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更新改造*
——以重庆安居古镇典型民居为例
2016-06-20杨真静
杨真静 熊 珂
巴渝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更新改造*
——以重庆安居古镇典型民居为例
杨真静 熊珂
摘 要传统民居是我国古建筑文化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民居既要保护传统风貌,又要提高居住舒适度,才是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本文以重庆市安居古镇典型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典型民居平面功能及室内物理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了调整功能布局和更新围护结构的综合集成改造措施。此外,本文用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改造前后室内热环境,结果表明,改造后室内热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冬季典型日主要居住空间平均温度比改造前提高了1.18℃,夏季降低了1.47℃。
关键词传统民居;物理环境;平面功能;可持续;更新
杨真静, 熊珂. 巴渝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更新改造——以重庆安居古镇典型民居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2): 85-8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048);重庆市科委“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资助项目(cstc2014jcyjA9002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106112014CDJZR190008)
杨真静: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young30331@163.com
熊 珂: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c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historical building culture and heritage. 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s is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style and improve the living comfort, which is the way for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takes Anju Town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function and indoor physical environment by adjusting the function layout and updating structure of the integrated renovation measures. The paper utilizes DesignBuilder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of its before-after renovation, an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main room is increased by 1.18℃ in winter and decreased by 1.47℃ in summer after renovation, which shows that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renovation.
0 引 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5]。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保护特色文化风貌,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6]。这说明改善环境应与保护特色风貌并行,传统民居是地域风貌的重要体现,更是农村住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已取得一定成果,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团队对西北窑洞的研究[7-9],以及马全明等对浙江安吉生态屋天井和夯土墙的应用等[10-11]都非常值得借鉴。但目前其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文化的传承上[12-13],对民居内部的空间形式、卫生条件和物理环境上关注较少,民居规划控制与设计研究集中于宏观上建筑保护类别的划分和保护更新方式的研究,研究内容重复率高,技术手段单一,缺乏创新[14]。因此,传统民居如何进行保护、改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构建宜居村镇建设时期急需解决的问题。
重庆是全国城乡统筹改革示范区,对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基本现状,解决当地巴渝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更新,提高更多人的居住质量,是实现“富民兴渝”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选取安居古镇典型民居为示范建筑,进行综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解析民居空间布局,探索适宜于巴渝山地湿冷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低能耗优化集成技术。
