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降水日数变化特征

2016-06-21隋景跃尹洪涛张国林

江西农业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变化特征

隋景跃,尹洪涛,张国林

(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辽宁 朝阳 122000)

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降水日数变化特征

隋景跃,尹洪涛,张国林*

(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辽宁 朝阳 122000)

摘要:为了服务“三农”发展农村经济,建立防灾减灾服务平台,利用1957~2012年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气候监测站降水资料,分析了不同量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尤其≥0.0 mm、≥5.0 mm降水日数减少显著。全年降水日数减少主要在夏季,而夏季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出现在7~8月。7~8月≥0.0 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1.382 d/10年,线性减少约8 d;≥5.0 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719 d/10年,线性减少约4 d;≥10.0 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389 d/10年,线性减少约2 d。近20年(1993~2012年)由于7~8月降水日数的减少,伏旱的发生几率达到35.0%。

关键词:降水日数;变化特征;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

0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1-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引起政府部门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视。近年来,农业、气象学者对各区域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6],尤其在旱涝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方面做了深入研究[7-9]。旱涝灾害与降水事件的频率、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与农作物生理需水不匹配是旱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较多农业气象工作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区域进行了降水量和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研究。孙凤华等[10]利用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吴昊旻等[11]利用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东地区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宁亮等[12]利用1961~2003年的降水量数据对我国全年和各个季节的总降水量和各级降水进行了线性趋势分析。李玲萍等[13]利用1961~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不同降水日数及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这些分析结果对区域旱涝研究起到了参考作用。辽宁西部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气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20年干旱发生频率增加趋势明显[14],因此有必要从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探讨该区旱涝加剧的原因。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地理概况

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处于辽宁西部朝阳市境内,内蒙古高原南端坡降中纬度地段,西北与河北省承德市和内蒙古赤峰市相连,区域内南有松岭山脉,北有努鲁尔虎山脉,将辽西朝阳地区构成“U”字型地貌。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造成“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15]。该区域热量、光照资源丰富,其中年平均气温8.5~9.0 ℃,正积温在4000 ℃·d上下,日照时间在2750~2950 h之间,降水分配不均且变率大,年平均降水量在460 mm左右,其中72.0%的降水集中在7~8月份,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湿润易干旱地区。

1.2资料来源

沿大凌河流域选取下游北票、中游朝阳和上游喀左3个气候监测站的1957~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别统计≥0.0 mm、≥5.0 mm和≥10.0 mm月、季、年降水日数。四季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翌年2月为冬季。年代划分:1961~1970年为60年代;1971~1980年为70年代;1981~1990年为80年代;1991~2000年为90年代;2001~2010年为21世纪00年代。

1.3分析方法

1.3.1气候倾向率[16]应用一元线性方程式(1)的斜率a乘以10,表现每10年的平均变化趋势,由±a表示上升或下降趋势。

Y=ax+b

(1)

1.3.2标准偏差[17]用标准偏差方法分析正常与异常状况,可评定极端事件发生几率,见公式(2)。

(2)

2结果与分析

2.1各月降水日数的分布特征

2.1.1降水日数不同量级年变化由图1和表1所示,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降水日数在年变化中呈单峰型分布,其中以7月最多,≥0.0mm、≥5.0mm和≥10.0mm降水日数分别占同量级年降水日数的19.1%、26.1%和29.6%;其次是8月,分别占同量级年降水日数的15.4%、18.8%和21.8%;再其次是6月,分别占同量级年降水日数的17.0%、18.8%和19.0%。1月和12月所占比例最少,≥0.0mm降水日数 1月、12月所占比例分别为2.1%、1.9%;≥5.0mm降水日数在1月比例为0.0%,12月仅有0.4%;≥10.0mm降水日数在1月和12月比例为0.0%。

图1 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年变化

2.1.2各月降水日数不同量级年际变化由表1所示,从≥0.0mm降水日数来看,除3、5、10、11和12月表现正相关外,其他各月均表现为负相关,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7、8月份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存在明显减少趋势,7月线性减少3.2d,8月线性减少4.5d。在1957~2012年的56年中,1月有13年无降水,几率为23.2%;2月有10年无降水,几率为17.9%;3月有2年无降水,几率为3.6%;4月、9月和10月各有1年无降水,几率为1.8%; 11月有5年无降水,几率为8.9%;12月有10年无降水,几率为17.9%。

