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科学课堂更"科学"
2016-06-22陈淑芳
陈淑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素养已经成了人们的基本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要整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凝聚出正确的价值观。要实现这个三维目标就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取各种策略,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更好地教学。
一、搜索积累,强调知识技能
美国NSES表明,科学是一个活动过程,在学习科学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方法要从教师提供改变成学生自主获得,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科学知识,积累科学技能,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在经验和感知的基础上内化知识。
书本上的知识有限,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要尝试从多种渠道来搜索积累,如在学习《昼夜交替》这一部分的时候,学习的难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昼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且还要学会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推算某个地方的时间。在教学中除了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来模拟昼夜变化的样子,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上网或者在图书馆搜索一些相关资料,在头脑中思索一下什么叫作自转,什么叫作公转,地球昼夜变化是其中哪一种原因造成的。然后再搜索一下古人对于昼夜交替有些什么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昼夜变化有什么深入认识。尝试上网搜索一下世界其他各国和北京之间的时差,找到通过时差和某地的时间来推算另一个地方的时间的方法。在搜索中,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也自主学习了更多的技能。
自主搜索相关知识、积累相关技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提高科学探究的自主性,让他们学会利用各种科学资源,学会如何在最快的速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
二、观察实验,优化过程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学习过程正在趋向于替代教学过程,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中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在优化过程方法的同时唤醒学生的探究精神。
很多科学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例如在学习《我们来养蚕》这一部分的时候,与其枯燥地介绍蚕,还不如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实验中获得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蚕,看看蚕卵是什么样子的,蚁蚕又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分小组来进行养蚕活动,并在实践中仔细观察蚕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记录下蚕一生中四个不同的变态过程,写下蚕在生长多长时间之后会发生变态的现象,它们在形貌等方面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变化,和同学一起观察蚕蜕皮的现象,尝试描述一下蚕宝宝是如何吃桑叶的,它们的食量如何等内容。在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中,学生们可以逐步学会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如何在观察中把握住关键细节,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有所提高。
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与否实际上是和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多少有密切关系的,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优化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各种活动中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深入研究,升华情感态度
科学态度是通过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并整体把握科学发展而形成的,它来自于经验,要让学生升华对科学的情感,凝聚自己的科学态度,那么就要让他们不断地深入探究科学,发现其本质。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知道耳朵的构造,并知道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循序渐进、深入研究的方法让学生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感,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初步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敲打小鼓使得纸屏震动的现象来联系到人耳朵的构造,了解人们是如何听见声音的。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制作“人工耳”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人耳是如何接收声音的,并让学生思索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让人听起来感到舒服,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噪音的概念。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讨论一下自己在阅读中能否知道什么是噪音,噪音对人们会造成什么危害,要如何才能够防治噪音呢?最后思考一下要如何对待那些听觉有障碍的人。这样的研究不断深入,让学生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了解要如何对待听觉有障碍的人,得到情感升华。
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不仅包括动作技能和认知领域,更应该包括情感领域,要让学生在完善情感目标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实践,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学到适应社会的科学能力。
以生为本,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整合三维教学目标,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感受科学、动手动脑实践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成就感,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更好地学习科学。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小纪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