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与后果对比研究
2016-06-20吴丹萍陈英葵
吴丹萍,杨 忠,陈英葵*,潘 运
(1.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凯里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与后果对比研究
吴丹萍1,2,杨忠1,陈英葵1*,潘运1
(1.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2.凯里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
摘要: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进行积极性干预,以“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PQ)”作为测量工具。结果显示: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的前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组间差异不显著,适合进行干预;后测结果结果差异显著,表明组间差异显著,可能是干预的效果,也有可能是前测的影响;进一步将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的组间差异显著,表明“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方案”对于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是有效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资本; 微干预; 大学生
0引言
2004年,Luthans等人以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的观点为思考框架,首次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的4个主要构成部分(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都是类状态(state-like)的积极心理力量[1]。对整体的心理资本进行投资、开发和管理,将会对绩效和态度结果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远远大于构成它的单个积极心理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之和[2]。2005年,Luthans教授提出颇有影响的心理资本干预(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PPCI)模型,从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个维度来提升被试的心理资本[3],并在2006~2008年间,通过选取大学生、组织的经理人和某高科技公司的技术经理为研究被试,进行了1~2.5h不等时长的微干预,结果均显示实验组的心理资本水平得到明显提高[4]。
我国学者仲理峰指出,在上述一系列实证研究中,Luthans 等人在测量心理资本时,实际上只考虑了韧性、希望和乐观3个方面[1]。李林英等[5]将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定义为: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所具备的积极能力的总和,这些积极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测量和开发来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目前,国内对心理资本干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的水平上[6]。
大学生即将成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现状及未来直接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有学者提出,谁能赢得心理资本,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7]。拥有良好心理资本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成就、就业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程度都更为理想[8-11],柯江林指出,在控制了性别等因素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对创新行为变量的解释力接近50%[12]。作为个体拥有的发展与竞争的原动力,心理资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3],基于人格塑造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和积极干预,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收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赢得竞争的优势,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13]。鉴于此,本研究在参考已有的心理资本干预或开发的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后,设计出“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方案”,并对选取的大学生被试进行积极性干预,以期为管理与开发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方法
1.1样本
前测样本:从贵州省某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抽取300名大学生,在干预前一周完成前测,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
干预样本:采用临界值比法,将前测样本按总分降序排列,前27%(78名)作为相对高分组,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一、对照组一,每组为39名被试。后27%(78名)作为相对低分组,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二、对照组二,每组为39名被试。共选取干预样本被试156名。
1.2工具
选取由南开大学张阔(2010)等人基于Luthans的心理资本理论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为测量工具,该问卷维度数量及含义均与Luthans心理资本理论保持一致,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由26个题项组成。全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0,其中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等4个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6,0.83,0.80和0.76,4个因子间相关系数在0.21~0.55之间,而各因子与总分间相关系数在0.62~0.77之间,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良好[14]。本研究中4个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介于0.69~0.83之间,总量表α系数为0.88。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实验设计
2.1干预活动方案
基于Luthans等人(2006)提出的微干预模型[3],根据选取被试样本的具体情况设计“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方案”,设计持续时间约2h,包括“个人实践”和“小组互动”2个阶段。在自我效能和韧性维度,个人实践阶段要求被试回忆自己的经历并画不封口的圆形人生历程图,将那些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标记,小组互动阶段轮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其他组员尽力给予积极关注,之后以心理游戏“风中劲草”为自我效能和韧性2个维度的干预作一个小结,让被试体验成功和发现外部支持,同时通过观察学习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和韧性的积极性水平;在乐观维度,个人实践阶段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完成“自我20问”,小组互动阶段作“秀才赶考”故事分享,由主试讲述,让被试得到积极归因训练;在希望维度,个人实践阶段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设置目标→目标分解→实现路径(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评估实现路径(采取“强化资产”和“规避风险”的策略)”,小组互动阶段轮流讲述自己的目标和可能的实现路径,完成“小组评估实现路径(采取“强化资产”和“规避风险”的策略)→确定目标及实现路径”步骤,最后以心理游戏“手拉手、心连心”结束整个干预活动,达到让被试在充分感知到外部支持的心境下为确定的目标积极努力,从而提升其希望的积极性水平。
