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016-06-22

戏剧之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舞蹈

冯 光

(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浅析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冯 光

(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原生态舞蹈,是民族智慧和心灵的结晶,是现代艺术演进进程中的原生状态,对原始生活的呈现、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舞蹈理论的补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对我国传统舞蹈进行研究并使之得到发展,是当今舞蹈研究者及舞蹈表演者的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本文简述了研究原生态舞蹈的意义和现状,阐述了原生态舞蹈的内涵,并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原生态舞蹈的现实价值,然后针对如何传承与发展原生态舞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更多的舞蹈研究者及表演者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原生态舞蹈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舞蹈;原生态舞蹈 ;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

原生态舞蹈,是民族智慧和心灵的结晶,是现代艺术演进进程中的原生状态,对原始生活的呈现和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舞蹈理论的补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在现代舞蹈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诸多原生态艺术的影子,还能深切体会到这些原生态文化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由于当前人民物质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经济效益,没有对这种身口相授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引起足够重视。但随着多年来的发展,以《云南映象》为代表的我国原生态舞蹈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们开始重视对原生态舞蹈的研究。原生态舞蹈是所有舞蹈形式中不可多得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于其不可再生,又难以复制,使其成为一个国家中特有民族的代表性标志。舞蹈动作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美化的,原生态舞蹈作为民族的根,必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原生态舞蹈作为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继承,在此基础之上,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人生经验等等适当融入其中,让这个“活的文物”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和发展,进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原生态舞蹈的现状

“原生态”一词不断被提及,至今在艺术界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事实上,“原生态”一词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产生,其最初被应用于生物界,文化界是后来才开始对其进行运用的。原生态其源于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人们长期以来的行为与习惯,甚至对于人生的不同理解,都可以与“原生态”一词相结合。那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原生态舞蹈在当今究竟如何?

(一)寻根觅源的原生态舞蹈

如前所述,“原生态”一词最初是被生物界所运用的,如果将其与生物学相联系,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将其定义为仅仅通过传统口传身授,未依靠任何科技与其它现代化手段处理过的,且带有一定乡土气息与原始性的文化艺术手段。基于此种概念出发,我们可对原生态舞蹈进行定义——根植于传统自然环境与土地之上,并将此种外部环境、土地与人的生活高度结合,最终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至今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剧,人们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逐渐打破传统学科限制,我们似乎又可以将其定义为文化界在漫长的发展中对“原生态”一词加以有效运用。将一切拥有自我本色与基于自然状态之下的文化艺术给予保留的过程便形成了独特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二十世纪中后期,国内艺术界将舞蹈与原生态的结合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而催生了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强大。就学科建设来讲,关于舞蹈生态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论著不断涌现,并出现了大量民间舞蹈研究与探索的专业人员,他们热衷于挖掘原生态民间舞当中的精髓,并擅长对其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新的舞蹈艺术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实际上可归结为对原生态舞蹈的一种有效发展与继承。但必须指出的是,随着这种形式发展的进一步演化,人们似乎习惯于对传统舞蹈进行“创新”,但从传统原生态舞蹈自身来讲,对其所造成的结果更多是倾向于利用而非保护,这种再创作的形式对于传统民间生态舞蹈来讲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分解与异化。

(二)原生态舞蹈对原始生活的呈现方法

原生态舞蹈具有深厚的传统生活氛围,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它就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缩影,也正因为如此,原生态舞蹈对原始生活具有较强的展现能力,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佐证。

1.舞蹈技法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以杨丽萍的《云南映象》来进行分析,这首作品集合了几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原生态乐舞模式,长达120分钟的表演时长融入了杨丽萍全部的热情与心血,其编创源于丰富而多样的传统生态民间舞蹈本身,比如哈尼族的芒鼓舞、基诺族的太阳鼓舞等等。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生态与人文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专属于云南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与习俗。“从创作构思与表演技巧层面来看,《云南映象》在对于民族风格舞蹈进行诠释时,引入了现代舞蹈技巧与舞蹈理念”①,用现行审美标准更好地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深层次的加工,将现代色彩、灯光、布景等技术与之相结合,全面提升了传统少数民族舞蹈当中的不足,丰富了作品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有助于整体提升舞蹈作品艺术水平。本部作品通篇可分为六个章节,即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这种整齐划一的形式,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当中的精髓进行了有机结合,“从中国舞蹈发展史来看,这是一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作品,其现代舞蹈技术与原生态舞蹈元素的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地”②。

