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基因话题微博谣言传播的“回声室效应”

2016-06-20康亚杰彭光芒

新闻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转基因

康亚杰 彭光芒

[摘要]转基因话题微博谣言的依附性和反复性根植于一种由信任危机导致的集体道德恐慌下,用户运用相同的集体记忆框架,对所接收到的关于转基因话题信息的一种处理方式;谣言的表现形式和叙事策略直接影响谣言扩散,传播路径梳理和讨论的检视表明回声室效应的存在,对微博谣言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转基因;微博谣言;回声室效应

一、研究缘起

传播学中关于谣言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常态话题。在当下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谣言的散布和传播也开始转移阵地,微博成为重灾区,被人冠以“谣言制造机”的尴尬名称。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首曝媒体。

转基因话题的讨论涉及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争议之激烈、参与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都极为罕见。大众媒体对此话题的报道较为慎重客观,而在微博上有关转基因话题的谣言却是经久不息,其呈现出的情绪化和极端化的表达使得视新媒体为公共争论理想载体的乐观看法值得重新审视。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

关于谣言定义的讨论几乎伴随着整个谣言的研究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视角下都有不同的解释和界定。

胡泳结合涩谷保和卡普费雷的著述,深入探讨了先前关于谣言定义的缺憾,认为用“虚假”“未经证实”为标准而确立的谣言定义存在很大问题,“反映了对谣言的偏见以及劝人为善的意愿”,结合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的功用,重申了卡普费雷对于谣言定义特别强调“官方的公开证实”或“官方的辟谣”的深刻意义嘲。借鉴周裕琼和郭小安关于网络谣言研究的界定,结合本研究实际,将微博谣言界定为微博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谣言,其中谣言的定义沿用卡普费雷的说法,即微博平台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辟谣的信息。

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有关转基因谣言都归属于“科学证明转基因不安全”“转基因亡国灭种”母题,而后者以前者为暗设前提。2013年10月17日,农业部官网刊登文章,对关于转基因方面的部分媒体报道进行澄清,称其所报道的有关转基因食品“致癌、影响生育、导致土地报废”等信息为谣言。本研究选取“转基因致癌”类微博谣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新浪微博提供的“高级搜索”“微指数”,借助可视化微博数据分析软件“数说风云微博版”,通过人工检索的方式,以自然月为单位对新浪微博自试运行以来(截至2015年12月)包含“转基因”“致癌”关键词的微博进行筛选,共搜集612个样本。通过对该话题的谣言进行历时性考察,总结其爆发时间规律。选取典型个案剖析,考察微博谣言的生命周期,借助可视化微博分析工具分析传播关键节点和路径;以内容分析法分析微博谣言文本的主题、表现形式及叙事策略,对比总结其内容特征的共性及历时性变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转基因致癌”类微博谣言的生命周期

本研究数据显示,关于转基因话题的讨论与关于该话题的谣言相伴随,表现出对于热点事件的依附眭:在通常情况下,涉及转基因话题的微博谣言并不多,一旦有相关事件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议论热点,相应谣言就会立刻沉渣泛起。

从图1中能直观看出,四个较高顶点所对应的日期分别为:2012年9月、2013年3月、2013年6月和2013年8月,起伏变化剧烈,表现为迅速高涨后短时间回落。这种时间一数量走势所呈现出来的谣言的生命周期并不是严格遵循“形成一高潮一衰退一拖尾”四个阶段的演变规律,却更契合“减速”的脉冲传播的叠加。除此之外还表现出新的生命周期特征:

1、依附性

主要表现在时间和内容上,即不仅时间跟某热点事件或新闻同步,内容上也是对该事件或新闻的个人引申、猜想。如上述提到的4个时间点对应的热点分别为:2012年9月19日,塞拉利尼在《食品与化学毒理学》发表文章称,使用抗除草剂的NK603转基因玉米喂养的试验鼠出现高致癌率,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问》以“研究指孟山都转基因玉米或致癌”为标题进行报道;2013年3月13日,孟山都回应转基因玉米致癌,“两会”期间转基因食品话题受代表们关注;2013年6月21日,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称转基因大豆与肿瘤高度相关,食用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者更容易患肿瘤、不孕不育;2013年8月21日,《环球时报》发表《八问主粮转基因化》。在内容上,塞拉利尼实验和央视新闻视频截图成为转基因致癌谣言微博借用最多的理论支撑和证据依附。