2.2实验设计
对干预样本被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前测于干预前一周完成,干预后一周对该样本进行后测,为有效控制被试因使用同一问卷所产生的练习效应,后测时将问卷项目重新排序之后再施测,获得实验组一有效问卷39份,对照组一有效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获得实验组二有效问卷35份,有效回收率为89.7%,对照组二有效问卷32份,有效回收率为82%。有效回收问卷总数为145份,总体有效回收率为93%。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结果差异性检验
表1 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结果t检验(M±SD)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由表1可知:在前测结果比较中,实验组一和对照组一、实验组二和对照组二的前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等4个维度差异均不显著。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差异不显著,适合进行干预。
在后测结果比较中,对后测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3个维度上,实验组一和对照组一、实验组二和对照组二均呈显著性差异,且都表现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显著,实验组被试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3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在前后测结果比较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情况有所不同。其中,与前测结果相比,实验组一的后测结果表明,在自我效能和积极心理资本总体上,该组被试有了显著上升;实验组二的后测结果表明,在除韧性以外的其他3个维度和积极心理资本总体上,该组被试有了显著上升。与后测结果相比,对照组一的前测结果表明,在自我效能、韧性和积极心理资本总体上呈显著性差异,且均表现为前测结果显著高于后测结果;对照组二的前后测结果差异不显著。
3.2后测结果组间效应的比较
为控制前测影响后测的结果,将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回归系统同构型检验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进行协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后测结果在除韧性之外的3个维度和积极心理资本总体上均呈显著性差异,说明基于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下的小组干预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是有效的。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结果协方差分析
4讨论
4.1总体水平特征分析
前测结果显示,全体被试均分介于3.57~5.86之间,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均分介于4.44~5.98之间,对照组均分介于3.68~5.69之间,量表总平均分为4.67,处于该量表所使用的7点等级评分中的“说不清”(4点)和“有点符合”(5点)之间,这表明研究所选取的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整体现状是正向、积极的,同时也看到该样本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水平不高,亟待提升。将实验组前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与前测结果相比,实验组一的后测结果表明,在自我效能和积极心理资本总体上,该组被试有了显著上升;实验组二的后测结果表明,在除韧性以外的其他3个维度和积极心理资本总体上,该组被试有了显著上升。这说明无论是心理资本高分组的被试还是低分组,经过干预都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和至少1个维度上实现了显著提升,且其在接受干预之前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也有了质的提升。将对照组前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一的被试在自我效能、韧性和积极心理资本总体上呈显著差异,且均表现为前测结果显著高于后测结果。对照组二的被试无论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还是自我效能等4个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对照组被试由于未接受干预,只是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后测,他们的积极心理资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因而对照组二的被试前后测结果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和各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作为本身具有较高积极心理资本大学生的对照组一被试,他们对干预持积极态度,相信干预的效果,却未能进入实验组,这一偶然性事件引发了他们的受挫感,导致其后测结果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韧性维度显著低于前测结果。
4.2组间差异结果分析
从前测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和4个子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随机分组是合理的,可以进行干预。从后测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一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希望与乐观维度上均实现了明显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希望与乐观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表1相关数据显示,实验组二的相对提升程度高于实验组一,如希望和乐观维度。从前后测结果的差异可以看出,实验组一被试后测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和自我效能维度上显著高于其前测,实验组二被试后测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希望和乐观等3个维度显著高于其前测,表明在经过干预后的一段时间内,实验组被试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等3个维度的积极性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对照组一前测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和韧性维度上显著高于其后测,表明该组被试在未接受干预的一段时间之后其积极心理资本和自我效能等两个维度不升反降,且达到显著性水平,可能和被试前后测时的测试态度不一致或在此期间该组被试的生活经历有关;对照组二的前后测结果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4个子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该组被试在未接受干预的一段时间内,其积极心理资本水平保持稳定。此外,笔者将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结果增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的结果显示,实验组一和对照组一的前后测结果增量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维度上差异显著,而实验组二和对照组二的前后测结果增量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希望与乐观维度上均呈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结果干预以后,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被试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在总体和除韧性以外的3个维度都有显著提升。至此,还无法确定后测结果的上升是干预的作用还是由于前测结果的影响,因此将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在积极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希望与乐观维度上组间差异显著。说明干预活动可以明显提升被试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4,6,15]。
