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回响相隔72年

2016-06-21张晓惠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6期
关键词:雨花石雨花台

张晓惠

铁窗高墙,八十年前的月光洒进了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的囚室。

一个明眸皓齿的短发姑娘,就着斑驳月光,悠悠地扯着丝线。一针针,一方白布上出现一只大雁,羽毛乌亮亮的,如此完美,呈现在1936年那个春日的月光下。

她微笑,抚着伤痕累累的胳膊、因上老虎凳肿胀的双腿,从地铺上站起。扶着一尺见方的铁窗栏杆,凝视着窗外挺立的那株白杨,耳边竟传来“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浑厚又执著,遥远又清晰。是他的声音!泪水盈满秀眸,扑簌簌湿了面庞衣襟……

刀尖上行走的默契

柳正绿,花正红,上海外滩公园行人三三两两。握着一卷《申报》,她穿着豆绿色长袍,在长椅上看似安静,却很是不安:地下党联络站通知她今日来此接头,海关大钟就要敲响十点,怎么还没有人到?按接头规矩,时间一过,她必须撤退。

她款款而起,当——钟声响起的同时,一个声音在身后响起,“小姐,请问您手中的是《申报》吗?”“是昨天的报纸呢。”“我就是想找昨日的。”她转过身,巧笑嫣然,“侬要昨日报纸做啥?”

对面,是个儿高高、身着深蓝色西装的青年男子,剑眉星目,“我要查一查租房信息。”北侧,几个便衣东张西望。他伸出左臂,她会意地挽了上去。两人肩并肩向树丛中走去。这是她和他第一次相见。那年,她22岁,他20岁。

他是她的上线,也是她的领导,上海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江苏省团省委巡视员,重庆人。她是上海公学的大学生,句容大户人家小姐。淞沪抗战后学校被炸,她在学联运动和战地服务团中表现出色,走上了职业革命者的道路。

开始,她从他那儿接指示,送往接头点,再将情报送回他处。考虑她来回跑,会引起敌人注意,组织上让她搬到了他的住处,以夫妻身份开展工作。

石库门里的邻居看他们出双入对,男的在银行做事,女的在绸厂做职员,常笑着说:看人家小两口多般配。

工作上,她服从领导,听他的安排。关起门来,她总指挥着他:不要将手帕团成抹布嘛。衣服要换,再不换就不像职员了。他感激一笑,换下衣服再将手帕叠整齐。过会儿,手帕又变回抹布。

她负责清洁卫生,他负责一日两餐。他住阁楼她住卧室。和谐也好方便也罢,难得的是那份默契。时常一个人说了上半句话,另一个人就接上下半句。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彼此喜怒哀乐就能感觉到。

那次在小天井里,为竹子浇水。他说,喜欢这竹子,温不增华。她接上去说也喜欢,这竹子寒不改叶,做人当如此。两人相视而笑。

那次,位于云南路的地下联络站被特务破坏,两位同志当场牺牲。他回到住处神色黯然,久久沉默。她拧了热毛巾给他,他一把攥紧她的手,攥得她好疼:“我们是在刀尖上行走,要是万一……我如何面对没有你的日子?!”她一惊,这不正是自己心中所想的话?

那次,她被派往无锡,恢复地下党组织。火车站里,他注视着她:“小心小心千万要小心。”她调皮地接过他的眼神,“谨慎谨慎千万要谨慎。”她性情耿直,有点急躁,偶尔会发点小脾气,他总要敲打敲打:做地下工作的,一定要沉得住气。不然既暴露自己又贻误工作,记住了啊。

他不止一次说过:“是天意,是上苍的眷顾,让我们走到一起。我们同心、同气、同质、同感,为共同理想而奋斗。”想起这些话,她总从心底感到温暖甜蜜,说到她心中去了。

眩目深情的红围巾

鞭炮声在远处啪一下、砰一下,零星起落,为这1934年年初的夜空平添了几分生机。她今天回来的早,去买了他喜欢的排骨年糕、生煎包子,想着再烧碗蛋花汤,也算迎新年了。

门吱呀一声,他挟着几个包包进了家门。“快,帮个忙!”她接过,嗬,糖炒栗子、芝麻糕团、糯米烧卖、一瓶桂花酒。还有一个纸包,他神秘兮兮拿进了房间。

嗅着酒的芳香,她很感动。是一次无意中谈及家事,谈起自家大院花园中的大桂花树,谈起心爱的桂花米酒。恋爱中的人总是心细如发丝啊。他眼底眉梢都是喜色,她笑,“如何这样高兴?”

“第一,看这上海的形势,地下组织近期几个大活动都很顺利,你负责的闸北区工作也打开了新局面,不值得庆祝一下吗?”

“第二,”他还是笑,欲言又止,“你闭上眼,听话。”她闭眼,再睁开,一条鲜红的羊毛围巾捧在眼前,眩目的红深情的红。他轻轻替她围上,“嫁给我好吗?”

