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2016-06-21
信息
首届国际环保教育校长论坛举行
4月23日,首届国际环保教育校长论坛暨首届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在北京四中举行。本届论坛由联合国环境署、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
此次论坛包括三个主题:国际环保教育校长论坛、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中国学生环保音乐会。会议结合联合国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探讨了环境教育如何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如何教育学生认知感受这个世界,了解环境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生活方式和态度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何采取行动保护地球和未来。论坛希望鼓励青少年参与环保,只有青少年的心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他们才有可能在将来发自内心的地在意自己的行为对地球的影响。
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官员蒋南青表示,在环保论坛之外,环境署还牵头组织“环保课堂走进校园”的活动,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教育、共同参与的体系。
海洋栖息地本底调查
自4月5日开始,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海洋项目团队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所)的科研人员共同对海南岛的太阳湾、百福湾进行海洋栖息地本底调查,科学记录两个海湾中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建立数据库,为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调查人员使用水肺潜水装备潜入海底,使用皮尺和水下摄影装置进行样带调查。通过调查,一要绘制珊瑚礁分布范围;二是用定量方法调查珊瑚的健康状况,其中包括识别珊瑚种类、覆盖率、死亡率、病害、硬珊瑚补充量以及这里的珊瑚礁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情况。
本底调查不仅为制定保护规划和常规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建立该海域的物种手册,开展科普教育打下基础。(张可佳)
春季植树为家园添绿色
4月15日,正值世界葡萄博览园开园之际,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的纪念第47个世界地球日,‘我为家园添绿色’公益植树活动”在延庆区张山营镇世界葡萄博览园举行。200多人参加此次活动,完成植树300多棵。
这是中华环保联合会连续第九年组织的公益植树活动。九年来,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志愿者2400多人,累计植树6600多棵,建成“环保公益林”八个。这些公益林共占地110多亩,按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49公斤氧气计算,一年下来“环保公益林”能吸收269吨二氧化碳、释放196吨氧气。
小毛驴市民农园开锄
4月2日,位于凤凰岭山脚下的小毛驴市民农园热闹非凡,“小毛驴市民农园第七届开锄节暨北京农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2016年起,农园以“故乡情怀、农耕生活、乡土教育”为主题,形成三大板块:劳动份额、乡土风物园和乡村生活市集,营造城乡农耕生活,传承农业生态文明。本次开锄节以“回归乡土,复育农耕”为主题,呼吁大家回归乡土,恢复保育中国农耕文化。小毛驴乡村生活市集的建成,让市民们除了有平日的田间劳动,还可以拿自家闲置物品、蔬菜相互交换,增进地主间的交流,丰富农耕生活。(黄志友)
《中国城市水蓝图》在京发布
4月18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水蓝图》报告。报告对中国30个大中型城市的水源集中区水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生态治水”和“水基金模式”作为保护城市水生态的有效方法。
研究表明,中国有2/3的城市水资源供不应求,17%的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报告指出,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直接影响到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30个中国大中型城市的分析,有73%的水源集水区水质污染相对严重。
对于日渐紧迫的中国城市水源集水区保护,报告提出了“生态治水”的方法,“如果能对大约140万公顷的受污染集水区采用自然生态恢复的方法进行治理,至少可以将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城市中的中小型集水区的污染水平降低10%。”
报告认为,水基金模式是实现生态治水的有效保障。水基金模式能够整合多方面资源,为规模化实施保护行动提供前所未有的金融和管理机制。
另外,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推行生态治水还存在一些经济和体制方面的障碍,需要政府各部门加强合作,共建水基金模式,为保护行动建立一套可复制的金融、监管和治理机制。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官员蒋南青表示,在环保论坛之外,环境署还牵头组织“环保课堂走进校园”的活动,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教育、共同参与的体系。
首家保护地友好驿站在京启幕
4 月9日, “万里海岸护鸟行启动仪式暨保护地友好驿站开门仪式”在保护地友好体系的首家驿站——北京北苑驿站举行,来自环保、科研、企业等各领域的参会人体验了一次时尚好玩、乐在其中的自然保护,并一同见证了“万里海岸护鸟行”的起航。
据介绍,保护地友好体系通过搭建保护地友好驿站网络——城市人群和自然保护地联系沟通的平台,减少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让普通的城市居民有更便捷的渠道参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城市人民可以多方位地体验和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在享受的同时实践自然保护,支持当地社区的发展,建立起一种可持续的与自然友好的关系,让自然保护地得到持续的保护。
体系除了在城市中建立驿站,还将逐步在全国超过8000个自然保护地中打造驿站——通过培训和多种形式的支持,提升体系中当地社区的生态旅游接待能力,帮助社区家庭达到保护地友好标准,成为保护地友好驿站网络的生态旅游服务基地。
“山水”进入自然保护2.0时代
4月8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北京举办春日答谢会。会议介绍了2015年度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分享了来自三江源、西南山地、澜沧江等保护一线的故事,并与资助方、合作伙伴、科研院所、社区以及关心自然保护的人士进行了交流。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于2016年正式进入2.0阶段,团队管理者由新一代年轻人负责。其创始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吕植教授表示,山水成立已有8年整,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反思和寻找新的定位,外部环境日新月异,这也要求山水的团队更加精进和努力,要求不断更迭现有的知识,并修正前进方向。山水管理团队逐步梳理目标,邀请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面对自然和生态所遭遇的威胁与问题,从大区域的保护规划,到企业的志愿者参与生态保护行动方案,逐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在保护行动及指导方案上。(高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