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灾害防御机制的理性探索

2016-06-20申世园王立

中国市场 2016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

申世园 王立

[摘要]灾害防御是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灾害防御是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采用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理论、灾害学中的灾害防御理论和教育学中的安全防御理论(一体化理论、防御现实主义理论),面对传统、现代、东方、西方四重冲突交织的现状,要不断反思现状和提出对策,探究灾害背后的原因,审视传统与西方的智慧,找到治本之策,吸取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研究并推行灾害防御机制,使高校灾害防御素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文化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灾害防御;危机系

国外高校灾害防御机制有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研究,高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一种防御文化和应对素养,心理干预成为灾害防御的重要课题。日本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浓厚的灾害防御氛围、注重精神救助及科学的课程设置(社会研究、道德教育及特殊活动)。美国建立灾害防御体系、重视信息库建设和针对性培训,美国怀特最早对灾害适应进行系统研究,卡波尔森等人证实风险沟通可以强化或削弱人们的灾害感知研究。海耶斯等人开始探讨风险感知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影响。

国内灾害防御起源于安全教育,但从19世纪50-80年代研究甚少且未挖掘根源,90年代中小学安全教育得到重视。一是谢晓菲等人从灾害心理学方面探讨风险认知问题;二是李景宜等人从灾害学角度构建感知灾害能力的测评指标体系。“非典”促使大学生灾害教育得到重视,只限于气象、生物、洪涝、心理方面的知识,但高校灾害防御机制研究很少。

1.河北高校大学生灾害防御现状

危机系指组织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对组织生存具有严重损害性的情境或事件;校园危机系指凡发生在校园内或发生在学校外却与校园成员有关,突然发生或将要发生,对学校成员造成不安、压力,威胁学校正常运作,可能给学校全体或个人带来危害的事件,包括意外伤害、校园暴力、师生冲突、群体性事件、管教冲突,以及波及到校园的流行疫情、政治、社会危机等。

此次调查在河北省地理位置(北部、南部、东部、西部),学历层次(本科、专科),学校层次(省重点、普通二本、三本),主管机构(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等各种类型的高校展开;且考虑到性别差异、年级差别、生源区别、经济差距、人数规模、城市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以期望得到更加科学、准确、价值的信息。总共发放350份调查问卷,回收314份。

(1)本次调查人群结构合理。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北部、二本、中央部委、小城市、人口少、经济欠发达、男女人数持平等考虑因素的代表,河北师范大学作为西部、一本、省属、省会城市、人口多、经济发达、男多女少等考虑因素的代表,燕山大学作为东部、一本、省属、中型城市、人口中等、经济发达、男女人数持平等考虑因素的代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部、专科、省属、中型城市、人口中等、经济落后、男女持平等考虑因素的代表。

(2)灾害防御宣传效果差。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有一半左右的同学认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在大学校园里的执行情况不是很理想,仅有4%的同学认为执行得很好。

由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现如今河北地区大学校园里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做得不是很好,但近几年来有所好转,同时同学们对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性地客观地看待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3)防灾减灾法规关注程度低。调查中发现,高达58%的同学表示从来不关注防灾减灾法规,只有2%的同学表示经常关注。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防灾减灾法规被大学生关注的程度不容乐观,进而可能造成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同时还发现,高年级学生对防灾减灾法规的关注程度要高一些,很有可能由于各年级知识储备的多少和学生阅历的差异而导致。

2.大学生灾害防御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的灾害防御水平总体较低,对灾害防御知识的了解层次较浅,现行的灾害防御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偏差。高校大学生肩负着防灾减灾责任与学生灾害防御能力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整体来讲,灾害防御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缺席,陷入“无意识”状态。在实践中,整体上,高校未形成重视灾害防御机制的氛围,未形成灾害防御的立体化网络;对气象、安全、消防、心理、学习、交往等研究较多,对高校灾害防御研究较,专著文献非常少,资源严重不足。防御方式上,应急、阶段性灾害防御为主,死亡、心理灾害防御较少;对灾害防御的内容、过程、目标与策略未形成针对性强的实施体系;河北省大学生灾害防御评价和心理救助尚未形成。研究方向上对灾害防御前瞻及总体性研究少,缺乏灾害防御机制总体性构架,缺乏深层次原因、实践模式和发展历程研究。

(1)对灾害防御心理的平衡把握薄弱。高校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危机,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后果亦有所不同。有些能顺利渡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有些渡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有些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出现自伤自毁;还有一些未能渡过危机而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近年来学校不重视教师良好师德的培养,忽略了协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因教师课堂管理不当,如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或体罚殴打学生等,导致学生离校出走、自杀,或报复性打人杀人事件也有发生。当前因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学生学习繁重,或因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善人际交往,不懂如何正常的与他人相处等引起的心理疾患呈上升趋势。而心理失衡达到一定程度,则往往导致意想不到的事故发生。