她脸红了,快与围巾一样红了。尽管倾心相爱,她还是有点猝不及防,“我们……这个事要请示组织吧。”

他笑意深浓,“组织上批准啦。团省委朱书记今天找我谈话的。”

“谁请示的?谁同意你请示的?”她幸福地倚在他怀中,用后脑勺轻轻撞着他。

然后,她跑进卧室,捧着丝绒锦盒,送到他眼前,一枚心形的殷红石块。他郑重地双手接过,雨花石映亮了双眸。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他站起来凝视着她,双手隆重地合在胸前,凝重深情,“这是我对你说的,一定要记着。”

她也起身,眼含泪花,将双手合在胸前,将汉乐府民歌中的这首《上邪》一字一句重复了一遍。

这是山盟,这是海誓,这是1934年1月11日。

万箭穿心地看着她离去

次日下午,她将去海麟路。趁上午太阳好,她将衣服洗干净,将被褥晾晒在小天井内,将家中清扫得干干净净,又将从巷口杂货店买来的红双喜,用剪刀一个个剪好。

临走时,她没将他的被褥搬到阁楼上,而放到了卧室床上,整齐地叠了两个被窝筒。她红着脸笑了。

在海麟路祥瑞里1338号,工作布置完,又为一位新同志举行过入党仪式,巡捕凶神恶煞地冲了进来。她急令同志们从后窗撤退,自己从容下楼,走上了囚车。

被推上车时,她身一转,电闪雷击般愣住了。人群中那高高的身影,那浓眉下急切的目光,不是他是谁!

原来他回家后没见着她,只见并排放的被窝筒、桌上四个大红双喜。想着海麟路不算远,干脆去接她吧。他一路脚步轻快,才到巷子口就听到人声嘈杂,又见巡捕的囚车停在路口,他的心一沉。此时,穿着紫红旗袍、一脸平静坚毅的她被押了出来。

他焦急他心痛心慌,但他不能冲上前,他不能叫出声。他只能原地不动,眼巴巴看着即将成为新娘的她被押上了车。

四目对望,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慢慢地,他将双手合在了胸前。

她忽地大声喊:“妈妈,你回去吧!你放心,女儿永远不会做任何对不起你的事!”

这是她喊给他听的,也是喊给党组织听的。他心知肚明,万箭穿心。

天气瞬息万变,这会整个儿阴黑下来。大滴大滴冰凉的雨点重重砸了下来。人群散去,他在冷雨中久久伫立,寒气无边无际笼罩,撕心裂肺地疼痛。

1934年1月到1937年7月,她被押往南京,先后去了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南京模范监狱、反省院,再到号称“等死台”的南京宪兵司令部的甲所11号。她拒绝签字悔过保释,受尽折磨,却始终不屈斗争,于雨花台英勇就义。

狱中,她为他绣的那只大雁枕套,终究没送达他手中。她叫郭纲琳。

1934年4月,他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被捕,被押往南京军人监狱。他想方设法托难友寻找她,捎信给她,信中写的就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她接到信,托家人为他做了棉衣去狱中探望。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释放政治犯,他被组织送往延安。他叫李丰平。

穿越历史风尘的雨花石

她不曾想到,走上刑场的七十二年后,2009年清明节,两位中年女子手捧鲜红的雨花石,来到雨花台,找到了烈士纪念馆。

“我们是郭纲琳的义女。我们的父亲是李丰平,原浙江省委书记。我叫李大纲,她叫李大琳。”

2007年,南京雨花台烈士展览到杭州举办,李丰平不顾才做完结肠癌手术的虚弱身体,坐在轮椅上到现场观看。在郭纲琳烈士的展台前,他久久停留,“纲琳,我来看你了。”

李丰平的家庭影集中,一直有郭纲琳的照片。他和妻子常对女儿们说:“纲琳阿姨永远是我们家的一分子,是我们的亲人。”李丰平给女儿们取名为纲、琳,就是纪念逝去的爱人。

那枚雨花石,李丰平一直放在身边,即使在病榻上,也经常看着它,喃喃自语。弥留之际,他让女儿们将这枚雨花石,送到郭纲琳身边,告诉她,自己永远怀念她。

现在,这枚雨花石上镌刻着:“尊敬的郭纲琳烈士英勇就义七十周年。战友李丰平、文芸及义女大纲、大琳。”就在我眼前,就在雨花台郭纲琳烈士的展台前。

隔着大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纲琳,你听见吗,你看到了吗?你可能听不到,也看不到。但以你的聪明,以你与李丰平的相知相契,你肯定能看到能听到。不是吗?这份情这份爱就是“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猜你喜欢

雨花石雨花台
美丽的礼物
雨花石的文化之旅
常宴铭
红色文创产品市场和开发
革命纪念馆智库建设的“雨花台经验”
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南京雨花石博物馆:记录文化,传承精神
南京雨花石博物馆:记录文化,传承精神
南京最大雨花石交易市场在横梁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