2、反复性

表现为谣言微博虽经辟谣,依然反复出现。最典型的是@谣言粉碎机2013年8月18日所辟谣的:“[央视承认转基因食物可致癌?这是月经谣言!]”。根据观察,这条谣言最初出现在微博平台是在2012年9月,在果壳网等平台辟谣前近一年间亦陆续被多次辟谣,但在2015年12月仍有出现。如果引入集体记忆的研究视角,就比较容易理解这种尴尬的现实。谣言所表达出的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对专家的不信任、对政府监管的不满意,恰使得每当转基因致癌谣言兴起,立即进入集体道德恐慌状态。景军认为这种集体道德恐慌的终结有三个出口:一是在其虚构或想象成分被揭露之后,生命力顿然消失,变为一场笑话;二是变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潜伏在公众意识中,时刻可以卷土重来;三是经演变成为立法或社会政策,形成对其愤怒对象的司法制裁或政治迫害。央视的报道的截图,加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癌症村”故事的媒体披露以及新科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风险的屡屡曝光,共同构成了关于转基因话题的集体记忆框架。

不论是其依附性还是反复性,实际上都是一种由信任危机导致的集体道德恐慌下,不同微博用户运用相同的集体记忆框架,对所接收到的关于转基因话题的信息的一种处理方式。

(二)“转基因致癌”类微博谣言的内容特征

充分考虑研究实际需求,兼顾到微博独特的文本特性,本研究将内容特征分为表现形式和叙事策略两个方面考察。所谓表现形式是指谣言微博内容的直观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外链接。微博的形式与空间之上所承载的仍然是以特定符号系统为基础的表意过程与活动,由此微博传播仍可被界定为一种叙事行为。叙事策略是借用叙事学的视角,将微博内容视为叙事文本,从而抽象出覆盖各种叙事文体的叙事策略模式。

1、“转基因致癌”类微博谣言的表现形式

具体而言,微博的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视(音)频、外链接(长微博),微博谣言的表现形式无出其右,只是在组合上更加丰富,多采用“文字+图片”、“文字+视(音)频”、“文字+图片+相关链接”的形式。

考虑到用户在通过微博分享发布视频或者长微博链接时通常会生成一张缩略图,实际上微博谣言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包含外链接的简单文字评论。这些外链接多指向某一特定群体的个人博客、某些用户在视频网站分享上传的视频作品以及新闻片段的拼接和节录、某些论坛的用户发言和跟帖。一般来说,微博的图片和视频占据较多的屏幕空间,能够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并兼具多义性和趣味性,能够引发读者共鸣。而外链接多需要跳转网页、加载播放器、内容多为枯燥冗长的文字,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很难被读者关注。

笔者认为,“转基因致癌”类微博谣言的这种表现形式的呈现,恰恰说明微博用户的使用偏好和微博自身的表达局限在面对转基因争议性话题的讨论上捉襟见肘:难以形成深度理性的讨论空间,信息源多来自于未经把关的道听途说或片面之词,往往带有煽情色彩,先入为主的观念、偏信和盲从使得用户未经考证即对所分享的内容做出即时回应或情绪表达。这种表现形式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微博谣言的泛滥成因:虽不能简单归咎于微博分享发布的快捷,但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相对于发布个人原创观点以启发质疑讨论,即时分享使得用户理性思维处于一种惰性状态,极易接受恐惧或愤怒的情感动员,从而在有意无意问助长了微博谣言的扩散。

2、“转基因致癌”类微博谣言的叙事策略

现代叙事学理论认为叙事的本质在于它是话语,叙述的话语行为特征表现叙述什么以及怎么叙述。叙述向来不是纯粹客观的个体行为,而是蕴涵着叙述人一定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通过对该话题微博谣言叙事策略的考察,有利于认清微博谣言本质、预防微博谣言扩散并针对性辟谣,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谣言的鉴别。分析认为,多种叙事策略往往出现在同一条谣言微博中,从而增加了其影响力。该话题微博谣言的叙事策略主要有:假借权威、拼接新闻、故意曲解和夸大煽情等四种。