从≥5.0mm降水日数来看,7、8和9月呈负相关,存在减少趋势,7月线性减少2.3d,8月线性减少1.7d。在1957~2012年的56年中,1月均无≥5.0mm降水;2月有54年无≥5.0mm降水,几率为96.4%;3月有50年无≥5.0mm降水,几率为89.3%;4月有8年无≥5.0mm降水,几率为14.3%;5月有1年无≥5.0mm降水,几率为1.8%;9月有3年无≥5.0mm降水,几率为5.4%;10月有8年无≥5.0mm降水,几率为14.3%;11月有28年无≥5.0mm降水,几率为50.0%;12月有50年无≥5.0mm降水,几率为89.3%。

从≥10.0mm降水日数来看,7、8和9月呈负相关,存在减少趋势,7月线性减少1.4d;6月呈增加趋势,6月线性增加1.3d。在1957~2012年的56年中,1月均无≥10.0mm降水;2月有54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96.4%;3月有50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89.3%;4月有22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39.3%;5月有5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8.9%;6月有1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1.8%;8月有2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3.6%;9月有5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8.9%;10月有22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39.3%;11月有43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76.8%;12月有53年无≥10.0mm降水,几率为94.6%。

通过以上分析,在降水日数的年变化中,7~8月是降水日数减少的主要时段,7~8月≥0.0mm累年平均降水日数为23.1d,占全年≥0.0mm降水日数的34.5%;≥5.0mm累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1.0d,占全年≥5.0mm降水日数的44.9%;≥10.0mm累年平均降水日数为7.3d,占全年≥10.0mm降水日数的51.4%。由图2所示,7~8月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少,≥0.0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1.382d/10年、(r=-0.446,P<0.01),≥5.0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719d/10 年(r=-0.428,P<0.01),≥10.0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389d/10年(r=-0.308,P<0.05)。与前20年(1957~1976年)相比近20年(1993~2012年)7~8月≥0.0 mm降水日数平均减少5.0 d,≥5.0 降水日数平均减少3.0 d,≥10.0 mm降水日数平均减少2.0 d。

图2 7~8月不同量级降水日数的年变化

量级项目月份123456789101112≥0.0日数/d11.41.52.55.17.311.412.810.36.74.22.41.3mm最多/d968131519212112974最少/d000014641000倾向率/(d/10年)-0.010-0.1000.086-0.0100.205-0.050-0.577-0.805-0.2290.1220.0600.135r-0.010-0.1200.089-0.0100.165-0.030-0.298*-0.392**-0.1660.1190.0550.217≥5.0日数/d00.40.41.42.34.66.44.62.51.30.50.1mm最多/d012561112116442最少/d000001210000倾向率/(d/10年)000.0100.0640.1270.199-0.416-0.303-0.0980.0930.0670r000.0400.1070.1780.177-0.326**-0.276*-0.1140.1690.1360≥10.0日数/d000.10.61.32.74.23.11.40.60.20mm最多/d012366985331最少/d000001100000倾向率/(d/10年)0000.0650.1390.231-0.250-0.139-0.0190.06100r0000.1540.2250.270*-0.256*-0.171-0.0030.15200

注:“*”、“**”分别表示在0.05、0.01水平上相关显著。

2.2四季降水日数不同量级分布及年际变化

2.2.1春季春季≥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15.1 d,占全年的22.5%;2010年最多,达到24.0 d,1994年最少,为8.3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春季≥0.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11.5~18.5 d,异常偏少(<11.5 d)有10年,几率为17.9%。根据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为0.278 d/10年,呈弱增加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134,不显著(P>0.05),表现出春季≥0.0 mm降水日数弱增加的趋势性。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80年代最多,60、70年代最少,平均相差2.3 d;近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14.7 d,前20年(1957~1976年)平均为14.0 d,前者比后者增加0.7 d。

春季≥5.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4.1 d,占年≥5.0 mm降水日数的16.8%;1998年最多,达到8.7 d,1980年最少,为0.7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春季≥5.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2.5~5.7 d,异常偏少(<2.5 d)有9年,几率为16.1%。根据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为0.179 d/10年,呈弱增加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183,不显著(P>0.05),表现出春季≥5.0 mm降水日数也存在弱增加的趋势性。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80、90年代最多,60年代最少,平均相差1.0 d;近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4.4 d,前20年(1957~1976年)平均为3.7 d,前者比后者增加0.7 d。

