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豆到演技派还有多远?
2016-06-20
国内黄金档播的是《翻译官》。杨幂粉丝敲锣打鼓地欢庆杨幂演技大有长进,但这个粉丝滤镜未免过厚。杨幂演戏是比过去进步,但是距离及格尚有距离。倒是公认的演技潜力股黄轩在逻辑欠奉的小言剧情里卖力出演霸道咆哮,人设患了躁狂症,演员也只能跟着演瞎了。
隔壁韩国也有资深爱豆Eric出演的最新剧集《又是吴海英》,8.9分。从《请回答1988》到《信号》再到《又是吴海英》,韩国的高分良心作出得这么勤,我都替国产剧从业者们感到心虚。
有个细节是这些良心剧里都有“爱豆”,《又是吴海英》的两个主角都是“爱豆”出道。男主角Eric是神话队长,女主角徐玄振是前韩国女子组合M.I.L.K.主唱。《请回答1988》女主角李惠利是Girls Day的成员,之前是跳性感舞蹈的,也能把笨拙善良的德善演得活灵活现。
在国内没有真正的“爱豆”之前,我们是不太理解韩国娱乐圈的鄙视链的:电影演员>电视剧演员>偶像组合艺人。都是明星,为何他们的bigger区分如此明显?
爱豆是人气惊人的,但吸引粉丝的初始动力是视觉。粉丝对自家爱豆的人品性格萌点如数家珍,但对于公众来说,这些爱豆除了高人气和外表漂亮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有经验的经纪公司可以不断复制这种爱豆出来。无内涵、无过硬实力、可复制、对文化没什么贡献,就是爱豆型艺人处在鄙视链低端的原因,尽管他们个个都是摇钱树。
在这种生态里爱豆想要演戏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编剧和导演对他们并没有信任。所以一旦有爱豆成功转型成演员,也就是行业里对他演技认可的结果。奇怪的是如此严苛的条件下,韩国的爱豆却一个两个地都转型成演员而能演好戏了。国内的情况是,从影视剧到时尚杂志再到商业品牌,统统被爱豆的人气所打晕,争相抢夺艺人,影视剧可以不管爱豆是否有演技、是否适合角色;时尚杂志可以忘掉过去所有slogan一门心思拥抱销量;品牌在用艺人方面也变得盲目起来。
当然,都是会有流量的,但结果就是审美和趣味无法得到一以贯之的坚持。
其他的都是生意,而影视剧不只是生意。当热门IP这种原本就充满了“热度第一”的概念和当红爱豆一结合之后,产生的唯有流量和烂片。这种环境下怎会有人要求爱豆会演戏?所以,国产爱豆演哪儿算哪儿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