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

2016-06-21张秋饶慧霞

人民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老龄化产业结构广东省

张秋+饶慧霞

【摘要】2014年,广东省进入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文章从需求、供给两个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提出两条建议:一方面应通过适当调整生育政策、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积极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劳动力供求失衡状况,另一方面应通过鼓励发展老龄产业,抓住老龄化释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和转型。

【关键词】老龄化 产业结构 广东省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14次提及“养老”这个关键词,足以说明中央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社会背景下,广东省面临着老龄化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问题,文章结合历史数据,通过对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发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并提出完善老年人保障制度、发展老龄产业等相关建议,以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一般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提高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目前通用的国际判断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否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是否超过7%。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国际上通用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分类法: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新兴的老龄产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独立的产业部门,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的综合产业体系,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包括所有有关老年人物质、精神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通常由两类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一是产值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狭义上的产业结构,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效果;二是就业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状况。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的进程长达几十年至一百多年,而我国仅有18年,广东省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所用时间与全国相当。当前广东省养老相关的配套服务尚不能满足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社会需求,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2010年2月,广东省老龄委公布的一份官方数据估计2015~2035年是广东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年净增长48万人左右。2013年,广东省65岁以上常住人口比例首次突破8%。到2014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达886.90万人,占人口总量8.27%,比上年增加0.1%;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家庭户的比例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相比,增加3.82%。此外,伴随着跨省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省外户籍的老年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在跨省流动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为14.39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长了1.85倍。而且广东常住人口总抚养比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低5.27%,仍然是全国人口总抚养比较低的地区之一。

养老服务机构和床位不足。广东老龄人口已超过1200万,据广东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9月全省有各类养老机构2960个,养老床位20.9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1张,与国外每千名老人有70~80个床位的比例相距甚远,要达到“十二五”规划中要求的每千名老人30张床位的目标,缺口依然很大。

护理人手严重不足,养老服务队伍素质较低。据报道,2015年广东省护士缺口达20万人,其中养老护理人员95%以上没有执业证书,持证率不足5%。可见仅靠现有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广东省养老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正处于探索各种有益社会养老方式的最佳时期。

总体而言,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表现出了以下特征: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独居老人、纯老家庭数量持续攀升;老人健康与社会照护的需求日益增加并受到重视;中老龄劳动者参与率低;消费行为改变,银发产业迅速兴起。伴随着这种老龄化趋势,广东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结构比例以及占GDP的比重都会受其影响。

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是必然的选择。①

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看,广东省的产业结构现状如下:一方面,逐步趋向合理化和高效化,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已见成效。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等系列措施,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广东经济转型升级。

从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几乎是逐年减少的,从2005年的1609.89万人下降到2013年的1405.06万人,下降约12.7%;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95年的878.60万人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2149.12万人,增加了两倍多,表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不断上升。

从产值的贡献比重来看,截止到2013年,广东省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持续提升,至此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三一”结构变化为“三二一”结构。到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为4.7:46.2:49.1,第三产业的贡献比重和增长率都在不断上升,比重分布几乎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优于全国。

另一方面,广东省产业结构在升级优化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比重与美国、印度等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2012年,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9.7%,印度为65.0%,广东省仅为46.5%;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略有增加,但是远不及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1900年的时候,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达31.4%,而广东省2008年的比重才刚刚达到32.2%。

所以,从产值结构来看,目前广东省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就业结构则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与整个社会的老龄化所造成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流动转移和市场供求变化紧密相关。

人口老龄化对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影响

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消费需求、供给结构、公共政策、科学技术因素、国际经济关系等都会不同程度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因素中,老龄化对消费需求、供给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从消费需求角度分析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老龄人口的大量增加将直接产生新的消费需求进而引导老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是人口结构的转变将通过“储蓄率”这一中间变量间接对消费产生影响②: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谨慎性动机的预防性储蓄可能会大幅增加,从而导致现期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消费情况的变化势必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最终会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表现出了相同的现象即需求结构导向产业结构,老龄化社会引发的特殊消费需求也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老年群体独特的特点决定了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的特殊性,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会促近对相关老年保障的强烈需求,这也预示着社会总需求中用于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增加,促进为老年人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如老年再学习培训结构、老年医院、老年人娱乐和外出旅游等,消费的增加从多方面影响产业结构,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老龄化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引起的储蓄率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消费结构乃至产业结构,即影响当期的消费水平和未来老龄产业的消费需求。2014年广东省各县(市)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2013年高出5.1%,全省储蓄余额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高。分析其原因如下:第一,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出生率大大降低,使中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向存钱防老转变,而这储蓄的增加势必会造成当前消费水平的下降;第二,据《广东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2014年广东省城乡居民养老金人均不足百元,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当老年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和足够的养老保障来源时,减少消费并增加储蓄是唯一的选择。可见,老龄化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健全导致了出于谨慎性动机的预防性储蓄的消费心理,导致了消费的动力不足,进而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

