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桥:让“橄榄果”越长越大
2016-06-21卞瑞鹤综合整理
本刊记者 卞瑞鹤 综合整理
张泽桥:让“橄榄果”越长越大
本刊记者卞瑞鹤综合整理
人物简介:张泽桥,河南省新乡县张青村人,1951年12月出生,1971年入党,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现任新乡县张青社区党委书记、新乡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新乡市人大代表、新乡华青医药卫生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新乡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先进‘五好’村党支部书记”“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乡镇企业优秀厂长”。
从一穷二白到幸福和谐,张青村由集体经济起步,开辟了一条备受瞩目的发展路径。其实,这样的路径许多人也尝试过,但成功者寥寥。张青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张泽桥,他鼓励“先富带后富”让群众有饭吃,又建立“村民议事制度”让群众能说话
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
走进新乡经济开发区张青村,让人顿感眼前一亮。一排排漂亮的别墅整齐划一,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道路干净整洁,绿化树四季常青,美丽的鲜花随处可见。这里“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全村拥有各类企业20多家,总产值直逼3亿元。
张青村的掌舵人是张泽桥,1979年担任村委会主任,1989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工作了将近40年。
“橄榄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张青村的生动写照,也是张青村的鲜明特色。村里的经济结构就像一颗成熟的橄榄,两头小,中间大。特别富裕户和相对贫困户各占全体村民的10%,全村80%的住户都是生活宽裕的小康之家。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也不是社会主义。”张泽桥始终这么认为。他坚持“橄榄型”发展模式,在村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并存”,通过一系列“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措施,在致富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最终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在担任张青村党支部书记以前,张泽桥已经是村里少数几个先富起来的人了。他买了两部当时最好的大货车,率领全家人搞运输,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担任村干部后,他想方设法不花老百姓一分钱给村里修了路,给每家每户安装了自来水。1989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泽桥觉得要给父老乡亲们办更多的好事,就必须创办集体企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张泽桥(左一)向视察领导介绍张青村发展情况
张青村以前也曾向群众集资办过几个集体企业,但由于经营不善都陆续倒闭了,不仅没有挣到钱,而且塌了大窟窿,老百姓怨声载道,干部们心灰意冷。张泽桥把自己的几个好伙伴叫到一起,合计如何办厂,大家反复讨论后一致决定,这次不能走过去向群众集资的老路了,必须自己掏腰包筹集启动资金,破釜沉舟,放手一搏。“赚了钱归集体所有,赔了本由个人承担,就是豁上性命也要给全村人闯出一条共同致富的好门路”。
就这样,几个庄稼汉凑了30万元启动资金,修旧利废,在1989年7月创办了卫生材料厂和编织袋厂。没想到两个厂当年就实现收入70多万元,市场销售一路走俏。
在张泽桥的带领下,张青村当初由30万元起家的那些小工厂早已鸟枪换炮。村办企业卫生材料厂已经滚动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外合资企业——新乡华青医药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特别是2002年企业实行股份制以后,利润每年都以40%的速度递增。改制不仅激发了企业的内部活力,保证村集体每年都有将近200万元的固定收入,还让全体村民都成了企业股东,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丰硕果实。
扶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是张泽桥坚持“橄榄型”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早在几年前,总共200多户人家的张青村,平均每10户就有一家民营企业,其中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就有25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迅猛发展,让张青村的“橄榄果”长得更大,2004年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还成立了新乡市第一家村级民营企业协会。
协会把全村的几十家民营企业组织起来,引导大家在业务经营中互相学习,密切合作,互利双赢,把五指攥成拳头造就了一个实力强大的中小企业群。村“两委”还针对这些民营企业在土地、资金、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促使它们健康稳步发展。
集体企业的壮大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使张青村实现了全民创业、充分就业的发展目标。现在全村共有村民1480人,而各类企业正常生产所需要的产业工人就超过了1000人,“家家有发展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理想目标,早已变成了现实。
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张青村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使全村人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1992年以来,村里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用于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仅2006年就拨出300多万元兴建了幼儿园和农民文化大院。此外,村里每年列支100多万元,对全体村民实行“浇水、用电、机耕、收割、学生上学、农村合作医疗”六项免费。每到年底,除入股分红外,每个村民还能享受到近千元的福利补贴。那些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老板也不甘落后,每年都要捐钱捐物回报乡邻,让张青村的每一个人都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对于张泽桥来说,张青村不仅要富裕,更要和谐。