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孺子牛
2016-06-21陈玉林
陈玉林
2015年9月26日,宋亚欣同志驾鹤西去,享年90岁。失去又一位可亲可敬的新四军老战士,我感到万分悲痛。
“脑袋系在裤腰带上闹革命”
宋亚欣1925年9月1日出生在苏南武进县浦河镇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南京后,他的舅父舅母被日军杀害,这在他童年的心灵中种下了对日本侵略军仇恨的种子。1939年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来到武进,14岁的宋亚欣参加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儿童团团长。1941年5月,宋亚欣进入中共苏南路北特委办的干部培训班学习,从而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同年8月,16岁的宋亚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正是皖南事变之后,日伪军对苏南新四军连续发动大扫荡,一心想消灭活动在卧榻之旁的新四军;国民党顽固派则乘日伪军扫荡之机,在背后偷袭新四军。在敌顽夹击下,新四军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宋亚欣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把自己的命运与新四军捆绑在一起。用他的话说:“那个年代我们是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参加革命的!”抗战期间,他长期战斗在苏南茅山地区,曾担任县委特派员、区委副书记,句容县武工队党支部书记兼政治指导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南新四军北撤,国民党重新统治了苏南地区,对新四军留下的人员进行残酷的清剿。宋亚欣留在茅山和苏浙皖边地区坚持斗争,任中共宜(兴)溧(阳)广(德)区工委书记和武工队负责人。他领导武工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领导群众进行抗租、抗粮、抗抽丁斗争,在战斗中两次负伤,都在人民群众的救护下脱险。宋亚欣说:“茅山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给了我两次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宋亚欣任江苏省委监察委处长、常州市委组织部部长、丹阳县委书记、武进县委书记、镇江地委副书记、镇江工学院(现江苏大学)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勤勤恳恳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
关心青年一代
宋亚欣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并没有安享清福,颐养天年,而是转移另一阵地。1991年秋他担任镇江市第一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创办《关心下一代周报》,建立关爱青少年校外活动实验中心。关工委系统筹集扶贫助学款逾2000万元,资助贫困生65641人,帮助6014名下岗青年再就业,帮助774名劳教人员就业,举办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培训班2004期,培训农民达21万人。他自己带头捐资9万元,使4名失学青年复学,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对个别住宿有困难的学生,他就在自己家腾出房间让学生住。有人说宋老“像太阳一样,去温暖每一颗心灵”。
弘扬革命传统
为了弘扬革命传统,在宋亚欣的积极筹划和奔走下,2000年6月,镇江市新四军暨茅山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成立,他出任第一任会长。他十分重视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和宣传,早在1985年担任镇江市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主任时,就主持编辑出版了《苏南抗日斗争史稿》《解放战争时期苏浙皖边区革命斗争史专辑》《茅山情》等党史军史书籍。在他的主持下研究会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结合党和国家、新四军和茅山抗日根据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战斗战役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召开学术讨论会、报告会和座谈会;组织会员寻访新四军战斗足迹,缅怀新四军光辉业绩和不朽功勋;组织会员积极支持并参与党史、军史、革命斗争史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对镇江和茅山地区新四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他还在镇江烈士陵园筹划建造了警世碑、忠烈亭、英烈群雕等,营造“新四军纪念林”,近年又参与主持编撰《新四军挺进纵队史》。
200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宋亚欣“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05年国家关工委和中央文明办授予他“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
(责任编辑 徐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