春季≥1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2.0 d,占年≥10.0 mm降水日数的13.9%;1998年最多,达到6.3 d,1980年春季没有≥10.0 mm降水。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春季≥10.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1.0~3.0 d,异常偏少(<1.0 d)有10年,几率为17.9%。根据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为0.221 d/10年,呈增加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282,达到显著水平(P<0.05)。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存在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以20世纪60、70年代最少,21世纪00年代最多,平均相差1.0 d;近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2.3 d,前20年(1957~1976年)平均为1.7 d,增加0.5 d,表现出春季≥10.0 mm降水日数增加的趋势性。

2.2.2夏季夏季≥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34.6 d,占全年的51.6%;1959年最多,达到46.7 d,2007年最少,为22.7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夏季≥0.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29.0~40.0 d,异常偏少(<29.0 d)有8年,几率为14.3%。根据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为-1.428 d/10年,呈减少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412,达到显著水平(P<0.05),近56年(1957~2012年)线性减少约8 d。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60年代最多,逐年代减少,21世纪00年代最少,最大平均相差8.1 d;后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37.5 d,前20年(1957~1976年)为31.9 d,减少5.6 d,表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性。

夏季≥5.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15.5 d,占年≥5.0 mm降水日数的64.5%;1959年最多,达到22.0 d,1982年最少,为9.0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夏季≥5.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12.7~18.5 d,异常偏少(<12.7 d)有10年,几率为17.9%。根据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为-0.519 d/10年,呈减少趋势,序列相关系数-0.288,达到显著水平(P<0.05),近56年(1957~2012年)线性减少约3 d。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最多,然后依次减少,21世纪00年代最少,最大平均相差3.0 d;后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14.8 d,前20年(1957~1976年)为16.6 d,减少1.8 d,表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性。

夏季≥1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10.0 d,占年≥10.0 mm降水日数的70.5%;1995、2011年最多,达到14.0 d,1981年最少,为4.7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夏季≥10.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8~13 d,异常偏少(<8.0 d)有14年,几率为25.0%。根据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为-0.158 d/10年,呈弱减少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104,不显著(P>0.05)。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60、70和90年代最多且较为接近,80年代最少,年代平均最大相差2.1 d;后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9.9 d,前20年(1957~1976年)为10.5 d,减少0.6 d。

2.2.3秋季秋季≥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13.5 d,占全年的20.1%;1976年最多,达到21.3 d,1966年最少,为7.7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秋季≥0.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10.2~16.4 d,异常偏少(<10.2 d)有7年,几率为12.5%。根据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为-0.047 d/10年,呈弱减少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024,不显著(P>0.05)。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最多,21世纪0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最少,最大平均相差1.4 d;后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13.0 d,前20年(1957~1976年)为13.7 d,平均减少0.7 d。

秋季≥5.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4.3 d,占年≥5.0 mm降水日数的18.0%;2012年最多,达到10.7 d,2011年最少,仅有1.0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秋季≥5.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2.3~6.3 d,异常偏少(<2.3 d)有9年,几率为16.1%。根据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为0.062 d/10年,呈弱减少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050,不显著(P>0.05)。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最多,60年代为最少,最大平均相差1.3 d;后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4.3 d,前20年(1957~1976年)为4.5 d,减少0.2 d,变化平稳。

秋季≥1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2.2 d,占年≥10.0 mm降水日数的15.4%;2010年最多,达到7.0 d,1966年无≥10.0 mm降水。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秋季≥10.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1.0~3.5 d,异常偏少(<1.0 d)有9年,几率为16.1%。根据线性趋势方程分析,气候倾向率为0.11 d/10年,呈弱增加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128,不显著(P>0.05)。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最多,20世纪60和90年代为最少,最大平均相差0.4 d;后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2.3 d,前20年(1957~1976年)为2.2 d,增加0.1 d,变化平稳。

2.2.4冬季冬季≥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4.3 d,占全年的6.4%;2000年最多,达到10.7 d,1974、2011年最少,为0.3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春季≥0.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2.2~6.2 d,异常偏少(<2.2 d)有9年,几率为16.1%。根据线性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为0.029 d/10年,呈弱增加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022,不显著(P>0.05)。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8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平均相差0.9 d;近20年(1993~2012年)比前20年(1957~1976年)平均增加0.4 d,年代际变化表现平稳。

