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几点设想
2016-06-21裴江滨
裴江滨
【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我们要注重内外因的结合:学校通过制定规则的方式提供宏观外因,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交替使用提供微观外因,学生通过自我的积极参与发挥其内因的作用,通过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以促进本课程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宏观外因 微观外因 学生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SZKMSGZS00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5-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准确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又要站到21世纪的高度,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既要强调教科书的权威性、规范性、科学性,又要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作到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情理相融。如何去上好这门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良好的宏观环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学校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样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一直在笔者的心里萦绕。在每学期开学与学生的谈论中,很多学生都会反应:高中生活太紧张,考上大学后觉得应该放松一下,而且大学的氛围相对宽松,于是一放松就彻底放松了,有的甚至放松了四年。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有此感。一些简单的哲学原理很多文科生都搞不清楚,有的问题的难度甚至不如高中,文科生都回答不上。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学生考上大学后对自我的要求放松了!而学校没有形成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从而使学生在大学中“混”了四年。可能这也是中国大学教育“严进宽出”机制的一种缺陷吧。
如何去改变在大学中出现的这种现状,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1.增加课时,提高学分,总分作为学校各种奖励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就其主要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有着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的显著特点,对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揭示得出的理论结论。用科学的理论教育我们的青年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特别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必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人才。
相信教过这一课程的教师都清楚,这一课程的教学时间很紧,从而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赶,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增加课时,提高学分的方式可以极大的缓解这一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刺激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积极性,可以将本学科的总分划为A、B、C、D四个等级,A为85分以上,B为84—80分,C为79—70分,D为69—60分,将学校的入党、保研、奖学金与等级挂钩,只有符合相应的等级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
2.重视教学,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学校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教学,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在师资力量配备,中青年教师培养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证与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重视,以提升教师积极性。
学校提供整体的学习环境,可以称之为宏观外因,教师提供课堂的学习氛围,称之为微观外因。
二、教师——课堂的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
1.集中教学与分班讨论相结合
何谓集中教学,就是让相同时间段的几个班合并为一个大班,然后邀请相关的教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必须对授课内容的这一领域有一定研究,并能够结合实际阐述出来,可以采取专题教学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普通教学方式。
通过这种集中教学与分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发挥教研室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不同教师研究领域的差异性,形成对本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又能以讨论的方式加强教学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讲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考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理念落实情况的具体步骤。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加坚定地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同以往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马克思语境中的哲学的功能,并不是外在于哲学的外部效应,而是哲学完成自身的一种内在要求。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设计?在院领导与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作出以下设想: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教研室例会中,共同讨论本学期实践教学的题目与形式,以活动的形式对本学期选修概论课的学生发布,先通过班级选拔,然后进行集体PK,最终形成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同时,对于授课教师中获奖学生以总分形式形成相应等级给予奖励,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提高教师参与度。这种活动要形成连续性,以加强实践教学的影响力。
3.视频展示与启发教学相结合
教学视频是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制作成视频形式,以辅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即帮助老师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在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的内容,同时又真实的记录了教学内容,方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是现代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工具。如何利用好教学视频,是仅把教学视频当成论证基本原理的论据,还是通过视频达到论证、引导、和启发的多重作用。
关于教学视频的使用,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尝试。首先,选择一个与当天授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在上课前播放(一定要在上课前),记得当时播放的视频是一个泰国公益视屏《默默无闻的英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一个年轻人早上上班,楼上的下水管道滴水滴到他头上,他搬来旁边即将枯死的花,让水滴在花上;卖早点的阿姨推车上坡,他上去帮忙;流浪狗没东西吃,他把自己碗里的唯一鸡腿拿给它吃;看到跪地乞讨教育经费的母女,他把皮夹子中的大部分钱给了她们;晚上偷偷地给隔壁的孤寡老人门上挂以串香蕉;给上夜班的年轻女工让座。虽然他做这些总是让周围的人不理解,但是正如视频中的台词所说:他会获得什么回报,如果他天天这么做,他没有获得什么,他没有获得富裕,没有因此而上电视,依然还是默默无名,也没有变得更有名气,他所做的获得最多的东西就是感情(屏幕中小女孩背上了书包)。他见证了幸福(屏幕中他与卖早点的阿姨边笑边推着车,流浪狗与他嬉戏),能够更同情别人,感受到爱(孤寡老人知道了是他一直给她送香蕉,拥抱了他),获得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年轻女工和那位妈妈含笑感激他,流浪狗在他浇花的时候给他含来洒水壶),世界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美丽(即将枯死的花重新焕发青春,妈妈和女儿在欢乐的交谈,卖早点的阿姨给别人早点时会多送东西给需要的人),那在您一生当中最大的追求又是什么呢?
放完视频后问学生,看完视频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作答基本是关于感情、世界需要爱之类的。学生回答完后不做解答,随之进行当天课程教学,当天教学内容是质量互变规律,上完课后,再问学生,那个视频反映了什么,学生基本能从量变质变的角度去回答,等下次课上完否定之否定规律后,再问学生,学生又能从这一基本原理去作答,等上到价值观的时候再去问学生,学生的解答又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因此,选择一个好的视频对于教学非常重要,他既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又能让学生现实的感受到基本原理对于解答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既能引起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又能不断地去启发学生思考。
4.课堂教学与日常运用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相关的基本原理。学习理论是基础,重要的是如何用这些理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我们学习理论不仅仅用来发现和分析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则需要正确的方法指导。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过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去引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发现问题并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日常中应关注时事新闻,用不断发展着的现实去结合教学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以增强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用这一理论发现和分析问题。就像我经常跟学生说的那样:“我看新闻很累,你们看新闻是浏览,我看新闻是思考,看到一个新闻就在想为什么这样,这则新闻对现实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在生活中或在学习中也是,出现一个问题也会这样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我们辩证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是形成正确思维方法的一个过程。”只有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运用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真正目标。
三、学生——课堂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学校提供良好的学校氛围,还是教师提供的课堂氛围,都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其实都是课堂的主体,所谓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说法就是这个原因。那么学生如何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呢?
1.与老师沟通,阐述自己对这门课教学的期望
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成长环境等的不同,存在一定的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从而导致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积极沟通,向教师阐述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关注点调整教学的方式和内容的构成,以学生想了解的、最关注的问题作为案例或讨论的话题,这样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满足学生的期望。
2.尊重老师教学,上课请抬头
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学生低头,或睡觉,或看手机。这是一种最不道德的行为,因为,这既是对教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辛辛苦苦送你们上大学的父母的不尊重。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上课再精彩也不如手机精彩啊!这句话里包含了多少无奈。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立都有其设立的原因和目的,而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也是学生最起码的道德,只有定下心来去听、去思考,一定能从每门课程中学到知识。
3.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教学良性循环
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经常会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或实践教学、实践调查的任务给学生,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学生应配合教师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你的作业或者实践教学的展示、实践调查报告实现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和指证,从而实现教学信息沟通的良性循环。以每学期的实践教学为例,由于每学期大班教学选课人数较多,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以分组的形式,将每班分为10个小组,每组10到13个人不等,分组时要求男女相当,专业分散,分工协作,由组长进行协调并作最终报告,准备2到3周时间,集中进行PPT展示,由10组的小组长对展示的各组进行打分,老师进行评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能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可以通过现场点评或者课后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我们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各司其职才能更好的促进这一学科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2-7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