕
小学语文阅读课第一课时如何上出精彩?我经过几年实践,认为应把握如下几点:
一、清晰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的雷达导航
语文教学要想挣脱沉疴,变得澄明,首要任务是清晰教学目标。清楚明晰的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雷达,儿童成长的导航,素养提升的引擎。作为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通盘考虑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情目标、课时目标,让其有机交融,有机渗透,指引日常教学走向厚实、高效、灵动。高林生老师等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正是把这当作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简单地说,我们的第一课是就是读书、写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
二、基本的教学环节:第一课时的阅读路径
要有效、高效地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必须设计如下基本的教学环节。
真正激趣。第一课时首先是激起学生走进新课文的学习,要吸引学生真心想学,真心去学。新课伊始创设情境,采用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诸如从内容入手:播放动画、讲故事、谈话交流、资料展示等;也可以从形式入手:文本的特别之处、作者的文笔风格等,生动的画面、动人的音乐、激情的导语、巧妙的悬疑、别致的欣赏等均能激起学生新奇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自觉靠近文本,进入文本,在兴奋、迷人的学习欲望中实现第一课时的激趣学习。如在执教《春联》(苏教版第七册)第一课时,我安排了课前活动:(音乐:喜洋洋)进行谈话交流、春联资料展示……随后上课导入,板书课题,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真正的激趣,不是外在的给予,更多源自内在的探寻。这样的激“趣”就为本堂课进一步品读文字抹上了底色。
学会探究。课文诚如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以帮助其形成总体印象。在有效初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感受,感受文本的形象美、情趣美、人格美、意境美、语言美……再适时地提出疑问,创设话题,让学生心生探究欲望,为深入的研读探究埋下“火种”。如执教《春联》第一课时,围绕“这篇文章每段都有核心的句子,请同学快速浏览每个自然段,边想边圈每一段都介绍了春联的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圈画、交流,进而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条理,渗透了说明文“抓要点”的表达方法。这样的探究是习得方法的探究,是有操作性的探究,显然是着眼于落实的有效环节。
活学字词。每一篇课文都会有“生字新词”,但需要提醒的是每一篇课文都会有难度不一样、作用不一样的生字词,应该视具体情境“活学”生字词。细读文本时,教师首要的不要太急于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度解读,而应反复品读,关注文本中的生字新词、多音字、长句子,哪些词句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理解错,哪些字词是文本的关键词,要扎实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目标。教师应按照生字新词的不同特点,有重点、有取舍地进行指导,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切忌机械、重复、呆板,将识字学词与理解文本巧妙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语文味浓郁的教学环节。
步入精读。新学课文,首先应该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所谓“书不读熟不开讲”,这是正确的。但我们也常常错误地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不能进入精读课文环节,即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品读,其实这样的想法显然有误。第一课时进入局部精读,不需回避。我执教《春联》第一课时,则根据本课情况让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深入思考。作者是怎么介绍春联内容丰富的呢?引导学生们进入精读品味。很快学生就会结合具体文本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明白了:春联的内容可真多呀!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天,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这个教学环节放在第一课时既深度品读了词语,又深度感受了文本内容,丰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效实现了第一课时也能上出精彩的效果。第一课时不可步入精读,显然是迷信。
留下悬念。“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学生充分感受了雾凇的美,课结束时抛下话题“这么美的雾凇它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是无限的艺术效果。
指导写字。写字习惯的培养更是第一课时的重点之一,写字习惯主要是对写字姿势而言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字的环节很重要,每次指导学生写字,教师都要重复写字坐姿及握笔姿势,还有运笔方法等。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只有第一课时才能给学生提供反复练习,给老师提供反复强调的机会。
三、灵活的内容安排:第一课时的魅力所在
第一课时固然有一些基本环节,除了上文所述的我们应尊崇学习活动的语文性,我们还应尽可能体现学段差异、文本差异,根据我们自身风格灵活驾驭课堂教学,尽量不僵化重复单一的第一课时教学。此外,学生的语文状态也会带来不固化的第一课时,倘若班级整体朗读能力较强,初读课文、解决阅读障碍就可以稍加淡化,反之则需要强化;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较好,生字词教学则可以稍加淡化,反之则需要强化;学生的语文感受力很强,交流阅读感悟则可以稍加淡化,反之则需要强化……
总而言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基准要求。
【作者单位: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