冬季≥5.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0.2 d,占年≥5.0 mm降水日数的6.4%;1979年最多,达到1.3 d,无≥5.0 mm降水有44年,几率为87.6%。从表2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平均相差0.3 d;近20年(1993~2012年)与前20年(1957~1976年)相比,平均增加0.1 d,年代际变化表现平稳。

冬季≥1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0.1 d,全年≥10.0 mm降水日数的0.5%;1979、1981年最多,为1.0 d,无≥10.0 mm降水有50年,几率为89.3%。

表2 四季不同量级降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 d

2.3年降水日数年际变化特征

2.3.1≥0.0 mm降水日数≥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67.1 d,1959年最多,达到87.0 d,1997年最少,为49.0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夏季≥0.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59.0~75.0 d,异常偏少(<59.0 d)有7年,几率为12.5%。图3显示,年际变化线性趋势方程为y=-0.1168x+298.44,气候倾向率为-1.168 d/10年,呈减少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246,达到P<0.10显著水平,近56年(1957~2012年)线性减少约6.5 d。从年代际变化看,逐年代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最多,为69.3 d,其次70、80年代为67.7 d,90年代为63.9 d,21世纪00年代为最少,为63.8 d,最大平均相差5.5 d;后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63.5 d,前20年(1957~1976年)为69.2 d,减少5.7 d,表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

图3 ≥0.0 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

2.3.2 ≥5.0 mm降水日数≥5.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24.1 d,占年降水日数的35.9%。1976年最多,达到33.7 d,1980年最少,为15.7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夏季≥5.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20.0~29.0 d,异常偏少(<20.0 d)有10年,几率为17.9%。从图4中可知,年际变化线性趋势方程为y=-0.0274x+78.489,气候倾向率为-0.274 d/10年,呈减少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100,不显著(P>0.05)。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最多,为25.4 d,其次是90年代为24.5 d,60年代为23.6 d,80年代为23.4 d,21世纪00年代最少,为22.3 d,最大平均相差3.1 d;后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23.5 d,前20年(1957~1976年)为24.9 d,减少1.4 d,近年表现出减少的趋势。

图4 ≥5.0 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

2.3.3≥10.0 mm降水日数 ≥10.0 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14.2 d,占年降水日数的21.2%。2010年最多,达到23.3 d,1980年最少,为6.3 d。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夏季≥5.0 mm降水日数正常在11.0~18.0 d,异常偏少(<11.0 d)有10年,几率为17.9%。由图5可知,年际变化线性趋势方程为y=0.0165x-18.56,气候倾向率为0.165 d/10年,呈弱增加趋势,序列相关系数为0.077,不显著(P>0.05)。从年代际变化看,以20世纪90年代最多,为14.8 d,80年代最少,为13.0 d,其它年代在14.0~14.8 d之间,最大平均相差1.8 d;后20年(1993~2012年)平均为14.6 d,前20年(1957~1976年)为14.4 d,相差0.2 d,≥10.0 mm降水日数变化较为平稳。

3结论与讨论

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不同量级降水日数的年变化呈单峰型,在7月出现峰值;在四季分布中夏季所占比例最大,冬、春、秋季所占比例较小,冬季则最少,甚至没有降水。

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0.0 mm降水日数年总量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为-1.168 d/10年;≥5.0 mm 降水日数显弱减少,倾向率为-0.274 d/10年;≥10.0 mm降水日数显弱增加,倾向率为0.165 d/10年。在四季中,夏季≥0.0 mm、≥5.0 mm降水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并通过显著性检验,倾向率分别为-1.428、-0.519 d/10年。7~8月是全年降水日数减少的主要时段,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382、-0.719、-0.389 d/10年。因此,年降水日数和夏季降水日数减少主要来自7~8月的贡献。7~8月降水日数近20年(1993~2012年)与前20年(1957~1976年)相比,≥0.0 mm降水日数平均减少5 d,≥5.0 mm平均减少3.0 d,≥10.0 mm降水日数平均减少2.0 d。

