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珍稀羊肚菌生物特性及栽培新技术
2016-06-21丁湖广
丁湖广
一、经济价值
羊肚菌,又名蜂窝蘑、阳雀菌、包谷菌,学名Morchellaesculenta(L.)Pers,属盘菌目、羊肚菌科,为世界上名贵珍稀食用菌品种,属高级滋补品,营养十分丰富,据《中国食用菌百科》记载:羊肚菌含有蛋白质24.5%,脂肪2.6%,碳水化合物39.7%,粗纤维7.7%,灰分11.9%。据有关部门检测,羊肚菌还含有钾、钠、钙、镁、磷、铁、钼和铜等10种矿质元素,以及维生素B1、B2、B12、叶酸和烟酸等,是一种营养成分十分全面的菇菌。
羊肚菌久负盛名,风味奇鲜、清香,口感爽嫩,历史上被列入“宫廷贡品”,现为国宴名菜和都市酒楼及民间喜庆席上的山珍佳肴。羊肚菌还有较好的药用功能,我国《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的功效,还有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羊肚菌在医学上和保健上都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羊肚菌长期以来依靠采集天然野生品种,全国每年干品收购量不足500吨,其中80%的产品都销往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国内市场仅有高级酒店可以见到。近年来全国各地科研部门进行了野生羊肚菌驯化栽培,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产量仍然不高,市场供不应求。目前产地市场交易价为每千克干品1600 ~ 1700元。
大田商品化栽培羊肚菌,每亩按当前物价水平,投资4000~5000元(主要是菌种、原材料、菇棚、人工费用),若各方面条件及管理技术达标,每亩可产鲜菇300千克(鲜、干菇比为10∶1),收入为4万~5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例相差倍,效益可观。因此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又一精准项目。又因近年来工厂化生产的传统菇品,出现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企业亏本,渴望发展有市场、价格高、效益好的品种。所以,羊肚菌生产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亮点品种,市场前景看好。
二、生物特性
羊肚菌是一种土生菌。它的生长发育对生态环境条件和营养基质的要求如下:
1. 土壤 羊肚菌的菌丝生长发育主要靠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物。腐殖土、褐土、砂壤土、泥夹沙均可,土质要求透气性和排湿好。干旱的沙漠和盐碱地不适。
2. 温度 羊肚菌属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在3~26℃均可,最适温度18~22℃,低于3℃或高于26℃均不利生长;子实体在6~22℃均能生长,最适为13~16℃,日夜温差大有利于子实体形成。
3. 水分和湿度 土壤含水量为38%~40%,培养基物质含水量在60%~65%,空间相对湿度为85%~95%时均适宜其生长发育。
4. 空气 本品为好氧真菌,足够氧气和通风良好的场所,是保证羊肚菌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长菇阶段对空气十分敏感,CO2浓度超过0.1%时就会出现畸形,甚至引发菇体腐烂。
5. 光照 菌丝生长不需光照,子实体发育生长阶段菇棚要求“三阳、七阴”光照度为300~500勒克斯,平均日照度2~3小时。
6. 酸碱度 菌丝生长最适有机物质pH值为6,属于微酸性;pH值高于8或低于4,均有碍菌丝生长。
三、栽培技术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重要突破是采取野外畦床仿生栽培模式。其核心技术有以下6个方面:
1. 品种选择 我国羊肚菌品种有二十多种,现作为商品化生产的主要有尖顶羊肚菌、圆顶羊肚菌和黑脉羊肚菌3个品种。目前在福建、四川等省进入商品化大面积栽培的为尖顶羊肚菌,其适应性较强,产量稳定。
2. 栽培场地 农作物耕种地,森林荫蔽度70%的林间地,山旁坡地均可。场地含有腐殖层,尤其含有泥炭土最优;并要求能排能灌。栽培的畦床整成宽1~1.3米,长度视场地而定,一般10~12米较适。畦床高30厘米,床与床之间作业道宽25~30厘米,畦面清除杂草,打松土块使其疏松,菇棚四周和畦间开好排水沟。
3. 生产季节 羊肚菌属于中温发育菌丝、低温出菇种性特征。栽培季节长江以南省区海拔600米以上和1000米以下的山区, 宜于“寒露”后(10~11月)进行播种; 来年“雨水”后(2~3月)进入长菇期。北方省区温棚栽培可适当提前播种,实现早春长菇。我国南北省区气候差异较大,且海拔高低有别,因此生产季节的安排应把握“两条杠”:一是播种期,以当地气温不低于5℃,有利菌丝发育生长为准; 二是进菇期, 以当地气温6~23℃为标准,进行前后拉动,确定最佳播种期。
4. 播种方式 菇菌栽培多为菌种播放在有机培养料中,而羊肚菌的菌种是直接播放在畦床的土壤中,这是与其他菌种最大的区别,也是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突破的关键点。播种时先在畦床上挖好接种穴。穴长、宽8~10厘米见方,深5~6厘米。穴与穴间距40~50厘米。播种时把菌种播入穴内,每亩地用种量750克(湿重)袋装菌种300袋。播种后覆土盖种封穴,同时整平畦面;也可采用畦面纵向开3条沟,宽10~15厘米,深5~6厘米,把菌种散播入沟内;然后在沟面覆土5~6厘米,并整平畦面。播种现场见图1。
5. 发菌培养 播种后菌种在土层中,吸收土壤内的有机物,菌丝萌发逐步生长伸入土中。菌丝培育阶段,田间管理重点是畦床上方搭好塑料薄膜拱棚,起到保温和防雨作用。在寒冬季节选择晴天上午11时至下午2时,掀开薄膜和遮阴物,让阳光透射畦面增加地温,有利菌丝繁殖生长。一般在10 ~ 25℃环境下增养20天左右,洁白的菌丝即可走满畦内,并爬上畦床表层。
6. 增补养分 当畦床表面土层上出现一层霜白色粉状菌络,应在畦床上摆放“营养包”,也叫“转化包”。以补充营养,加速菌丝生理成熟。营养包配方为:小麦70%,杂木屑20%,谷壳9%,碳酸钙1%;也可采用麦麸50%,谷壳49%,石灰粉1%。料与水比例为1∶1~1.2,含水量60%~65%,pH值6 ~ 7。采用12厘米×24厘米(长×宽)塑料袋,装入培养料,每包装料量湿重350克,并经高压或常压灭菌,冷却后成为“营养包”。再搬进菇棚内解开口,或在袋旁划破袋膜,尺寸为40厘米×40厘米,将破面方向摆放畦床上面。每亩地摆放营养包1000袋。摆包方法见图2。
7. 出菇管理 营养包铺放后30~40天,畦面上的菌丝直接伸入袋内吸收养分,加速生长发育。当菌丝体渗透袋内,整个培养料被降解软化后,便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此时,把被吸收后的营养包去掉。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15天左右,畦床上面出现原基,并分化成幼菇,逐步发育形成子实体。管理上主要控制好温度,掌握在13~16℃;空间湿度85%~95%,光照强度300~500勒克斯。第一潮菇处于早春低温季节,若菇棚内气温低于5℃时,应在中午揭开盖膜,引光增温;低海拔地区日照度强,可在菇棚上加盖遮阴网。雨天做好棚顶覆盖薄膜,注意棚旁两侧留通气口,注意防止棚内过湿,以免发生烂菇。羊肚菌出菇见图3。
8. 采收加工 羊肚菌从播种到出菇,如环境条件适宜,管理技术得当,一般60~70天。当子实体伸展,菌盖皱纹明显,八、九成熟时即可采摘。整个产菇期3~4菇潮,每潮间距8~10天。采收后的鲜菇削去蒂头泥沙杂质,每包装100克、250克上市。产量多时,采收后及时通过脱水烘烤成干品,并用塑料袋包装,捆紧袋口防止回潮。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古田县城西过河路13号 邮编:3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