未来广东省老龄化问题会更加突出,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结果是刺激消费增加,还是出于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养老占上风,尚不能下定论。但是,目前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老龄产业(养老产业以及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等)的发展是必须的。

从供给角度分析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受市场的导向作用,哪个市场需求和利润越大,就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也自然就会更加充足,而老龄产业正处在这样的时期。由配第一克拉克理论可知,产业结构重心的发展过程受到各个产业平均收入影响,而老龄产业劳动力与资本供给的增加势必会带来产业内平均收入的提升乃至产业结构重心的偏倚。③

另外,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劳动力供给方面主要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下降以及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两方面,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由于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和经济状况等引起的消费特殊性,以及劳动力供给不足会限制产业的发展,进而会出现产业结构调整,主动适应年老型劳动适龄人,这也客观上推进了经济结构中的技术水平提升,最终以老年人口服务为主的产业将迅速崛起。然而在前几十年,广东省由于吸纳了大量的省外劳动力,致使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仍是逐年提高的,大大削弱了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力度。

随着国内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及老龄化趋势加剧,再加上广东省自身老年人口系数的提高,劳动力适龄人口下降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在所难免。国内学者江丽媛利用计量方法对对广东省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预测:广东省劳动增长率会逐步下滑,预计到2030年劳动力增长率会由2016年的2.41%下降1.77%。所以从长远来看,调整产业结构,使其主动与年老型劳动适龄人口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

对策建议

鼓励民营资本,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积极应对产业调整。老龄化背景下,脱离人口结构变迁考虑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不科学的。但随着老龄化逐步加深及老年人口的增加,这些刺激所引发的消费需求增长是不能忽视的,而且此“银色浪潮”为老龄产业吸引的劳动力与资本,也会推动广东省优化产业结构。

面对潜力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逐利资本进入“银发”领域的愿望强烈,此时政府相关政策的及时引导、尤其是前瞻性文件的出台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市场和帮助产业结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升级。④因为老年人的健康特点,养老产业都离不开医疗产业,但目前与养老产业有关的房地产、医疗、金融等行业都基本处于割裂状态,所以加强统筹养老方面的政策引导,建立起一整套渠道畅通、政策协作、对老龄化产业有政策支持的养老制度是广东省的当务之急。同时对于老龄化社会必然会出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在老年人比较活跃、经济发展环境成熟的广东地区,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本、给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不失为可行之策;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甚至可以鼓励有意向、有能力的老年人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娴熟的工作技能去创业,尤其提倡他们服务于老年群体。

健全养老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各种适合的养老模式,释放市场需求空间。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适龄劳动人口越来越少,老年抚养比居高不下,简单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将难以承受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负担。而广东省周边省份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外来人口不愿留在广东发展,无疑使广东省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缺口更加严重。所以必须要在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之前,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以吸引更多适龄劳动人口,如有针对性的建立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放宽户口迁移制度,逐步推进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平等待遇等,使得劳动力的供求保持一个均衡的状态,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各种适合的养老模式,扩展居家养老、结构养老、社区养老的以外的养老模式。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养老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老年人处于预防性动机储蓄导致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其赡养子女的生活成本压力,进一步释放需求,激活经济。

适当调整生育政策,以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劳动力供求失衡状况。广东省的出生率持续下降,在过去十年间下降了10%,2014年的出生率仅为10.8%,生育率也连年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例越来越低,适龄劳动力老化趋势明显,势必会对未来劳动力的供给产生影响。我们应该在生育低峰期继续完善生育政策,合理设置过渡期人口政策,填补老龄化后产生的劳动力缺口。尤其在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低的地区,建议继续放宽生育政策,以实现地区之间人口结构的平衡发展。

健全养老保障是广东省当前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要求,而发展老龄产业则是产业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二者是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的有力回应。老龄化已是不可扭转的事实,完善养老保障、激发老龄产业活力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为减少老龄化对产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广东省乃至全国都需要密切关注老龄化带来的实际效应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作者分别为广东药学院医药经济学院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广东药学院医药经济学院经济系教授)

【注释】

①陈显友:“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发展的机理及应对策略—以国外发达国家为例”,《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5期,第83~87页。

②刘雯,杭斌:“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研究”,《统计研究》,2013年第12期,第77~82页。

③武康平,倪宣明等:“浅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2期,第103~108页。

④王彦斌,许卫高:“老龄化、社会资本与积极老龄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60~66页。

责编 /张蕾 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老龄化产业结构广东省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健康月历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