2.文化交融的鲜明性与多样性

民间舞蹈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与变迁当中,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根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外来文化丰富了华夏文明。在各个领域中,文化交融则更为鲜明。无论是人们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思维理念等都产生了实质性变化,而民俗习惯等也悄然有了一定改变。但民族犹存,其民族文化特征与方式的基本方向是不会产生实质性变革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只有强大本族文化精华,才能真正有效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外来文化的到来,除了具有挑战性之外,也具有推动之力,而文化的交融也是具有多样性的。舞蹈编排、审美理念都在文化交融中存在着多样性。就我国成型的民间舞蹈来讲,它就必须以一种全新的结构方式以及编排模式形成特殊的舞蹈语言,催生新的舞蹈语言。基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对现代民族舞蹈进行观察的时候,是可以看到差异化与个性化的。除了造型上追求不匀称与差异化之外,从语言表达层面来讲,也扬弃了传统模式化规定,更注重呈现差异化的语言形式,从而更好吸收其它肢体语言形式。现代媒体的有效介入也是文化交融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手段,“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拉近了舞蹈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得原本在大众思想、爱好较为边缘化的原生态舞蹈最终以受众普遍接受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之上”③。正因为原生态舞蹈同受众之间的距离得以有效缩小,从而可以有效反作用于舞蹈表演者,这无论从舞蹈服装的质地、做工还是从灯光音响的选择上来看,都更为精细,丰富了传统民间舞蹈表现渲染力,增加了非专业民众对传统舞蹈的接受程度。

3.现化文明与经典元素的兼收与并蓄

我们知道,原生态民间舞蹈在创作过程不但融入了民族元素而且也充分尊重了民族风俗与宗教信仰。在原生态民间舞蹈当中,其所蕴含的不同元素,恰好是本土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比如祭神、节日、生活来源等。因此,除了可以取悦于受众之外,其本身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详叙,原生态民间舞蹈与其说是艺术作品,倒不如说是一部艺术编年史,它传递着先民传统的信仰与生活,记录着现实与过去,并对将来传递着希望。无形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组织当中被区分为以下几个大类:“工艺技术、类生产知识、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以及人与生活方面的知识”④,这几个类别在原生态舞蹈当中是有许多的体现的。比如道具服装等涉及的工艺技术,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认为,原生态舞蹈本身就与无形文化遗产相契合,它也是无形文化遗产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其加强保护与发扬。而文化传承的方式无疑是最佳保护与发扬手段。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人们审美理念的变化以及出于文化保护的需要,未来我国民间舞蹈的走势,必须有效将现代民间舞与原生态舞蹈作品相结合。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审美发展的需要。

三、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而对于原生态舞蹈而言,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若能争取一席之地,那么无论对中华文化的弘扬还是国家地位的提高都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这里主要从经济、生态、历史三部分进行论述。

(一)经济层面

如前所述,原生态舞蹈是在人们长期的继承与创新过程当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民间舞蹈的发展同种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比如宗教信仰、人文环境等因素。在长期的发展历程当中,我国原生态舞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原生态舞蹈记录着人类发展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一方面在我国文化艺术之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为旅游行业吸引了不少游客。比如我国西藏、云南等地区,就常年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与习俗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驻足。因此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去开发挖掘原生态舞蹈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是具有可行性的。原生态舞蹈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太多文化意识形态和气息,对其充分的利用和挖掘都是传承与发展舞蹈文化的重中之重。

(二)生态层面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风格的舞蹈文化底蕴,他们各具特色”⑤。而真正导致这些舞蹈风格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首先,民族差异化,在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其发展过程当中,舞蹈也彰显出浓郁的自我风格;其次,我国地域广阔,由于气侯、阳光等原因的影响,南北各族人民在生活生产方式上都存在巨大差别,比如草原狩猎、沿海则捕鱼,而我们知道,民间舞蹈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差异。与此同时,我们从原生态舞蹈当中也可解读各族风俗与地理环境的变化。

