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鄞州区籼粳杂交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6-06-21陈剑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鄞州生产现状

陈剑峰

(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浙江宁波 315100)



鄞州区籼粳杂交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陈剑峰

(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浙江宁波 315100)

摘 要:概述鄞州区籼粳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及生产现状,通过新品种引试示范和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推广了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的籼粳杂交水稻品种,培育了数位具备全省水平领先的种粮大户。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高度重视籼粳杂交稻生产、提高籼粳杂交稻收购价或进行种植补贴、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各级示范带动辐射、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籼粳杂交水稻;生产现状;鄞州

文献著录格式:陈剑峰.鄞州区籼粳杂交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6): 819-821.

近年来,鄞州区的粮食生产发展趋势与浙江省相似,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加快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2]。水稻作为鄞州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出现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总产降低的情况,同时随着近年来鄞州区在籼粳杂交水稻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上的发展,推广籼粳杂交稻成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突破口。笔者介绍鄞州区籼粳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及生产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的设想及对策。

1 推广籼粳杂交稻的必要性

粮食是鄞州区种植业中的第1大产业,近年来,出现种植面积、总产双降的局面。鄞州区粮食播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33万hm2大幅萎缩至2014年的2.53万hm2,总产由40万t减到16.2万t左右,粮食自给率从100%下降到30%不到,粮食生产形势严峻。

当前,在粮食播种面积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立足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确保粮食相对安全的唯一途径。根据近年晚稻产量统计数据,以甬优12为代表的籼粳杂交稻平均产量9.45 t·hm-2,较常规晚稻的6.75 t·hm-2,增产40%,增幅巨大。为此,必须要大力发展增产潜力大、品质优的籼粳杂交稻,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加大对籼粳杂交稻品种的试验、示范,探索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加快籼粳杂交稻推广应用步伐,使全区水稻产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2 现状

鄞州区从1997年开始试种粳型杂交稻,2005年以甬优1号为主的粳型杂交稻面积一度达到0.67万hm2,随后由于蔺草茬晚稻直播技术的出现,粳型杂交稻面积迅速萎缩,直到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突破,尤其是以甬优12为代表的杂交优势更大的籼粳杂交稻出现,各级逐渐把发展籼粳杂交稻作为改进稻作生产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种植面积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通过全区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种粮大户们已认同了目前推广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熟练掌握了直播、旱育、机插等籼粳杂交稻配套栽培技术,种粮大户的种植水平较高。2008—2012年,鄞州区种植的甬优12高产攻关田多次夺得浙江省水稻产量吉尼斯纪录,2012年在鄞州洞桥镇百梁桥村的甬优12号百亩方平均产量14.455 t·hm-2,最高产量达到15.214 t·hm-2,创下全国百亩方平均产量最高纪录。2015年,姜山镇蔡郎桥村卢方兴种植的甬优538连晚百亩高产方,产量10.360 t·hm-2,创下浙江省连作晚稻吉尼斯纪录。

鄞州区从2009年开始推广籼粳杂交稻,面积从207 hm2,占晚稻总面积的1.1%,增加到2014年的3 733 hm2,占晚稻总面积的25.9%,呈逐年上升态势。鄞州区籼粳杂交稻种植面积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现象。2014年籼粳杂交稻种植面积大、占比高的乡镇基本集中在西部,如古林、鄞江、横街等镇,面积分别为880,553,467 hm2,占当地晚稻面积比例分别为66.5%,96.5%,53.8%;而东南部乡镇,如五乡、邱隘、下应、云龙等镇种植籼粳杂交稻较少。

3 可行性

3.1 有适宜种植的一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覆盖了鄞州区单季晚稻至早播连作晚稻的种植区间,可替代同季常规晚稻品种。有适宜单季早播的甬优12,单季迟播的甬优538和甬优1540,也有可连作栽培的甬优2640,甬优4550,以及米质达到部颁2等的甬优15等,籼粳杂交晚稻品种齐全。

3.2 农户具备较高的杂交晚稻种植技术

鄞州区农技部门在引种示范方面的工作较为领先,多年来已引进并重点研究推广了甬优12号,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40等籼粳杂交稻品种。每年定期举办晚稻现场会及种粮大户培训班,提高了农户对优质品种的认识及种粮水平。杂交稻种植水平处于全省前列,甬优12高产方多次获得浙江省吉尼斯水稻高产纪录,有着良好的杂交稻种植基础。

3.3 籼粳杂交晚稻面积有提升空间

表1表明,从不同的耕作制度看,单季籼粳杂交晚稻面积增长迅速;连作籼粳杂交晚稻从2012年开始推广种植,占连作晚稻面积比例从2012年的0.1%到2014年的5.1%,增长缓慢。

表1 2009—2014年鄞州区水稻播种面积

根据茬口分析,假单季与早播连作晚稻(7月5日前播种),可用生育期较短的籼粳杂交稻替代常规稻。假单季面积3 670 hm2左右,7月5日前播种的早播连作晚稻面积1 670 hm2,连作稻可改种籼粳杂交稻的面积在5 340 hm2左右,与目前的467 hm2相比,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4 问题