图5 ≥10.0 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

在降水日数减少的同时降水量也在减少[18],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期,玉米吐丝开花授粉期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无疑会造成伏旱,使作物不能正常结实而减产,甚至绝收。因大凌河流域朝阳区域近20年(1993~2012年)7~8月降水日数锐减,干旱发生频繁较高,如1997、1999、2001、2003、2006、2008、2009年,几率达到35.0%,比前20年(1957~1976年)的10.0%高出25个百分点。近年较严重伏旱有2003年7~8月≥5.0 mm降水日数比正常少4 d,≥10.0 mm降水日数比正常少3 d;2006年≥5.0 mm降水日数比正常少5 d,≥10.0 mm降水日数比正常少4 d;2009年≥5.0 mm降水日数比正常少4 d,≥10.0 mm降水日数比正常减少3 d。这些年伏旱非常严重,造成大田玉米在7、8月份立枯,使大面积地块绝收。

在研究农业干旱指标过程中,用降水量作为主要评价因子的居多,也有同时考虑热量与蒸发等因子的。根据本文研究结果,还应在量值的基础上增加对量值分配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分析旱涝发生的气候背景时,仅注重降水量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关注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10]。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降水,还应有足够的降水次数(分配),才能完善农业干旱评价,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课题。本研究结果可为农业干旱指标研究、农业耕作制度改革、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叶海英.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COP15)背景[EB/OL]. (2009-12-26)http://discover.news.163.com/09/1026/16/5MIK8G4K000125LI.html.

[2] 秦大河,罗勇,陈振林.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6):311-314.

[3] 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等.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1,2(2):164-173.

[4] 孙力,安刚,丁立,等.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J].气象学报,2000,58(1):70-82.

[5] 郑劲光,杨晓明,周媛.抚州市近50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9):86-89.

[6] 刘朕,肖玉兵,顾爱辉.南京市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357-359.

[7] 张旭晖,徐萌,居为民,等.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干旱演变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09(3):357-360.

[8] 韩会梅,李青.南疆地区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百分位阈值法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8):1801-1805.

[9] 李治国,朱玲玲,程昆,等.1950~2009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107-1111.

[10] 孙凤华,杨素英,任国玉.东北地区降水日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5):610-618.

[11] 吴昊旻,黄安宁,姜燕敏.华东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3):387-396.

[12] 宁亮,钱永甫.中国年和季各等级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8,27(5):1010-1020.

[13] 李玲萍,李岩瑛,盖晓平.河西走廊东部降水日数及强度的时空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4):254-260.

[14] 张国林,戴海燕,隋景跃.近60年农业生产期干旱发生风险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227-231.

[15] 金广涛,张宝玺.辽西丘陵山地气候资源与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16] 杨永岐.农业气象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2.

[17]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6-41.

[18] 尹洪涛,张国林.1953~2012年辽宁省西部大气降水资源的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9):102-105.

(责任编辑:许晶晶)

Variation Feature of Precipitation Days in Chaoyang Area of Daling River Basin

SHUI Jing-yue, YIN Hong-tao, ZHANG Guo-lin*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Chaoya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oyang 122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erve the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to develop rural economy, and to establish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orders of magnitude of the number of days based on the precipitation data of climate monitoring stations in Chaoyang area of Daling river basin from 1957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precipitation days decreased, especially the more than 0.0 mm and the more than 5.0 mm precipitation day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annual rainfall days were mainly in summer, and the decreasing of the number of days in summer was mainly in July to August. The climate tendency rate of precipitation days during July to August with more than 0.0 mm was -1.382 d/10 a, linear decreasing was approximately 8 d. The climate tendency rate of precipitation days more than 5.0 mm was -0.719 d/10 a, linear decreasing was approximately 4 d. The climate tendency rate of precipitation days more than 10.0 mm was -0.389 d/10 a, linear decreasing was approximately 2 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1993~2012) in July to August due to a decreasing in precipitation days, drought incidence reached 35.0%.

Key words:Precipitation days; Variation feature; Chaoyang area of Daling river basin

收稿日期:2015-09-15

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田土壤含水量监测预报技术推广应用”(05ESN217400412);辽宁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预警和评估机制研究”(2011210002)。

作者简介:隋景跃(1960─),女,辽宁朝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气象研究工作。*通讯作者:张国林。

中图分类号:S161.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581(2016)04-0071-06

猜你喜欢

变化特征
长春市近两年电力负荷变化特征统计分析
牙克石地区近50年暖季浅层地温变化浅析
博克图地区5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浅析
NDVI在禄劝县植被变化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务川县气候变化特征
伊宁市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及旅游发展对策
气象因素对太原夏季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
桉树人工林胸径变化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60年来湘江干流径流泥沙过程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夏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奖牌点变化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