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向新经济转型?
2016-06-20戴险峰
戴险峰
中国经济正在积极转型,而新经济则被认为是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目前的转型既有为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而主动为之的成分,也有来自各种制约因素的压力。对中国经济转型进行探讨,需要厘清何为新经济以及中国经济为何转型。
什么是新经济
从美国的实践来看,新经济实际上也就是经济从制造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而转向服务业为基础的模式上的一个结果
新经济是相对于旧经济而言的。新经济作为一个概念,源自美国。1983年的时代周期首次用“新经济”来描述美国从传统经济向新的基于科技的经济的转变。到了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说法就开始广泛流行起来。这个时期美国的新经济主要指互联网相关领域的经济。受到互联网发展的影响,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从1995年开始上升,经济日趋繁荣。高增长、低通胀以及高就业的宏观环境培育出了市场乐观心态,很多新公司得以创建来对各种新的商业模式进行实验。所以从美国的实践来看,新经济实际上也就是经济从制造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而转向服务业为基础的模式上的一个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对新经济的强调也符合这个规律。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以制造业为基础,但是随着各种限制性因素的积累,中国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其中又以发展内需及发展服务业为主。这样来看,广义上的新经济可以指任何旧经济(也即钢铁水泥等涉及基础设施及低端制造等的行业)之外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李克强总理关于新经济的解释就非常恰当。李总理在2016年3月16日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中对新经济的定义涵盖范围就很广:“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到一产当中像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等。”该定义下的新经济都是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领域,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
中国经济之所以转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制造业遭遇了困难。
中国向新经济转型的背景
即使没有遭遇全球经济减缓,中国制造业的竞争环境也已经恶化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就是制造业的发展,但作为旧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却遇了困难。中国经济因此向新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转型有所不同,这也反映在经济学研究中。传统主流西方经济学很少有自上而下谈及行业政策及转型的内容,基本都是从自下而上个体的行为出发来进行分析。而涉及转型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行为的分析则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畴,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以新经济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就与西方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发展有所不同。
这就要首先分析中国经济旧的发展模式,也即旧经济。从宏观层面来看,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发达国家提供终端需求,而把制造业分工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全球经济的这种发展模式在“二战”后是由美国主导,来对欧洲和日本的战后重建进行援助,以促进它们的经济增长。战后的欧洲与日本没有任何资本,只能依靠美国援助。当欧洲与日本发展起来,全球分工开始延展至南美,随后又延展至东南亚,最后到中国。这样到了21世纪初,全球经济就形成了由美国提供终端需求,中国提供制造,而巴西和俄罗斯等资源国提供原材料的全球产业链。这样的模式下,中国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制造业而建设的产能。而包括城市化、房地产在内的其他各领域的发展也都遵循同样的逻辑。中国早期对全球产业链的介入主要是来料加工,生产过程简单,没有什么创新。随后尽管经历了迅速的技术进步,但主要依然集中于低端制造。这样发展了20多年后,很多产能和基础设施等都是围绕制造业而建设的,想要迅速转型是很困难的。问题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复苏都非常疲软。原先拉动中国经济的外需失去了拉动作用。不仅如此,美国经济增长还出现了在未来长期停滞的可能性。这就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美国经济增长的疲软迫使中国从传统制造业转型。
即使没有遭遇全球经济减缓,中国制造业的竞争环境也已经恶化。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包括低劳动力成本以及低污染成本。但是由于劳动力保护政策及环保政策的加强及人口老化等因素,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已经大幅上升。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14年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总成本只比美国低了4%到5%左右。事实上,一些制造业企业也纷纷将产能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必然要发生的。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经济都因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依赖而遭遇困难。
全球经济减缓将持续
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资金炒作很容易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并导致经济进一步脱实向虚
全球经济在未来可能依然持续缓慢复苏的趋势。
事实上,作为核心的美国,经济增长从2006年到现在一直都不是很差也不是很强,基本可以维持自身的就业。而且在就业持续好转的情况下,也没有太大的通胀压力。美国经济在2015年四季度及2016年一季度有所减缓,但就业数据依然表现得相对强劲。美国的核心通胀过去几个月保持在2%左右,基本符合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美国经济整体因此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复苏状态。
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则相对较弱。欧元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又经历了2011年的欧债危机,过去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大概能维持在1.4%左右,有好转的迹象但总体较为疲弱。日本的经济增长则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出现了几次季度性GDP负增长,几乎进入技术性衰退。而欧元区和日本还经常出现通缩。
中国的金融数据在一季度出现大幅上升,但中国经济未来可能不会出现“V”型反弹。中国1月社会融资规模出现创纪录的3.4万亿元,2月的社融数据恢复正常,但3月的社融数据又出现2.4万亿元的高增长。尽管中国GDP数据在一季度出现意料之中的下滑,金融数据却给全球市场带来了提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大宗商品在一季度因此出现了一轮暴涨。金融化则是推动此轮大宗商品暴涨的另一重要因素。金融投资者的大量参与使得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中预期因素大大加强,价格因此可以因为对中国经济加速的预期而上升。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还得益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房地产价格和交易量的上升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上升。房地产投资在2015年底降到1%,但在今年2月上升至3%,3月上升至6.2%,4月更是上升至7.2%。房地产市场投资的上升带动了对钢铁水泥等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相关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问题是,大宗商品及房地产投资领域强劲的数据却表明了中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亮点依然来自旧经济,而且这些增长很大程度上又与金融条件的宽松有关。金融宽松则可能会加大经济进一步脱实向虚。房地产及大宗商品都属于很重要的资产,其近期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金融条件宽松的结果。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资金炒作很容易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并导致经济进一步脱实向虚。不过,随着社融数据在4月恢复正常以及对供给侧改革的再次强调,经济出现新的失衡的可能性在降低,而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增长可能会再次得到提升。而这也符合全球经济可能会持续面临增长疲软的现实。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济每次的周期性下行都是需求不足造成,而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则从未出现。因此全球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还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开始讨论财政政策的强刺激。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一季度由旧经济拉动的一些领域的繁荣就与全球需求降低的现实相矛盾,所以向新经济的转型在未来只会进一步加强。
中国向新经济转型的影响
中国向新经济的转型是包括人口、增长等因素在内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的共同结果
中国向新经济的转型是当前国内与国际环境下必须进行的选择。从长远来看,成功的转型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全球分工中依然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有可能获得全球分工的主导地位。但是,短期来看,向新经济转型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必然的减缓。历史上,快速的经济增长往往都伴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而那些主要依赖服务业的成熟经济体都无法快速增长。美国经济在战后相对高速增长的时候平均季度GDP增速也仅仅达到4.5%,随后更是一路下滑,直至最近的2%左右。而那些能够实现7%到8%甚至两位数增长的经济体,都是由工业化拉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这样来看,中国向新经济的转型,也将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
综上所述,中国向新经济的转型是包括人口、增长等因素在内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的共同结果。未来获取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必须向创新型的新经济转型。而这种转型又意味着经济可能不得不减缓。
作者为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