根据Luthans的理论,韧性包括“复原”和“超越”,其中“复原”是“在重大困难或危险情境中积极适应”[2],而“超越”则是“在重大成功和顺境中积极适应”,即良好的韧性应该表现为一种能够从消极和积极的事件中调整至最佳状态的能力。在韧性维度上,高分组被试有所下降,低分组被试有所上升,但没有达到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在研究的前测至后测这一段时间,被试群体均未经历重大事件,而研究设计的干预活动方案在提升需靠实践经验来获得的韧性上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
5结语
综上可见,研究选取大学生样本的积极心理资本整体处于正向、积极的状态,可提升空间充足;“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方案”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有显著影响作用,建议高校进行推广实践。此外,由于本研究只进行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实证研究,因此,未来还需对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其预测变量、调节变量、中介变量及结果变量等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2] FRED L.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6.
[3] FRED L,JAMES B A,BRUCEE J A,et al.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 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3):387-393.
[4] 赵涵.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干预研究[D/OL].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13-14[2015-06-15].http://jour.gzlib.org/views/specific/2929/thesisDetail.jsp?dxNumber=390104249751&d=6904171812FD88392E4
B85900061017A&sw=.
[5] 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48-152.
[6] 温磊.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干预研究[D/OL].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1[2015-05-25].http://jour.gzlib.org/views/specific/2929/thesisDetail.jsp?dxNumber=390102297475&d=6A16BB20FFD3158215EE636
E5C87B5B4&sw=.
[7]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5):32-39.
[8] 胡烨妃,骆宏.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4:4-5.
[9] 王雁飞,李云健,黄悦新.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122(6):128-136,148.
[10]励骅,曹杏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54-56.
[11]唐家林,李祚山,张小艳.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105-1108.
[12]柯江林,郭蕾.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3(1):22-28.
[13]史灵,刘金兰. 基于心理资本和MBTI人格影响机制的高校学生成长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3(4):100-107.
[14]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15]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OL].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2:113-117[2015-06-25].http://jour.gzlib.org/views/specific/2929/thesisDetail.jsp?dxNumber=390103299869&d=0B3DEF1FD347E87CAC6FE4E9165099E5&sw=.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U Danping1,2,YANG zhong1,CHEN Yingkui1*,PAN Yun1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China)
Abstract:To study the effe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PPCI) for college students. We used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 (PPQ) was used as the measure tools, we organized a group-based intervention activity to guid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Experiment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There was not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group and control-group’s pre-test,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not obvious, it was suit for further intervention;While it did exist significant between their post-test, it dued either to the intervention or the exercise effect of pre-test;And there was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t-test of the two pairs of experimental-group and control-group after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hat used pre-test as covariate.The experiment research proved that PPCI for college students was effective to upgrade thei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s level.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icro-intervention; college students
文章编号:1004—5570(2016)02-0112-05
收稿日期:2015-08-2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技术“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CBA100115)
作者简介:吴丹萍(1983-),女,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开发,E-mail:wudanping198309@163.com. *通讯作者:陈英葵(1969-)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与团队管理,E-mail:chen_yingkui@126.com.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