(2)对灾害防御行为的形式开展不足。在访谈中,大学生表达了强烈的亲赴灾区救灾的意愿,然而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教育资源,或是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没有有效地利用课堂之外的广阔讲台,没有把课外教育深深融入到社会灾难频发的现实中去,对灾难教育的宣传力度、投入力度不够大,致使课外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与学生需求相分离。开展灾难教育的课外教育内容、方法亟待创新。

3.大学生灾害防御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灾害防御机制的构建,着眼于网吧、交通、租房、兼职、餐饮、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的建设,宿舍、食堂、教室、体育场、实验室、图书馆、自然灾害等内部环境的建设及学生心理、学业、交往、恋爱等自我发展和约束机制的构建。

围绕灾害防御制度、认知、心理、意识及行为等方面,从政策、法律、现实、技术、应用等层面人手,应用灾害防御转移、反向、升华、抵留、补偿及潜移等机制,建立大学生灾害防御认知评价体系,健全灾害防御制度,明确灾害防御主体,巩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灾害教育体系。

(1)积累知识模块,进行高效灾害防御知识设置机制构建。灾害防御知识是首要内容,包括灾害产生等科学性知识、防御政策等人文知识、求助等救助知识、精神等精神资源。通过灾害防御知识的学习,让同学们系统地掌握灾害的种类、产生的原因、防御的措施与应具备的心理条件。网吧不安全因素包括熬夜、火灾等方面,交通不安全因素包括行人逆行、机动车违法和危险时段及路段的问题,租房不安全因素包括人员复杂、财产损失和人身危险等问题,兼职不安全因素包括皮包公司、欠薪、人身安全等方面,餐饮、食堂不安全因素包括偏食和食物卫生等问题,宿舍不安全因素包括盗窃、防火等问题,图书馆、教室不安全因素包括盗窃、踩踏等问题,体育场不安全因素包括打架、运动损伤等问题,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包括用电、盗窃等问题,学业不安全因素包括有用性质疑、动力不足、目标迷茫、自卑、压力大等问题,交往、恋爱不安全因素包括动机不纯、方式不当、定位不准等问题,还有地震、泥石流、气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2)强化心理塑造,进行灾害防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灾害防御心理是核心内容,侧重日常心理健康和突发心理干预,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的技巧,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在灾害发生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急心理处理能力,对保障自身、他人及学校的安全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要熟悉并身体力行的实践所经历的灾害,积累丰富实战经验,比如正确分析、看待和解决人际交往、恋爱、学习、兼职、宿舍、校内外公共区域及自然灾害等问题,养成辩证的心态和健康的应对心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灵活的处置能力、较强伤痛复原能力、强大的心理重构能力;同时能够通过咨询、治疗等方式,转移、升华、抵留、补偿等手段,达到保持心理健康和心理重构的作用。

(3)引起意识提升,进行灾害防御意识塑造体系机制构建。灾害防御意识是重要内容,着重培养忧患意识,着重推动认知、情感、态度和三观,着重树立应灾观念。灾害防御意识的提升是做好预防的重要素质和先决条件,日常生活、学习中做好灾害防御演练,熟悉校园常见灾害问题,掌握预防和应对灾害的手段和措施,养成良好的忧患意识;构建科学、全面的灾害认知体系,通过形成概念、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灾害常识、灾害专业知识;灾害防御情感作为态度中的一部分,包含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部分,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对灾害防御过程中的人、事、物及己的不同感情和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防御三观,对灾害防御和人与防御灾害的关系有正确的把握和科学的判断,对灾害防御的意义有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认知,对灾害防御的价值有量化依据和衡量标准,树立积极的应灾观念。

(4)推动行为实践,进行灾害防御行为保障体系机制构建。灾害防御行为是关键内容,从模仿及演练等着手,做好灾害防御预防;从逃生、自救、互救等着手,做好灾害防御的应对;从处理好应急和长远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着手,处理好灾害防御的重建。模仿盗窃、抢劫、火灾等场景,熟悉灾害发生时的现状和场景;积极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等灾害防御演练,力图掌握知识、熟悉流程、摸索防御路径、实施灾后重建等灾害预防行为。从掌握逃生通道、方法、技巧,具备灾害自救、灾害互救意识、能力、方法等几个方面做好灾害防御应对。用全局的观念、系统的方法、长远的规划,构建好灾后重建。

4.结论

构建灾害防御机制为改变大学生的行为,开展灾害防御为大学生提供防灾减灾所需的技能、意识、认知、实践。灾害防御目标定位于认知、知识、意识、毅力和行动上,以研究和理论为直接目标,以过程和实践为间接目标,以生命尊重为终极目标。

本文研究得出:①对个体,旨在强化灾害防御意识、磨炼应灾意志、提高心理素质及增强技能;②对高校,旨在从政策、制度、法规、运行、技术、管理等角度制定科学有效的灾害防御机制体系,培育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出众、灾害防御水平突出的实用性大学生。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