1 研究对象现状分析
1.1 安居古镇基本概况
铜梁安居古镇是重庆市批准的2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图1),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重庆市北部重要的口岸城镇,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的说法。安居古镇保留有完好的城墙、城门、传统街区、宫庙、民居等。绵延起伏的青瓦屋顶、依山就水的民居院落、古朴的石板街,营造出亲切自然而又具震撼力的建筑环境[15]。传统街区由太平街、会龙街、火神庙街等组成。街道宽4~6m,两侧底层是鳞次栉比的临街商业,多为古朴典雅的木构建筑,民居之间紧密相连或不设间距或仅留有狭小的巷道。
图1 安居古镇现状Fig.1 the status quo of Anju Town
1.2 典型民居现状
增加投入,政策扶持 进入21世纪以来,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通两平台”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使全国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配置水平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化和实验教学条件持续改善;通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加快多版本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和开发,为教学点配送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保证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帮助边远、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本研究在古镇火神庙街选取一中间户作为研究对象,见图2。
图2 典型民居实测平面图、剖面图以及立面风貌Fig.2 actual measurement plan, section, and facade of the typical residence
典型民居为“小面宽大进深”建筑格局,建筑功能沿进深方向一字铺开。该建筑西面靠山,东面临街,南北面均紧靠邻居。建筑屋顶采用深出檐的坡屋顶,出檐达1.2m。建筑形式采用穿斗式。建筑分为两层,一层净高3.00m,二层净高2.65m。
建筑主体为木结构,屋面为木构檩瓦体系;由于建造年代较早,一楼部分墙体采用砖砌结构对其进行加固;地面为简易水泥地面,二楼楼面为木质楼板;原有门全部为木质门,厨房窗户为木窗扇且缺少玻璃,临街卧室窗户为木窗扇单层玻璃。
1.3 典型民居现存在的问题
1.3.1 建筑功能流线单一,私密性差
“小面宽大进深”主要是由过去的传统生活方式所遗留下来[16],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大力推进,这种建筑格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该民居的“小面宽大进深”的形式导致其流线单一,各功能房间穿套导致功能的私密性非常差。建筑的交通空间在主体尽端,导致前面房间均为穿套房间。二楼房间中卧室未设走廊,造成两个卧室流线交叉。起居室直接临街,这在过去是有利于邻居相互交往的。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大量游客涌入古镇,对内起居室的私密性显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3.2 室内物理环境恶劣
表1 典型民居室内热环境测量结果(夏季)Tab.1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measuring result of typical residences (in summer)
(2)房间采光严重不足。由于该民居是中间户,采光只能通过东西两侧短边和屋顶采光,而西侧又毗邻山体,建筑整体采光严重不足。一楼卧室、卫生间、杂物间以及二楼临近杂物间的卧室均为黑房间。一楼的厨房虽然通过高侧窗采光,但这扇窗户离隔壁民居外墙仅有500mm的距离,采光效果非常差。
(3)室内地面结露严重,尤其是靠山的卫生间与厨房。由于建筑整体进深过大,室内通风效果不好,侧窗也被隔壁外墙阻挡,无法形成有效的通风。与此同时,建筑西侧毗邻山体,雨水常年沿山体汇入西侧墙脚的排水沟,导致周边房间湿度过大,地面结露严重。据调研,在五月梅雨季节,室内地面会出现一层明水。
2 典型民居改造
建筑空间形态和围护结构热性能改善是实现生态民居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低能耗绿色巴渝民居的重要措施。
2.1 平面功能改造
通过分析典型民居存在的问题,研究对功能进行了改造(图3)。在保证主体结构安全和沿街立面风貌不变的情况下,改造遵循以下3个原则。
图3 改造后平面图和剖面图Fig.3 plan and section after renovation
(1)合理分区,减少房间穿套,增加房间私密性。将建筑分为对外和对内两部分。考虑到建筑处于古镇商业区,一楼对外服务,增加门市,为使用者增添一个额外的经济来源;二楼对内服务,主要是起居和卧室。将原有的杂物间改为楼梯间,增加的交通空间很好地解决了房间流线单一的问题。由于一楼门市可能对外出租,二楼新增卫生间和厨房供主人单独使用。二楼并排设计3间卧室,通过廊道解决房间穿套问题。
(2)利用采光井解决内部房间采光问题。将原有的简易楼梯改为平行双跑楼梯,采用玻璃体直通屋顶,成为建筑采光井。这能够很好地解决二楼楼梯间两侧房间的采光问题(图3),较大的梯井将室外天光引入一楼,改善一楼厨房采光。二楼中间卧室2(图3)则通过增加层高,使其高出西侧屋顶,采用高侧窗进行采光。考虑到建筑主体西面紧靠山体,严重影响了西面辅助用房的采光,改造后建筑整体的进深由原来的18.64m改为17.44m,并在西侧增加窗户,使得建筑空气流通,在解决了辅助用房的采光问题的同时也改善了夏季通风效果。
(3)增加平屋顶,丰富休闲空间。由于典型民居处于中间户,西侧靠山,东侧临街,使用者没有任何的室外休闲空间。为保持沿街立面风貌,保留屋顶沿街部分,将西侧屋顶改为平屋顶,并设计屋顶绿化,在改善主要房间的热舒适性的同时也为该民居打造一个良好的视觉景观,丰富屋顶空间。
