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6-06-20谭莉罗雪梅张丹
谭莉 罗雪梅 张丹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有力的支撑点,针对目前重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师资匮乏、“双师”认证制度不完善、缺乏规范性的制度保障、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求适合重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重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些年来,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经历了规模的发展之后要走特色发展之路,把培养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己任,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双师型”要求最早出现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20世纪90年代初“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开始进入高职领域,到目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且高职教育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5年3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率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在重庆市开展执法检查时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能否培养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并且重庆市在《关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渝教发[2012]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本文主要从重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进行探讨。
1.国内外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国外,政府和学校非常重视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相继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职业教师培养模式,如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社区学院”培养机制,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两段式”高职双师培养机制,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
在国内,学者对加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是:①王伟认为要建设有特色、符合本地高职院校现状的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应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2005);②苟建民,李慧民从重庆高职现状出发,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师资管理体系和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重庆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策略(2008);③邢彦明,刘向前提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双师”结构,校内专职教师培养要突出“双师”素质,校外兼职教师要注重实践能力,以校企合作方式共同打造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2009);④王小刚从时间、空间及效能三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说“访问工程师”是提升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必然途径(2010);⑤杨梅提出了高职教师应终身学习;高职院校应聘请国内外专家办讲座、与国外先进的高职院校交流;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等(2012);⑥潘冬平认为各高职院校在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体系和标准的过程中,必须逐步打破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界限(2014)。这些成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2.重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规模不断扩大的高职院校中,重庆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而我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速度却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重庆高职院校还存在五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数量本身不足,在实施脱产教育培养模式中无法使更多教师脱产培训。在我们调查重庆多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情况时发现,虽然学校大多设有脱产教育的制度,但众多学校的教师有此“待遇”很少。教师教学任务多、科研任务重,致使无法使更多教师抽身参加脱产学习。再加上培养成本高,特别是民办高职,脱产培养很难深度实施。
第二,培训基地在职进修主要采取的是班级制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的学习活动机械、被动,很少联系学校自身需求,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很难运用到课堂中去。
第三,针对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由于新工艺、新技术更多的属于商业机密,企业不一定能积极配合,致使教师往往不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到新技术,另外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也很难集中精力在企业锻炼。因此看似最能提高高职教师队伍技能素质的企业挂职锻炼,如何能更深入实际值得思考。
第四,缺乏规范性的制度保障。国家虽已出台了相应的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实施的办法,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也不健全。
第五,重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仍然不合理,主要的师资力量以从普通大学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为主,真正意义从企业进入课堂的能工巧匠较少。缺乏入职前的认定。因此,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特别在学校与企业如何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还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理想答案。
3.重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讨
第一,解决对“双师型”教师的认知问题。因此,要根据学校、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学校不能只认“双证”。现在有些高职院校只认“证”,而忽略了行业是动态的,一技之长在于勤,专业技能证书拿到手后,没有经过不断地在行业实践锻炼也只是纸上谈兵,让企业介入教师培养方案的制订环节,以便学校对教师队伍管理的完善。企业对技术技能的认定要根据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来制定,必须要将最新的技术、观念、知识作为考核的标准。可以让企业阶段性的对教师进行技能考核,以便督促教师不断利用自身时间和自创机会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并且不能流于形式,打破“双师”的终身制。
第二,解决高职教师入职门槛问题。针对重庆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师队伍多数是普通大学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为主,真正意义从企业进入课堂的能工巧匠较少,因此,必须做到高职教师人职前教师素养认定和专业技术能力认定的同步。教师素养由师范院校制定认定标准,并执行认定,因为知识的传授需要一定的教师基本素质,如普通话水平、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及与人交流的水平。专业技能由各行业来制定认定标准,并执行认定,各行业的技术更新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应该成立各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虽然现在相关机构设有相应行业的技能认定部门,但是目前功能只是用于上岗的一个敲门砖,企业准入了,还有进一步实践的机会,企业淘汰了,手里的行业证书的含金量谁来进行判定?所以我们设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不能仅仅停留于常规的笔试和简单的技能操作,而是要与行业最新动态相结合进行认定和动态的考核,从而达到两个系列科学而有效的建立高职教师入职的门槛。
第三,解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流于形式的问题。企业挂职锻炼的特殊性对教师有较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到企业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还要求企业科学的安排岗位、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由于高职教师在校有教学任务,而企业的经营不是静止的,企业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时间来安排岗位,因此致使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的在企业岗位上掌握到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要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这一方面着手开展,校企合作单位不仅是学生实践的场所,也可以成为教师进行行业实践的场所,在有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企业在接受教师参与岗位实践的接受能力会增强很多。另外学校也应该在制度上给予保障,解决教师在参加行业实践时的后顾之忧。
第四,解决教师在职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加强学校与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让培训机构参与到教师的考评过程中,使考评制度化、常态化、动态化。
第五,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保障制度问题。保障制度是解决教师可以走出去,能工巧匠可以走进来的基础。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参加行业实践的时间保障、费用保障、晋升空间保障制度等。而政府、行业协会应该帮助企业建立能工巧匠进入学校的时间保障、费用保障制度等,从而解决能工巧匠进入学校难的问题。目前双方的时间及费用问题是重庆高职院校教师走不出去,企业能工巧匠进不来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