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的早期管理
2016-06-21史梦雷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文/史梦雷·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设备的早期管理
文/史梦雷·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设备的早期管理是指,从设备的规划、考察、选型、购置、安装、验收、投产以及在投产一年之后的这一时期的管理。这一时期的设备管理之于整个设备一生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阶段。
从设备一生的全过程(设备全过程管理)来看,设备的规划对设备一生的综合效益影响较大。维修固然重要,但就维修的本质来说是事后的补救,而设计制造中的问题,在单纯的维修中往往无法解决。
降低设备成本的关键在于设备的规划、设计与制造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设备的成本(包括使用的器材、施工的工程量和附属装置等的费用)已基本上确定了。显然,精湛优良的设计会使设备的造价和寿命周期费用大为降低,并且性能完全达到要求。
设备前期管理若不涉及外购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一般无法直接控制。所以,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握设备的规划决策和外购设备的选型购置两个关键环节,做好了这一部分工作,就抓住了前期工作的关键,也就基本上做好了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
设备规划的前瞻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设备规划而言尤其如此。设备的规划和选择,决定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方式、工艺过程和技术水平。这些都是关系企业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
设备投资一般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0%~70%,而投资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则取决于对设备的规划和选择。如果设备的规划合理,选择得当,就能为企业掌握和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奠定良好的基础,就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顺利实现,满足生产要求与节约投资的统一;反之,就会造成投资的浪费和设备积压,妨碍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影响企业的顺利发展。
所谓设备规划的前瞻性是指能够根据公司的规划蓝图、产品的发展前景,提前对公司工艺部门可能提出的新增加设备进行信息搜集和技术上的准备,必要时做好对相关厂家的考察准备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设备规划预案,供公司决策时参考。在实际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因开发新产品,需要增加一批新设备。由于工艺、设备管理与技术人员在此之前长期缺乏对国内外同类企业工艺、设备的了解以及对现代工艺设备发展的认识,导致最终采购的设备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得以真正提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设备早期管理目标的新特点——选择容易维修的设备
设备的规划和选择决定着设备的质量。设备的生产效率、精度性能、可靠程度如何,及生产是否适用,维修是否方便,使用是否安全,能源节省或浪费,对环境有无污染等,都取决于规划和选择。如果规划、选型得当,将可使设备长期稳定地运转,使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得到提高,使产品生产工艺对设备的各项要求得到满足,使生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顺利进行;反之,精度性能不能满足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可靠性差,维修不便,故障不断,修理频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修理停歇时间增长,必将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图1为工人对模具联线进行检查。
图1 工人对模具进行检查
在很多的专业设备管理资料和文献中,大都认为“在设备规划、安装和调试阶段降低制造费用,降低设备寿命周期成本和充分利用设备操作工和维修工的专业知识,积极介入设备的前期规划、安装和调试工作”是设备早期管理的目标。事实上,这种观点不是很全面。经过多年的设备管理的实践,我认为应该把“选择容易维修的设备”作为设备早期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于如何选择容易维修的设备,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建立MP情报体系
生产中把为了制造不出故障、不出不良的装备的活动叫做“保全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MP)”。
保全预防是为防止同一故障在其他同类设备或新导入的同类设备上发生而采取的一系列改善活动,并将这些情报最终反映至其他设备的维修担当者、操作者甚至产品、工装设计人员。
MP活动流程是:故障发生→修复→再发防止技术对策→查明原因→数据登录与控制→MP情报的作成→反馈至设备管理或工艺部门。
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在实施故障再发防止对策之前,维修担当人员应当完成准备工作,查明故障原因。图2所示为工人对装配前的模具进行早期检查及研修。
早期的故障再发防止对策,一旦超出其当时的水平,该活动便停止。然而,MP活动是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会有相应的MP情报在故障发生期间经设备管理部门发布,包括故障的起因及对策。将其他厂同类设备故障信息情报反馈至本部门的目的就是为新设备的导入作准备。
设备管理部门应将涉及本部门的报告文件化,并整理成册。除此之外,工段应组织班组将MP情报每两个月学习1次。针对同类设备故障的MP活动,要及时地在全组或全段发布。MP活动发布时,主持人可根据情况邀请处长、主任工程师、工程师、工段长、班组长、机械员、同类设备维修人员和操作工参加。
MP情报分析及运用
图2 早期检查及研修
既然MP活动的目的就是为新设备的导入作准备,那么也就为如何选择容易维修的设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例如:焊机是汽车制造行业所必须的设备,而且数量多。一般汽车行业需要几百台乃至上千台焊机。但这些设备不可能同时购进,其购置或更新时间往往为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MP情报为下一次新焊机的导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如焊机、电缆、焊钳发热,可控硅部分经常烧坏等信息,一旦提供给制造商,制造商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焊机进行设计上的改进,用户也就可以得到故障低和容易维修的设备。
设备检查基准书的重要性
在设备的购置合同里,一定要写上“由制造商提供设备检查基准书”这一条款。在现代的设备管理理念中,最好的设备维修方式就是不维修。不维修要维修工干什么?维修工要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设备的定期检查之中。设备检查的依据是什么?就是设备检查基准书。在这里涉及到设备检查基准书由谁去做的问题。一般说来,在用设备的检查基准书由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去做。但对于新增设备的检查基准书应由制造商家的设计人员去做,用户的设备管理、技术人员承担对其基准书在使用过程中的完善工作。为什么由制造商家的技术人员去做用户维修人员、操作人员使用的设备检查基准书呢?因为设计人员更清楚设备的薄弱环节和保养部位以及设备的特点。只要设备检查基准书使用得当,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甚至大项修等方式。
新增设备初期流动管理特点
新增设备故障停机率偏高
由于人们对新增设备的特点及操作方法有一个了解、认识和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视设备的复杂程度其时间大致在半年至一年左右,因此这一时期的设备故障停机率呈上升的趋势。按198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国有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中要求,主要生产设备的故障停机率应≤2%。按照这个标准,一般的新增设备在初期使用中是很难达到的。经过多次对新增设备的故障停机率进行统计分析,新增设备故障停机率指标应≤4%。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设备管理的工作者们对新增设备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新增设备故障停机率这一管理指标。
对于进口设备要提前做好备件国产化技术准备工作
进口设备的备件国产化改造技术准备工作是设备早期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这个工作的好坏对设备中后期能否正常的使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备件国产化技术准备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⑴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零部件标准,应积极采用。这部分零件标准包括紧固件、轴承、液压气动系统的管接件、阀件、连接件、密封件、各类传动系统中的操纵件和标准零部件。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备件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或者正在制定中。
⑵国外先进标准高于国内通用件、配套件和元气件标准,应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安排国内试制。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生产发展,近年来,国外出现不少质量高,性能上超过我国现有标准的配套件、通用件和元器件。大部分不能用我国的标准换用,但可以按国外标准在国内进行试制。例如,机械压力机上润滑使用的步进式分油器,其优点是可以做到步进式定量可控供油,并可进行油路监控。性能远远优于我国的标准多点干油润滑泵。采用这项技术,分油器不能换用,只能按照国外先进标准进行试制。
⑶对于国内原理或标准优于国外原理和标准的,应按国内原理或标准制造。例如:德国压力机液压保护系统采用弹簧式卸荷保护装置,而国产采用气动卸荷保护装置。通过试用表明,国产液压保护卸荷装置故障率低,调整方便。前不久,我公司自行将德国压力机的卸荷保护装置改造成国产卸荷保护装置,使用状况良好。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本人多年来对有关设备早期管理的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我公司的设备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