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小科:在新媒体星空中传递航天精彩
2016-06-22郑贵来詹齐越
郑贵来+詹齐越
在当下这个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较早开始了企业新媒体建设。本着紧跟媒介发展形势、适应企业宣传需求、满足青年职工期待的初衷,2011年11月11日,“@中国航天科工”官方新浪微博正式上线,随后在人民微博、腾讯微博等平台也相继注册官方账号;2013年4月1日,正式开通“中国航天科工”官方微信公众号;2015年初,进驻今日头条开通了“中国航天科工”头条客户端号,正式形成了以“航小科”为品牌的“双微一端”新媒体发展模式,聚集了关注用户和粉丝50余万人,涵盖企业员工、职工家属、合作伙伴、市场客户、媒体记者及航天爱好者等。同时根据军工企业特点,为加强新媒体的宣传保密安全和信息发布管理,专门在集团公司新闻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航小科青年创新工作室”,在一系列管理制度的指导下专注新媒体的运维管理和传播创新。航天科工新媒体创建之初就明确了“新闻动态发布平台、航天文化传播窗口、企业内外交流渠道”的定位。
传播航天先进文化。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航天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培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三大精神是航天先进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展,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的中国航天人已将这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们的行动和行为在新媒体的传播下,不仅影响着航天“后来人”,更为社会注入了正能量。
在航天科工新媒体的受众群中,作为航天事业主力军的青年职工,特别是85后、90后职工占了较大比例——这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传统媒体对其影响力已日渐式微,他们日常不仅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更依赖新媒体进行社交,这甚至影响着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航小科”建设之初,就提出传播不仅要见人、见物,更要见精神、见价值,去发现航天之美,展示航天大爱,引导广大职工及社会公众了解航天、熟悉航天、热爱航天。
展示航天发展成就。通过新媒体传播,航天科工的大量军转民技术和产品被大众和市场所知,在展示成就的同时还为企业的市场营销作出了贡献。2014年1月16日,航天科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航天科工创新传统导弹技术发展理念,成功开发“天网一号”低空慢速小目标探测与拦截系统的信息,当天即有南京青奥会组委会负责安保的有关人员通过官微发来私信,询问该产品可否用于青奥会安保。官微运维人员随即一边在线上与其密切沟通,一边及时通知研制该产品的所属单位有关人员跟进。最终,经过市场人员的接洽和几轮谈判,成功实现了几百万元的产品订单。
在“航小科”的传播案例中,有很多航天科工在某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或推广介绍的某一种技术与产品的信息被广大粉丝围观,并在后台留言表达感受、咨询合作等,应该说,新媒体的传播,为普通民众了解航天成就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航天军转民技术产品融入市场打开了一扇窗户,新媒体的“牵线搭桥”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成本,还增强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倾听航天职工心声。航天科工在全国范围内有600余户企事业单位,现有职工近14万余人,庞大的体量与层级的递增使得上下沟通链条加长,由于信息传导慢而难免会带来政策落实时间长、效果打折扣,基层职工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好的意见建议也难以直观呈现在决策者的案头,而企业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有效方式。
2014年4月10日,航天科工官方微博与官方微信后台分别收到所属三级单位职工留言,反映本单位有些惠民政策并不惠民,职工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不接受不理解,新媒体管理运维人员收到留言信息后及时反映给集团总部有关职能部门,并协助进行沟通和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当天下午,有关二级单位负责部门便按总部职能部门要求提交了自查报告,经详细了解后才发现是由于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沟通不到位、信息发布不及时而导致职工情绪不稳定。随后,经过后台管理运维人员与具体发博人真诚沟通,并向其反馈所在单位的自查报告及集团公司的有关工作要求,该职工表示了充分理解,该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避免了舆情发酵扩散,疏导了职工情绪,促进了集团公司为一线职工群众办实事的落实和整改。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具有即时性、互动性、通达性等特点,是一个由受众直接通达管理者的渠道,基层员工在新媒体平台上反映的问题通过有关机制可以实时直达集团高层领导及总部管理部门,减少了层层汇报带来的信息衰减,大大减少了沟通成本,提高了沟通效率。通过这样的应用,“航小科”切实起到了“民意直通车”的作用。
推广航天科普知识。相对公众而言,航天科工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汹涌而至,甚至有的真假难辨,误导着民众的认知,为此,航天科工新媒体将推广航天科普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能,向公众普及航天和导弹武器知识的同时,展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新成就,积蓄着爱国的力量。