4.1 乡镇级、村级对水稻生产不够重视,农技力

量薄弱

随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移,农业生产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基层政府对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的重视程度大不如前,基层农技推广的力度大幅降低。不少乡镇的农技人员都是身兼数职,且流动性大,存在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的情况。乡镇及村级的农技力量的薄弱,影响了籼粳杂交稻良种的推广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培训普及。

4.2 粮价偏低,影响种粮积极性

一是降价收购,宁波市粮食部门对部分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施行降价收购,籼粳杂交稻被认定为籼型杂交稻,目前,鄞州区籼粳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甬优12商品粮收购价较常规晚粳稻低了7%,2014年宁波市的粮食部门又将降低甬优538的商品粮收购价。二是优质不优价,种植的籼粳杂交稻米质普遍优于常规晚稻的米质,甬优15,甬优17更是优质米,若作商品粮出售仍然是降价7%收购。

4.3 种子成本高,催芽、种植技术要求高

籼粳杂交稻制种困难,种子成本高,用种成本是常规水稻的5倍左右,且通常籼粳杂交稻种子的发芽势相对较弱,对催芽技术要求较高,不恰当的催芽方法可能导致种子出芽困难,严重的会出现种子死亡,会造成重新购买种子及延误播种季节带来的损失。籼粳杂交水稻植株高大,农事操作不便,尤其是水稻封行后,喷施农药很难到达目标部位,导致施药效果不佳。同样由于植株高大,如果施肥控水不当,容易倒伏。这些都需要有较高的种粮技术水平及相关经验。

4.4 种植习惯顽固,各地推广不均

各地推广培训力度不均,造成籼粳杂交稻种植面积基本集中在鄞州区西乡,而五乡、邱隘、云龙等东南部乡镇则少有种植。一方面是耕作制度差异,东南乡农民喜种植连作晚稻,早期的籼粳杂交稻因生育期长而不适宜当地的耕作制度。另一方面是推广力度不够,农民品种选择保守,仍习惯于种植熟悉的常规稻品种,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度不高,甚至于存在偏见,认为杂交水稻产量不高、风险较大、效益不好而不种籼粳杂交稻。

5 对策

鄞州区计划在“十三五”期间,籼粳杂交稻年种植面积达到7 300 hm2左右,占晚稻总面积的四成以上。其中单季茬口以甬优12,甬优538,甬优1540等为主,面积3 870 hm2;假单季茬口以甬优538,甬优1540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为主,面积2 670 hm2;连作早播茬口以甬优2640,甬优4550等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为主,面积800 hm2。为达到这一目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5.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籼粳杂交稻生产

必须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同时把籼粳杂交稻种植面积列入乡镇绩效考核指标,切实提高乡镇级农业部门对籼粳杂交稻的重视程度,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乡镇级技术人员的技术到位率,以达到提高粮食产量、稳定粮食总产的目标。

5.2 提高籼粳杂交稻收购价或进行种植补贴

农业部门加强与有关部门交流,及时反映当前杂交稻收购价格较低的问题,建议提高杂交稻特别是籼粳杂交超级稻的收购价格,争取接近或达到粳稻收购价;或者对种植籼粳杂交稻的农民进行种植补贴,使农民能增产增收,防止谷贱伤农,提高农民种植籼粳杂交稻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偏粳型籼粳杂交稻组合。

5.3 加强技术培训、品种布局指导

充分发挥区级农技队伍的作用,根据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和薄弱环节,编写通俗易懂的技术要点和科普读本。建立不同稻作类型的杂交稻核心示范片和示范大户,做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加强杂交稻相关配套技术的培训,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杂交稻技术到位率。

5.4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有关新闻媒体,加大对籼粳杂交稻知识、增产效果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提高部分有偏见农民对籼粳杂交稻的认识,对于连作稻区的宣传则要凸显籼粳杂交稻新品种的替代优势,破除顽固的种植习惯,扩大籼粳杂交稻的影响,为籼粳杂交稻的示范推广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朱德峰,陈惠哲,章秀福,等.浙江省水稻种植制的变化与种植区划[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6): 423-426.

[2] 郑有川,胡培松,程式华.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形势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1): 1-5.

(责任编辑:张才德)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6)06-0819-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605

收稿日期:2016-03-05

作者简介:陈剑峰(1982—),男,浙江宁波人,农艺师,本科,从事种子管理工作,E-mail: jfchen-zju@126.com。

猜你喜欢

鄞州生产现状
我在鄞州 我很幸福
勤州区域精神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特质
我的时间我做主
践行“四力”追梦新时代——以鄞州日报《天南海北鄞州人》专栏报道为例
小区域 大关注——《鄞州日报》探索多平台建设的初步尝试
上海市小白菜高效安全生产现状与建议
小刺猬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