(三)历史文化层面

历史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民族甚至整个人类进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优秀的原生态作品是对人类发展史的一种无声记录,它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文化累积,留下的是弥足珍贵的人类社会活动足迹。比如,西藏地区地域辽阔,各地无论是劳动对象、生产方式还是地理环境以及宗教文化都存在不同,农村与城镇、牧区与森林等长期在自身发展状态之中,就形成了蕴藏不同文化底蕴的传统舞蹈动作与形态。在藏舞当中,“《卓谐》来源于古代祭祀,主要以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加了原始舞蹈——拟兽舞当中的题材,经整理加工之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卓谐》”⑥。又比如广为人知的秧歌舞,这种集舞蹈、歌唱、戏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方式,最初来源于北方汉族地区插秧耕地的田间生活,且有祈求丰收、祭祀农神之意,其通常在正月十五那天用于广场表演。而无论对于何种舞蹈而言,它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历史背景与文化基调的,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正是这种文化背景,对于我们掌握传统的文化与社会发展演变历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原生态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我们知道,原生态舞蹈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荟萃,它是上下五千年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文化的一种升华,但与此相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民间原生态舞蹈的遗失速度正在加快,制约着我国原生态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与弘扬,因此,必须对原生态舞蹈进行科学发展与继承,以不断提升原生态舞蹈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原生态舞蹈发展。在这里,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在编舞创作中注重现代审美理念的融汇和贯通

哲学讲到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来源于生活中的舞蹈也不例外。这就需要在编舞创作中重视现代审美理念的融汇与贯通。一部优秀成功的作品离不开舞者对于生活的积累和沉淀,更离不开与现代审美理念的融汇和贯通。《云南映象》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在于舞蹈本身的创作编排。如果脱离舞蹈本身来谈作品,那都是片面的,任何作品的成功,起到支撑作用的还在于作品本身。比如,在《云南映象》编排的时候,杨丽萍就将一些云南少数民族当中的原生态舞蹈进行了大胆的移植,并在此基础之上同现代思维模式与舞蹈技法进行兼容与创新,在给现代人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又强化了云南少数地区的原生之态,进而达到了原生态舞蹈的动态保护。

这个作品之所以拥有市场与艺术双重魅力,这与它本身的定位与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市场规律与艺术张力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国原生态舞蹈传承的有效范本。在今后的原生态舞蹈传承当中,我们可以此为鉴。

(二)走市场化路线,提升原生态舞蹈综合竞争力

我们衡量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市场接受度,(所谓的市场接受度主要是指受众对于作品的接受反应效果)这是因为受众的接受程度往往反作用于艺术本身。一些原生态舞蹈作品之所以成功突围,与其市场化的运作有关。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艺术本身的前行,用艺术方式检阅市场行为,这不但可以活跃市场,同时也可有效推动原生态舞蹈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将市场与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才能让民族文化与国际接轨,从而发展更快,走得更远。之所以这样讲,《云南映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追捧,其中成功的市场运作不但奠定了其本身在文化领域当中的领先地位,也有效提升原生态舞蹈在竞争当中的市场地位。除了在国内各大城市比如北京、重庆、成都、西安等地进行巡演之外,还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七个国家演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映象》在日本的上演,连续十一场的演出,每场上座率均为百分之百,刷新了此地演出纪录。中国式的故事采用国际化的表述方式,中国的元素采用国际化的制作水准,从而决定了其品质的优良,这成为了其征服世界的有效手段。

而如何突破市场重围,更好的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呢?对于此点,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从自身出发,强调内容这个实质性的东西,进一步深化“内容为王”的思想,只有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内容信息,才能更好的捕捉受众视线。其次,从政策方面来讲,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传统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比如设立民俗博物馆、民俗村等,但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文物本身的原貌之外,对于文化产品而言,还要注重其整体性保护,不可过度创新,误解作品本身内涵。再者,原生态舞蹈最初来源于民间,因而基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还必须从民间出发,再回到民间,不可脱离这个主体。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这个道理。