(1)假借权威

这种叙事策略多通过冒用官方媒介的名义、假借非专业领域专家、已被广泛批评或证伪的实验结果,甚至捏造科研机构作为消息来源或事实证据,如“央视终于承认了,转基因食物致癌”、“郎咸平:转基因的泛滥将会是阳光下的谋杀”、“法国科学家塞拉利尼试验证明转基因玉米致癌”、“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宣布转基因食品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毋庸赘言,这种叙事策略通过给消息来源或事实证据以“专业”“权威”的信任背书,试图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2)拼接新闻

这种叙事策略往往将某新闻事件拼接到无关联的事情上,并强调或暗示因果关系。如“转基因大豆导致癌症高发”“转基因玉米致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等。这种叙事策略将毫不相干的新闻事件拼接,而选用的故事多迎合受众猎奇、窥探心态,从而使得接收者过分关注故事忽略了对两者相关性的质疑和考证。

(3)故意曲解

这种叙事策略常从身边事物、现象人手,将一些鲜见食物称为转基因食品、正常现象称为“转基因异象”,继而联系上“致癌”“危险”等字眼。如将报道塞拉利尼实验结果的新闻标题“研究指孟山都转基因玉米或致癌”、“可能致癌”曲解成“转基因食品可以致癌”,或声称“圣女果、小黄瓜、甜玉米都是转基因会致癌”“转基因土豆削皮不变色、大豆不发芽,还敢吃吗?”“通过外形六招鉴别转基因毒食”等。这种叙事策略试图通过将接收者注意力转移到异象、鉴别方法的“知识”上,而在有意无意中接受其转基因致癌、危险的预设前提。然而实际上其所谓的异象、鉴别方法往往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4)夸大煽情

这种叙事策略往往以美帝阴谋论为背景,上升到家国大义、种族存亡的高度,继而号召扩散周知。如“费尔蒙特饭店秘密会议:用转基因消灭垃圾人口”“转基因豆油致癌绝育,请扩散周知,为了下一代拒绝转基因”等。该策略往往指责官员、专家腐败无能,表达对其愤怒与不信任,以及对食品安全和医疗现状的普遍恐慌与担忧。这种情感动员往往能激发读者普遍共鸣,从而使接收者在移情和情绪感染机制下,未经考证即对谣言微博进行转发和扩散。

(三)“转基因致癌”类微博谣言的传播路径

微博的传播路径是指微博发布后,通过转发在微博平台上所形成的具体传播路线。其中每个转发用户即构成一个节点。研究选取“转基因致癌”类谣言传播最多的一条(图2),借助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讨论微博谣言的传播路径。(实际上相似内容的微博谣言有数不清的版本,此处基于样本可操作性选择在抽样期间能获得的传播最多的谣言微博。)

这条典型的微博谣言运用了多种叙事策略:借用央视的权威,将新闻图片拼接到叙事中,并将实验结果故意曲解,同时渲染恐惧情绪,短时间内即引起较大规模转发和评论。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研究获得了这条谣言微博的传播路径(图3)和关键节点(图4)。

通过对关键传播节点微博内容的检视,可以看出这些认证用户并不是直接转发用户“@左小祖咒粉丝团”的原微博而是通过三次以上的间接转发。整体的数据与这一结论保持一致,在所有转发中三次转发(16%)和四次转发(49%)占据了大多数。由此看来,传播关键节点作为拥有大量粉丝的认证用户(大V),其转发行为使得谣言微博获得某种信任背书而在不同的粉丝群体之间开枝散叶。审视这种大V的转发,内容缺乏对原微博的质疑,追根溯源,其直接消息来自于同样为认证用户并具有相同身份特质的用户(如周云蓬和左小祖咒同为艺术工作者,韩仁均、北村和程永新皆是作家),其呈现出“粉丝-大V(互动)-粉丝”的具有明显的圈子色彩。

(四)“转基因致癌”类微博谣言传播的“回声室效应”

微博作为虚拟社区的一种,通常以同样价值观、兴趣和关注点的人群为基础建立,即用户接收到的内容往往来自于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已关注用户。从而使得微博讨论存在“自我指认”的陷阱,即只在用户自我设计的交流空间内传播。用户可以设置限制评论转发权限、屏蔽消息等手段,也可以对异议信息采取无视、偏执曲解等方式回应。研究选取了3个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

