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完善
2016-06-20戴英霞
戴英霞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能够提高其抗风险力及管理效率,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战略目标。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体偏重于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相对来说比较忽视建立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内部机制。这些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果差、服务能力弱,资金浪费现象严峻。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关键岗位的考核和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120-02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工作得以高效、有序、规范的执行,还能够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观测到各项经济活动和业务操作的实时运行。不可否认,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管理中存在诸多无法回避的内部风险,但借助完备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加之再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将各种风险的危害降到最小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若干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掌握着地区发展的部分政策制定权力和资源分配权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某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固守传统观念,欠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其管理和领导观念有待更新,因此并未从根本上将内部控制重视起来。另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内部控制的战略地位,但各方因素致使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落后,执行程序混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也并未成立专门的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造成了审计能力弱,监督机制运转不良,会计的检查和监督工作缺乏力度,从而造成了内部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差,内部控制意识也越来越淡薄。
2.缺乏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战略体系
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战略体系是一种适应现代制度的科学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分解业务流程,然后再于内部推行计划的精确化、决策制作的精确化、成本控制的精确化、和员工考核的精确化等,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人尽其能,责罚分明,以最小的人力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而实际上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仍属于粗放型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加上审计队伍和财务队伍的业务能力不高,不仅浪费了行政事业单位大量大力和物力,还造成了其资金的大量浪费。
3.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体偏重于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相对来说比较忽视建立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内部机制。许多单位并未设置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没有明确划分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缺乏系统科学的培养。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体系中有重要作用,其职业素质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益和发展前景,没有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无法预测和监测到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事业单位将会出现混乱。而目前的情况是,许多单位把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混编到其他部门中,人员工作量大,因此很难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体制。
4.人力资源政策和财务监管措施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人员普遍存在着业务不明、分工不均、责任混乱等诸多问题。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的人员缺乏系统的培养,因此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相关的内部管理意识和审计知识。审计人员缺乏岗前培训,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力度不够,其财务监管很难发挥效用。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对自己的职责、预算目标等实施细则不够明确,对其业务审核功能认识不够,这会导致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当下发展与长久效益。
二、构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1.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
(1)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行政单位的负责人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积极开拓视野,学习各种优良的行政管理方法,向其他优秀单位学习,从而树立内部控制的观念,从行动上给与内部控制以丰富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2)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
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但实际上部分单位由于各种因素仍未建立起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这不仅限制了内部控制的效果,还限制了单位的服务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适应管理需求,构建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确保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和协调性,全面提升其服务水平。
(3)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尤其要注重建立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其资金审批步骤、严格管控资金的流向,同时要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存在的隐性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最终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
2.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
(1)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决策、执行及监督等机制相互分离,强化权力制约监督,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这样有助于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有助于形成风清气正、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需采取民主议事决策机制,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存在总揽一切、一手包办的独断现象。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等要由领导班子或代表大会联合通过,以确保符合大多数人的期待,争取最大程度地实现最大化的民主,做到分散权力、相互负责、分工协作。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施关键岗位责任制,将每项工作任务尽量做到定量、定效、定性。同时全面强化员工绩效考核,加大业务能力指标考核权重,将内部控制人员的薪酬与实施效果紧密挂钩,根据执行情况对审计等人员进行考核,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奖惩制度与追踪问效制度,提高关键岗位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
3.对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
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要随时搜集财务信息,及时掌握经济活动的执行动态,实时监测和完善各项任务的执行情况。同时为了防止审计人员分工不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事业单位还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考核机制。
财务人员是事业单位日常财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行为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需将财务职能细化。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重视其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要通过长期有效的培训学习帮助员工提高其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建立财务核算、费用管理、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呈送等制度、严格监测财务情况、控制经费,防止资产流失,从而逐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4.行政事业单位在财会管理上的要求
财务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转的必备资源,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能够节约资金,物尽其用,最大程度避免浪费与流失的情况,同时还能够精简人力,人尽其能,责罚分明,以最小的人力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步骤繁多,不仅包括日常单位内部的花费,还包括各种项目的申报和进展,因此要将财务工作实现分解和细化,使得各环节都能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条不紊进行。还要在财务目标制定、成本核算、财务人员细化、财务操作过程以及财务效果检查过程中均坚持并深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尤其要注重建立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其资金审批步骤、严格管控资金的流向,在资金运转过程中把握资金的各项使用细则。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裁长补短,学习和借鉴其他优良的财务模式。
5.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
只有在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做到阳光下运行。其效率低、运转不灵等各类问题也就更能得到及时改善和改进。故而,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并且确保其能够长效运作和有效实施,一定离不开完备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行政事业单位需以严密的程序监督、加之有效的考核机制,从而确保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逐渐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收集市场信息,全面掌握各项措施的执行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内部控制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从而实现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真正目的。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及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全面提高其服务水平是当今大势所趋,但是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建设和不断的调整。行政事业单位要全面深刻分析本单位存在的内部缺陷,逐步完善其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及实际工作机制,注重对关键岗位的考核和评价,提升财务管理效率,逐步构建起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分工协作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措施和各项政策落实到家、取得实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