(三)重视并加强对原生态舞蹈教育的开发力度

我国地域辽阔,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当中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在这其中,舞蹈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就相关部门来讲,加强对原生态舞蹈的运用与开发教育工作,让原生态舞蹈被更多的人接受与了解,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文化产业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这一点,可让现存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舞蹈(比如东北秧歌、蒙族安代、藏族弦子等传统舞蹈)在区域内得到普及,再在全国范围内对其强化运用与开发。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部分民族舞蹈已经进入课堂,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作为从事舞蹈的工作者来讲,肯定这一现实并且加以重视,提高对这一工作的认识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这一点,在没有舞蹈教学条件下可以先从观摩学习开始,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对那些没有进入教学大纲的舞蹈,可以增强理论的教习和舞蹈视频的观摩。另外,除了学校的教育,还可通过媒体比如电视在固定频道固定时间传递与此相关的信息,这也是对原生态舞蹈的一种不错的教育手段。教育是兴国的根基,只有从教育上做到足够重视,才能在之后的社会发展当中得以立足。

(四)构筑舞蹈人为保护空间

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人类的有效保护,脱离了这个基本策略,保护无从谈起。我们以韩国的民间音乐舞蹈保护为例,他们就专门设立了国立国乐院,以对韩国宫廷舞蹈及民间音乐舞蹈进行保护。其它国家在这方面有较好经验的,我们也可进行借鉴,比如日本、印度也是相对较为成功的。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我们也可根据各地民俗,设定一些民俗节日,以便让原生态文化在现代文化氛围里不断被提及,最终存活于失去原生态环境的依托当中,取得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而作为国家来讲,由于具有无可比拟的政策性优势,因而可结合各地情况,采取设定民俗博物馆、民俗村的做法,对这些无形资产加以传授与保存。这方面可以参照深圳民俗村的设计模式,它将高山族、景颇族、佤族等居民融为一体,并设计出了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大型舞蹈《东方霓裳》,向世人展示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意蕴悠长。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我们采取哪种保护形式,对于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与传承必须用心去做,不能只停滞于表面肤浅的保护层面之上,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加以发展,将更多的文化因子与之相融。这种保护是一种继承兼顾发展式的保护模式,不能裹足不前,我们始终提倡的是创造式的发展与继承,这是原生态舞蹈发展与继承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历史所赋予华夏子民的责任与重担所在,必须对其加强探索。

五、结束语

在当前什么都追求原生态的社会大背景下,原生态不仅给人们神经感官带来刺激,同时也梳理了当下人们自身的思维及意识形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传统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农耕文化更是难觅踪影,人们在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冲击与陶醉之时,仍不时对古香古色有所怀念。原生态对于解放人性、挣脱压抑具有重要作用,它代表愿望与憧憬,它是对梦想的一种偏执与守望。因此,在当前这种社会现状下,如何更为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原生态舞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传承和发展,不只是片面的,必须坚持发展与吸收双向策略,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更好的创新原生态舞蹈所用,更好地发扬我国强大的生态舞蹈艺术。本文对原生态舞蹈当中的传承与发展所做出的探讨,只是基于现行社会环境之下所做的分析,而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增快,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广大舞蹈工作者只有与时代发展相同步,适时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原生态舞蹈,增强国内文化的综合竞争力。

注释:

①罗敏.从《云南映象》论原生态舞蹈的传承[J].文艺争鸣,2010,(16):57-59.

②周雅俐.由《云南映象》看我国原生态舞蹈的发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4):173-176.

③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④周耀林,王咏梅,戴旸.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的重构[J].江汉学术,2012,31(2):30-36.

⑤聂乾先.关于构建云南“一族一舞”的情况分析——兼及对“原生态舞蹈”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0,(05):61-68.

⑥多吉才旦.藏北民族民间舞蹈鸟瞰[J].西藏艺术研究,1988,(02):39-42+10.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5]多吉才旦.藏北民族民间舞蹈鸟瞰[J].西藏艺术研究,1988(02).

[6]聂乾先.关于构建云南“一族一舞”的情况分析——兼及对“原生态舞蹈”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0(05).

[7]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8]刘青弋,刘恩伯.中国舞蹈通史古代文物图录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8]王克芬.万舞翼翼中国舞蹈图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

[9]罗敏.从《云南映象》论原生态舞蹈的传承[J].文艺争鸣,2010,(16):57-59.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40-04

作者简介:

冯 光(1990-),男,四川达州人,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5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冰上舞蹈搭档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我和舞蹈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