认证为某教育机构销售经理的微博用户“@备忘簿”发布原创配长图微博称央视报道承认转基因致癌肿瘤大面积爆发与转基因食品有关,在其收到的176条评论中,质疑和讽刺的评论如“麻烦先去科普下什么是转基因,高中生物没好好学吗”“你这么造谣,央视造吗”“看到大家都在骂你我就放心了”却未见博主回复;在其546条的转发中,却未有异议者对信息内容质疑,而是添加上“条形码以8开头的是转基因品”“紧急扩散,让你的亲友都知晓”等信息进一步扩散。比较活跃的微博用户“@冰冻3千尺”发布原创配知网链接微博称美国某马铃薯品种为转基因品种,“这玩意致癌还导致肝肾衰竭和糖尿病等”。此条微博先是受到认证为某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用户“@土豆姐姐冯小燕”的评论回复引用中国农科院的马铃薯专家康玉林教授观点称中国没有转基因土豆,受到博主回复质疑专家称其“忽悠”“骗子撒谎”。在受到认证为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的用户“@陕西魏延安”的批驳后,回复质疑称“土豆是不是转基因的,要等咨询了有良知敢说真话的专家”,而在“@陕西魏延安”表明身份称自己“农业院校出身,曾研究马铃薯8年之久,有专著,还有成果奖,似乎有说话的资格吧?”之后,改口称其专业学术资格作为能挣钱的资格,不是捍卫真理的不挣钱的资质,进一步称官员撒谎没底线。至此,微博评论已经丧失原有讨论焦点。

认证为某知名医院眼科主任的用户“@眼科超人崔红平医生”发布原创配图微博称央视终于公开报道,转基因食物可致癌。此微博受到教育信息为医学背景的用户“@干细胞超人”的热心指正,并附有详细的科普资料链接,并称“无论是转基因食品还是非转基因食品都和我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我只是在捍卫科学的尊严。您在您的专业上很权威,不过对转基因还没有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和态度得到了其他用户的支持和赞扬。博主回复质疑对方身份是否为医生或转基因食品从业者,称“你特别喜欢转基因食品?没问题,我不反对你多吃点”“让时间来证明”“人类的食物是经过几万年选择的结果,随意改变食物的蛋白分子结构,对人类的潜在危险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的讨论,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以及多样化的选择,却并未出现理想的“真正的辩论和思想的交换”。

如果引入“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这一理论概念,能够很好地解释以上现象。即个人总是倾向于接受协调性的信息而避免那些会带来不协调认知的信息,使得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从而扭曲对一般共识的认识。在关于微博谣言的讨论中,发布者拒绝接收来自于其他用户的质疑和讨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否认科学界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共识,而谣言微博经过持有相同观念的用户的转发扩散,造成一种信息和观念得到认可的假象,进一步强化了发布者的这种认识,好似回声室里的回声让发言者自以为声音得到了放大。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一定时限内该话题的微博谣言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微博谣言表现出的与热点事件的时间上的依附性和反复性,与微博用户在由信任危机导致的集体道德恐慌下运用相同的集体记忆框架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谣言微博有限的信息容量和多样的叙事策略一定程度上局囿用户参与深度讨论和批判质疑的可能。而“回声室效应”在微博谣言传播中的存在,使得在微博上实现“真正的辩论和思想的交换”,进而借助新媒体实现公共领域构建的乐观期待值得重新审视。

值得欣慰的是,研究注意到辟谣微博账户对相关谣言所做努力,其尽职尽责和严谨客观态度值得尊敬,诸如“@谣言粉碎机”“@科学松鼠会”等,以自身网站为依托,吸纳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发布文章,同时鼓励公众广泛参与讨论和互动,这将给公众参与模式的科学对话提供良好契机。据悉,继推特宣布放开发文限制后,微博也将取消140字发文限制。文本信息容量的增加,是否有助于遏制微博平台上谣言传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此我们保持谨慎乐观。

(作者:康亚杰,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彭光芒,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转基因
南澳大利亚州向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合法化继续迈进
转基因
美国:含5% 转基因成分的食品需标注
转基因食品,能吃吗
纽约转基因大辩论
各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
“自由贸易” ——皮特(奥地利)
“小崔”死磕转基因
面对转基因食品,我们的焦虑从哪里来
玩转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