2014年11月第十届珠海航展,中国航天科工首次全面通过新媒体开展航展宣传和航天科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航展开幕前夕,航天科工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策划设计制作了网上展厅和掌上移动展厅,航展现场观众只需要通过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就可轻松直达网上掌上展厅,详细浏览航天科工参展装备详细信息。同时,新媒体运维人员每天通过集团公司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当天参展动态,解读参展装备性能,科普航展系列知识,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图文现场直播,让未能到现场的关注用户也可以实时了解航展详情和展览概况。
透过新媒体,“航小科”将国防武器装备产品推介给广大公众,有效提升了集团公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宣传了航天好产品,传播了航天好声音。同时,通过展示航天科技的进步及其对我国国防安全的贡献,提升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与爱好,促进了公众科技创新的意识与信念,有效倡导公众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开展公众互动交流。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公众已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新媒体拥有的各种优势,使公众能够在企业的新媒体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企业有机会吸取公众智慧。
2015年6月15日,航天科工以云制造服务为核心、以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为目标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航天云网正式上线发布。航天科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当天即对外推送了有关信息,并推荐链接了航天云网的网址,随后,在官微后台,我们就收到了众多网民的留言,不仅充分肯定航天云网上线是航天科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积极行动,还就体验后对云网的系统完善、业务拓展、线下服务等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促进了航天云网的用户体验提升和服务能力强化。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航天科工研制的导弹装备以前所未有的阵容悉数亮相,引起世人注目。阅兵期间,航天科工新媒体平台同步跟进,并适时开展了“寄语阅兵式”有奖活动,吸引了数万用户参与,广大职工及社会公众发来阅兵感言,表达对国家、对军工、对航天的崇敬和感怀。2015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大国工匠》系列节目,聚焦国家重大装备和重大工程,以纪实的手法、新颖的视角,生动呈现9.3阅兵装备背后各行业“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感人事迹,其中航天科工有三位职工入选。节目播出期间,航天科工新媒体平台及时跟进推广,再次受到广大用户的强烈关注。纷纷在后台留言或发表评论,向这些默默无闻为国铸剑的“工匠大师”致敬,表达对航天事业的崇敬,情感真挚、发自肺腑。
新媒体一改过去人们的单向聆听和不能及时反馈与互动的不足,在信息传达和反馈的时间、话语影响的空间和范围、公众理解的深度以及公众参与的力度等方面,都体现出良好的传播效果。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由于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变异性等特点,新闻周期大大缩短,在短短几分钟内,一个突发事件就可能被快速传播、甚至发酵成重大舆情事件。企业的反应周期能否与新媒体的传播速率同步,能否在有效时间内发现舆情并适时做出回应,决定了舆情的不同走向。当舆情随着互联网呈“病毒”式的裂变蔓延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沉默回避或者消极删帖已无法应对,而通过新媒体及时追踪舆情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在最短时间变危为机,降低影响甚至化解舆情。
2014年6月21日,航天科工官方微博值班人员在常规运维时,发现有多名网友@中国航天科工,告知有涉及所属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的“记者暗访违规办学被殴”博文。发现这一舆情后,值班人员迅速反馈给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有关人员及时介入、相关单位及时处置,第一时间查明事件原委后,通过企业自媒体发出官方声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接受媒体监督,澄清了涉事学校盗用南京航天管理干部学院之名欺骗招生的事实,遏制了舆情继续向负面的扩散,有效维护了企业品牌形象。
虽然身为军工企业的航天科工因其行业的特殊性过往较少有负面舆情出现,但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军工企业也已逐渐成为当下舆论关注的焦点,舆情随时都会发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深切感知到,充分运用新媒体不仅能沟通职工民意、化解舆情危机,还能传播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形象、推动市场营销,既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放眼未来,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拓展,新媒体必将继续保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企业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在社交化、碎片化、移动化的信息获取环境下,新媒体形态正在从“内容提供型”向“关系运营型”转变,新媒体运营模式也正逐步向专注细分兴趣群体转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军工企业的品牌重塑、军民融合产品的营销、军工知识的科普、职工思想政治保障工作的开展等更可以通过运用新媒体实现效果的倍增。“航小科”期望在新兴舆论场给广大受众带来一个有温度、有色彩、有力量的航天军工“新国企”,在新媒体的星空中传递航天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