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6-20赵晓欢
赵晓欢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的产生,也带来了供求不平衡,产品的总体产量过剩等不良影响,从而抑制了我国生产潜能的发挥。加快经济发展要增加生产潜能的发挥,生产潜能的发挥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通过对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原因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内容进行阐述,进而分析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财政金融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126-02
前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基础性制度的改革来达到预期效果。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基础性改革的完成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这便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强调本源的创新,以及制度供给,为经济发展构建新型的发展体制,其目的是打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增加红利。具体表现是强调从供给角度出发,进行结构性质的优化,从而增加对供给的宏观调控力度。我国经济在长期发展中,虽然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因此,调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在进行平衡性的调整时还要兼顾生产潜力的开发,从而激活生产动力,进一步促进生产领域的优化、升级,将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进行有效的供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原因
我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成为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我国过去主要靠拉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使得现在不得不对这些前期政策进行消化。近年来,我国虽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仍无法扭转经济下行的趋势,过去侧重总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可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由此看来,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宏观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结构性改革去化解。我国经济的供给主要体现在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供给、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资本以及创新力量的供给、制度和体制的安排。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在我国经济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作用突出,我国经济处于高等收入阶段时,便需要创新力量以及制度和体制的安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十三五期间我国财政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我国财政金融政策制定的目的将从传统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转变为要素供给以及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当中。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首先是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其成本包括税收、融资、交易、社保成本等。降低成本可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要素生产率。其次是进行资源优化以及重组,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具体是建立行之有效的产品过剩的退出机制,减少产品过度积压,使存在于市场内部的资源可以重新焕发生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所有制改革,引入企业家激励制度,树立正确的产权意识,增加创新意识,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核心是促进要素市场的发展,提高要素生产率。因此,要对市场价格进行宏观调控,使企业恢复生产经营能力,从而实现企业转型。我国经济的发展急需供给侧结构的改革,由于我国对市场长期实行管理政策,导致债务率逐年升高,通货膨胀现象日趋明显,因此,对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期管理带来的不良后果,还要消化由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经济阵痛。
四、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措施,在进行政策的制定时,其主要方向是稳定市场的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政府的财政赤字,使我国经济从通货膨胀环境中摆脱,从而在低通货膨胀率的环境下进行自身经济发展。国家采取的刺激性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导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越来越小,进而使资源的配置违背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导致政策性刺激的经济增长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虚拟性,加剧了经济高杠杆以及高通货膨胀的危险。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对市场实行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前段用的不少,效应出现了递减,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没有产生较大影响。从功能上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国经济的发展要通过对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对“三农”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保障、节能降耗以及生态保护区别对待,着重对生态领域以及自主创新领域的改革,运用结构性的对策,进一步加大对要素市场的投入,促进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机制支持,从而激发我国企业的发展活力,增强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财税体制
若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必将要调整税费的收取标准。我国对于企业的税收主要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但对于一些企业而言,税费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其经营成本逐年上升。近年来国家对税法进行修订,取消了多项税收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的税费成本越来越多,尤其影响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财税金融政策而言,要进一步增加对税收体制的改革速度,加大对税收的减免力度,增加多项优惠政策,从而保证小企业以及科技型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财政扶持的发展基金,支持帮助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支持能力,进一步降低对企业的贷款利率,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发展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缓解企业的经营困境。制定相应政策,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能够充分供给资金不足的企业,企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自身体制的改革,从而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
(三)减产能,进一步促进企业重组
在我国的经济学家看来“供需错位”是“市场的供给不足”以及“市场的需求不足”,这两项不足导致了我国经济的缓慢发展。虽然我国市场呈现供给不足的现象,但我国的传统工业却呈现出产能过剩的现象,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产需的不平衡,解决矛盾的方式是要通过进行政策管理,寻求解决供给端的问题。在市场中,产能过剩现象并不代表市场总需求处于饱和状态,而是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市场的变化。因此要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对于供给侧的改革,首先要对市场中过剩的产能进行消减,采取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进行有效的干预。然后要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企业进行资产的重组,从而达到缓解过剩产能的目的。最后,要培育新兴的力量,缓解由于传统行业的衰败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政策方面,要进一步放宽准入要求,从而加快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的改革,使城乡之间的资金以及土地资源等市场要素进行合理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进一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的市场环境,从而使企业的转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提高服务企业的经济效率
我国对市场的管理,长期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使市场暴露了诸多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实行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便是缓解由于宏观调控管理给市场带来的弊病,从而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我国的金融系统在市场中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从而增加资金供应的稳定性。按照监管要求,改进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要给新型金融活动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使得金融结构发展能更加适应结构性调整。要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企业的绎济效率.从而在去产能、去杠杆和去库存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我国经济的增长要依靠社会总供给内部的结构优化,社会总供给内部的结构优化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资本供给。我国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的综合运用,可为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缓解现今市场的产能过剩现象,为企业转型、要素市场发展以及供给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使市场的资金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