而维护村庄和谐的法宝便是他率先提出的“村民议事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全体村民的参与,和谐村庄就不会有坚实的根基。为此,张青村党支部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入手,推动全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利益冲突形成的矛盾纠纷在农村难解难分。不少人都觉得村官难当,张泽桥自然也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小社会,什么稀奇古怪的人都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都可能发生。一年365天,全村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哪一样都得挂在心头,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失误,轻则影响了自己的工作,重则损害了党的威信。”张泽桥说,但这些看似很难,说容易也容易,只要你把全村人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只要你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即便是出了偏差,也能得到大家的理解。“过去村里之所以人心涣散,就是因为大事小事都是村干部个人说了算,群众没有知情权、参与权,更谈不上决策权和监督权。”
为了让村民真正当家做主,张青村党支部从1993年开始就创建了“村民议事制度”,坚持实行“全村人的事,全村人来管”。在张青村,凡有重大事项一律由村党支部会议提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充分讨论,然后再提交全体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决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决策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村民议事会为监督机构的管理机制,从而在突出党支部核心领导地位、理顺两委会关系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农民群众的民主管理权利,为张青村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当家不管事,管事不当家,不当家、不管事的负责监督”是“村民议事制度”的精髓所在。这一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组织存在的职责不清,村干部对自己职能定位不准而导致的矛盾,确保了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实现了村干部职责清晰,团结合作。
张青村的“村民议事制度”涉及村务管理、财务监督、干部作风等方方面面。村民代表不仅可以通过提案表达自己对全村重大决策的建议和意见,还可以对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干部作风提出自己的批评和质疑。一旦收到村民代表提案,无论牵扯到谁,都必须面对面地给群众作出解释和说明。
如今在张青村,无论碰到什么事,干部都要广泛听取呼声,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大到财务支出,小到栽树种草,一切由群众自己决定,一切由群众说了算。张青村群众对和谐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说,“和”有口字旁,“谐”是言字旁,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能说话”。
张泽桥带领村民代表在外参观座谈
张泽桥语录:
“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苦心献给企业,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别人,把诚信留给自己。”
“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是当干部的责任和义务。”
“当干部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当干部要有控制力,要甘于寂寞。”
“当家不管事,管事不当家,不当家、不管事的负责监督。”
评论
小村务彰显大智慧
让一穷二白的村庄变成“全国文明村”,是张泽桥的得意之作。
张青村位于新乡县,和许多村庄一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兴起了“创办民营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潮。历经商海沉浮,如今能够突破重围、走向成功的为数不多,但张青村算是这少数中的一个,现在,这里“家家有发展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村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
张青村创办民营经济,起初并不顺利,管理混乱,人心涣散,很快就走进了穷途末路。在这样的状况下,临危受命的张泽桥和他的几个朋友卷土重来,并提出“赚了钱归集体所有,赔了本由个人承担,就是豁上性命也要给全村人闯出一条共同致富的好门路”的奋斗目标。为了化解矛盾,密切干群、党群关系,他又打破常规,建立了“村民议事制度”,实行村里大小事务由干部和村民一同商量、一起决议。
在张泽桥的带领下,张青村的企业很快走上了快车道。特别是股份制改造以后,企业利润迅速递增。即便在当下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张青村的支柱企业也保持着稳步发展,源源不断地为村民的幸福和谐生活提供着经济支撑。
“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是当干部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张泽桥常说的一句话。
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正是张泽桥这种心系群众、勇于担当的态度,为张青村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正是他这种另辟蹊径、精心创新的发展思路,为张青村的前行指引了正确的航向。
能带领全村人闯出一条共同致富路,张泽桥无疑是成功的。身为一名村干部,虽然职务微小,但他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虽然身份平凡,但他把为民服务的先进性很好地体现在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
张泽桥带领的张青村,还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就是小村务彰显的也是大智慧。作为一名村干部或者基层党员,接触的就是群众,处理的就是村务。但现在许多村干部就经常犯好高骛远、心高手低的毛病。心浮气躁夸口易,沉下心来做事难,不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往往大事做不来,小事没做成。其实,小事情做好了,也能“功德无量”。张泽桥不仅将张青村带上了幸福和谐路,而且他率先提出并建立的“村民议事制度”,对破解当下农村基层治理难题,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