表2 典型民居围护结构改造措施Tab.2 building envelope renovation measurements of typical residences
2.2 典型民居围护结构改造
围护结构是建筑抵挡室外恶劣气候的缓冲器,研究针对典型民居室内热环境对其墙体、门窗、地面及屋顶进行改造,具体改造措施如表2,相关构造做法见图4-5。
图4 种植屋面做法Fig.4 planting roof measure
图5 架空地面做法Fig.5 raising floor measure
3 综合改造效果分析
研究选择软件DesignBuilder利用软件模拟的方式进行改造效果的预测。按照改造后民居的实际情况,在DesignBuilder软件中建立以改造后的该民居的各项参数(图3)为基准建立模型,并采用《中国建筑标准气象数据库》中重庆典型气象年数据,选择典型日逐时进行模拟分析。改造后民居为砖混结构,并在采暖房间内侧增加30mm厚复合岩棉保温板,采用保温门窗,地面架空及屋顶吊顶以增加保温层。
根据前面的分析,二楼东侧临街的卧室是该建筑中热环境最差的房间。因此,研究选择冬夏典型日对该房间的室内温度进行模拟。通过对改造后民居东侧临街卧室的模拟数据与改造前民居东侧临街卧室室内实测数据的对比(图6-7),可以看出:综合集成改造后,冬季典型日该房间的平均温度比改造前的平均温度提高了1.18℃;夏季典型日,该房间的平均温度比改造前的平均温度降低了1.47℃,峰值降低了4℃;改造后,室内温度更为稳定,在冬季,改造后的室内温度波动值仅为改造前的 1/3 。
图6 卧室改造后效果(冬季)Fig.6 renovation effect of bedroom (in winter)
图7 卧室改造后效果(夏季)Fig.7 renovation effect of bedroom (in summer)
4 结 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居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的提高而发展。传统民居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传统民居的地域性,坚持保护与利用并行,尊重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采取建筑功能和围护结构一体化改造措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为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实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传统民居在当代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曹珍荣, 龚光彩, 徐春雯. 夏热冬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J]. 暖通空调, 2013(S1): 279-282.
[2] 武涌, 刘兴民, 李沁. 三北地区农村建筑节能:现状、趋势及发展方向研究[J]. 建筑科学, 2010(12): 7-14.
[3] 王雷, 张尧. 乡村建设中的村民认知与意愿表达分析——以江苏省宿迁市“康居示范村”建设为例[J]. 华中建筑, 2009(10): 89-92.
[4] 郑军德. 走生态文明之路的新农村住宅设计[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9(04): 85-91.
[5] 颜文成. 传统民居的现代化:从民国时期的出版物看当时的住宅改良问题[J]. 南方建筑, 2014(01): 11-17.
[6] 国土资源部. 关于发布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J]. 国土资源通讯, 2012(13): 25-35.
[7] 翟亮亮, 胡冗冗, 刘大龙, 等. 西北荒漠区新旧民居建筑热环境分析[J]. 建筑科学, 2010(06): 44-49.
[8] 刘大龙, 刘加平, 杨柳, 等. 西北地区生态民居及室内热环境[J]. 工业建筑, 2012(02): 19-22.
[9] 刘加平, 何泉, 杨柳, 等. 黄土高原新型窑居建筑[J]. 建筑与文化, 2007(06): 39-41.
[10] 许丽萍, 马全明. 夯土墙在新的乡土生态建筑中的应用——浙江安吉生态屋夯土墙营造方法解析[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06): 214-217.
[11] 马全明, 许丽萍. 天井在住宅生态设计中的应用——以浙江安吉生态屋为例[J]. 建筑学报, 2007(11): 13-15.
[12] 张霞, 韩思瑾, 熊燕. 设计结合自然——夏热冬冷地区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与应用[J]. 华中建筑, 2015(12): 66-69.
[13] 陆元鼎. 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J]. 建筑师, 2005(03): 5-7.
[14] 韩凤, 冯维波. 我国山地传统民居风貌保护研究综述[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3): 72-76.
[15] 李泽新, 赵万民. 安居古镇[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6] 邱光荣, 胡英. 泉州“手巾寮”传统民居的生态理念与现代传承[J]. 华中建筑, 2010(06): 58-61.
图表来源:
图1-7:作者拍摄
表1-2:作者绘制
(编辑:田洁)
Sustainable Renovation of Traditional Ba-Yu Residences —Taking Anju Town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YANG Zhenjing, XIONG Ke
Keywords:Traditional Residence; Physical Environment; Planar Function; Sustainability; Update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6)02-0085-04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216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