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州市寒露风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2016-06-21李书桂朱勇

广东气象 2016年3期

李书桂,朱勇

(连州市气象局,广东连州513400)



连州市寒露风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李书桂,朱勇

(连州市气象局,广东连州513400)

摘 要:基于连州市1852—2013年地面测站气象资料以及农业气象测站水稻观测资料,对寒露风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连州市的寒露风初日呈现缓慢的逐年推迟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推迟趋势更为明显;连州每年基本都会出现寒露风天气,平均每年出现2.1次,年最多次数为4次,中、重度寒露风平均每年出现1.03次,出现类型主要以干型寒露风为主。中、重度寒露风往往会引起晚稻大范围的减产。

关键词:气候学;寒露风;初日;连州市

李书桂,朱勇.连州市寒露风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6,38(3):38 -40.

稿日期:2015 -12 -20

连州市地处粤北山区,南岭山脉南麓,每年白露过后,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加强,到了秋分前后更加活跃,频频南下影响当地。由于冷空气南下而出现一种低温、干燥(有时是阴雨)和吹较强的北风天气,民间称之为“寒露风”。寒露风主要危害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晚稻,若晚稻盛花期正好遇上这种天气,造成包颈穗、不实粒和空粒大量增加,严重时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过冬青”而失收。农谚云:“禾怕寒露风”,晚稻的丰歉与当年寒露风的强弱关系甚为密切,不利影响主要是低温造成的[1 -2]。因此,对连州地区寒露风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晚稻寒露风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地做好三农服务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广东省连州市气象观测站(112°22′E,24° 48′N,海拔高度131.5 m)位于连州市连州镇北郊外,是国家一级基本气象站。本研究主要参考气象资料为1852—2013年8月21日—10月20日的逐日气温、降水整编数据及1881—2013年水稻观测数据。

1.2寒露风标准

据文献[3]中寒露风标准,寒露风的定义为:每年8月21日—10月20日期间出现日平均气温≤23℃,且连续3 d(包含3 d)以上。

另外,定义持续过程时间3~5 d为轻度寒露风、6~8 d为中度寒露风,≥8 d为重度寒露风。按照过程中降雨日数为指标,定义为干冷型寒露风(无雨日数/过程日数≥0.6)、湿冷型寒露风(降雨日数/过程日数≥0.6)和混合型寒露风(介于干、湿冷指标之间)3大类。

定义:当年第1次寒露风过程的第1天为初日。以8月15日为日序1,依次类推,10月20日的日序为36,建立寒露风初日序列。

2 结果与分析

2.1寒露风初日变化

对1852—2013年的连州市寒露风的初日进行统计,从图1a可以看出,寒露风初日呈现缓慢的逐年推迟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仅有3个年份初日早于平均初日,寒露风过程最早出现在8月15日,在62年的气象资料中出现2次;最迟出现在10月15日。根据连州农业气象站的资料显示,晚稻抽穗扬花期主要集中在8月15日—10月7日,期间如出现寒露风会导致晚稻不能正常授粉、受精,空壳率、秕谷率增高,结实率下降,直接影响产量;分析表明,出现在此期间的寒露风过程有42次,占总数的34%。同时,从图1b、1c、1d可以看出8月、8月中旬和下旬的平均气温均呈现缓慢升高的变化趋势,且21世纪以来8月温度明显高于常年值,这个研究结论也从侧面反映寒露风初日逐年推迟的根本原因。

图1 连州寒露风初日(a)、9月(b)、9月中(c)和9月下旬(d)气温的变化

2.2寒露风出现次数及天数年际变化

从图2a可见,连州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寒露风天气过程,在近62年中连州累计出现寒露风过程123次,平均每年出现2.1次;最多4次,出现在1885和1888年;未出现寒露风天气仅有1853 和2006年;持续最长的一次过程出现在1868年,从8月28日持续到10月15日,累计18 d。

近62年中,连州市出现寒露风天数为826 d,平均每年13.8 d;年最多出现天数为25 d,出现在1857年。寒露风过程天数变化曲线如图2b所示,总体来看寒露风天气天数呈逐年减少趋势,大致每10年减少1 d,且此结果通过α=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无明显的周期性。这个结论和全球气温缓慢上升的研究也比较的一致[4]。

