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镇文化的困境与对策
2016-06-20张军
张军
摘要:2012年9月,安徽省开始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其中乡村文化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好乡村文化建设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实践中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拥有了文化力量的引导和文化助力的支撑,美好乡村才能真正美起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镇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432-01
一、当前村镇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肥西县确立了文化强县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弘扬先进文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使肥西的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1.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以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杜鹃花”工程等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肥西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建设按照预期目标逐步推进,到2014年底,全县共兴建了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64个农家书屋。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实现全县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的目标。
2.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服务点共建)网络设施为基础,做好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活动。通过政府采购专业演出院团,每年对每个行政村送正规演出不少于1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对26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进行维护管养,补充更新出版物和开展读书活动,确保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每村每月放映公益电影1场,覆盖264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每年6场体育活动,结合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
3.实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加强民间文化数据库建设,建立遗产名录;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和“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命名活动。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制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利用革命历史资源,推进农村红色旅游。
4.文化产业发展加速推进。肥西县加大政府投入,发展文化产业,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由于招商力度的不断加大,传统文化产业投资呈有序转移。2015年印刷包装传统文化产业新增5家,投资规模均超亿元。围绕三河古镇的饮食和水文化、紫蓬的休闲娱乐文化、刘铭传旧居和墓园的淮军文化、小井庄的红色文化为主题,大力拓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综合性收入大幅提高。文化制造业发展强劲,带动和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上市公司TCL投资超10亿元进行电视、数字机顶盒等文化产业制造,预计今年底投产运营。预计2015年全县文化产业综合性收入将超3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30.8%。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镇文化面临的困境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为主;二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美好乡村不仅体现外在表象,更需文化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镇文化,对美好乡村文化建设将起到引领指导、优化结构、提升品质、聚集人气的积极作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镇文化还面临一些困境。
1.宣传内容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形式单一,宣传资料与村镇群众需求差距大。宣传形式几乎都是发文件、开报告会、座谈会、专家讲课、宣讲等。这种强制灌输,常常形成走过场,流于形式,生活语言少,难以得到群众理解和认同。
2.文化队伍人才匮乏、力量不足。缺少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从各地情况看,参与文化活动主要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青壮年较少,除了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方式,能举办贴近生活实际,真实反映农民群众生活,积极向上文化活动的村,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缺少从事文化活动的专业人才。肥西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一直流行于县内外的庐剧就是深受村镇观众喜爱的剧种,由于创新元素不强,加上资金设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个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剧种长久摆脱不出“板凳戏”的尴尬局面。目前,农村缺少的就是能把民间文化发扬光大,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政策、科普知识等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的人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镇文化的对策
1.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加快村镇文化设施建设。随着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庄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变。服务设施的渐趋完善,使农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陈规陋习逐步摒弃,逐步培养了文明的生活习惯。
2.形成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两位一体”的村镇文化建设框架和阵地,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保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场地、有人员、有阵地保障,要加大各项投入,尽快完成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家书屋”常态化更新工作,建设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3.要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发挥作用,尤其是要提高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形成政府主导持续投入、民间广泛积极参与、农民自主创新管理的农村基层文化运作格局。
4.加强村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服务群众,以文化人。政府要通过文化管理部门提供规划指导与资金保障,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派出专业人才到基层进行具体帮助辅导。加大村镇与县、市一级文化人才的沟通、学习、交流,建立人才下乡帮扶机制,形成长效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