图2 连州寒露风年-次数(a)和天数(b)变化曲线

2.3不同类型的寒露风统计

寒露风害是由冷空气南下形成的,由于天气气候不同,所以形成的寒露风害类型也不一样。正常情况下伴有降水的湿型寒露风过程对晚稻抽穗扬花、灌浆乳熟影响较大,干型的寒露风致灾性略小,因为日平均温度低于23℃,往往是由夜间辐射降温较低造成,白天日照充足,大致能满足晚稻的发育。按照划分标准统计,在近62年中,对连州出现的123次寒露风过程统计:干型寒露风出现83次,占总次数的68%;湿型寒露风35次,占总次数的28%;混合型寒露风仅出现5次,占总次数的4%。

按照年际划分,从图3可以看出,20世纪60—80年代,每一年代出现18~20次寒露风过程;进入21世纪后,近10年出现14次寒露风过程,表明了连州市寒露风次数年际变化不明显,总体呈现略微减弱的趋势。同时可以看出每个年代均有干型和湿型寒露风,总体干型寒露风多。

图3 连州干、湿型寒露风年代际变化

2.4不同等级寒露风统计

按照划分标准,寒露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类,整理近62年的寒露风概况,其中,轻度寒露风几乎每年都有,出现58次,占总次数的48.0%;中度寒露风出现43次,占总次数的35.8%,重度的寒露风出现21次,占总次数的17.1%。轻度寒露风往往对于连州市晚稻生产影响较小,但是中、重度寒露风往往会引起大范围的减产;从出现次数的年概率上来讲,中、重度寒露风累计出现64次,平均每年出现1.03次,这个频率对晚稻的影响还是很严重的。从气侯的角度来讲,连州市可以引进早熟、耐寒品种,以错开晚稻的抽穗扬花期,从而保证最大程度上的丰产。

3 结论

1)寒露风初日呈现缓慢地逐年推迟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缓慢趋势更为明显。

2)连州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寒露风天气过程,平均每年出现2.1次,平均每年13.8 d,无明显的周期性,总体来看寒露风天气天数呈逐年减少趋势。

3)连州市寒露风次数年际变化不明显,总体呈现略微减弱的趋势。每个年代均有干型和湿型寒露风,总体干型寒露风较多。

4)轻度寒露风连州市几乎每年都有,对于晚稻生产影响较小;中、重度寒露风平均每年出现1.03次,往往会引起晚稻大范围减产,对晚稻的影响还是很严重的。

参考文献:

[1]毛文清.厄尔尼诺现象与吉安气候[J].江西气象科技,1888,21(4):22 -23.

[2]李军,邓先瑞,陈龙祥,等.江西省寒露风的时空分布与预防措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84,28(1):123 -128.

[3]林良勋,冯业荣,黄忠,等.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26 -27.

[4]秦大河,王澄海.气候变化与荒漠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8 -120.

[5]苏超群.新兴县1858—2011年寒露风气候特征统计[J].广东气象,2013,35(2):38 -43.

[6]黄珍珠,王春林,陈慧华,等.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寒露风特征及其对晚稻产量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4,30(2):382 -386.

[7]刘丽英,郭英琼,孙力.广东省寒露风时空分布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86,35(S1):204 -208.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tumn Temperature Dropping Damage in Lianzhou City

LI Shu-gui,ZHU Yo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anzhou City,Lianzhou 513400)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surface observation stations and rice observations from agro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852 to 2013,we classified autumn temperature dropping damage(ATDD)and conducted abrupt-change tests on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annually first and last ATDD day using the Mann-Kendall abrupt-change tests.The result is as follows.In Lianzhou,the first ATDD day tends to postpone annually,increasingly so since the start of the 21st century.The ATDD weather is usually present every year at a rate of 2.1 times per year;it occurs 4 times annually at maximum and on average the most severe ATDD appears 1.03 times annually.Most of the ATDD weather is with low humidity.The ATDD on the moderate and severe level of intensity usually result in extensive reduction of rice yield.

Key words:climatology;autumn temperature dropping damage;first day of occurrence;Lianzhou City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868/ j.issn.1007 -6180.2016.03.008

作者简介:李书桂(1875年生),女,工程师,本科,现从事气象预报服务工作。E - mail:qylzqxj@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