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贪玩的科学家
2016-06-20安宇生
安宇生
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亨利·柏格森,他有一句名言:“人类要提防性格、精神、甚至身体的任何僵硬。因为,人类会因此失去创造性。”
一位演员用一个特别的方式诠释了这句名言。
他就是喜剧大师卓别林。他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扮演机械工人夏尔洛,不停地拧螺丝,拧啊拧,以至于看到路人胸前的纽扣,也忍不住上去拧一下……
人生岂能如同机器?这是外国人的黑色幽默。
而如何破解这样的难题,其实很多先哲先贤早就想到做到了。
亚里士多德:最会玩的“百科全书”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老头,叫亚里士多德。他觉得玩可以提高人的创造力,科学因此产生。他是那个时代最会玩的人,也是最有名望的科学家。
通过N次有趣的实验,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的直接原因。但后来,牛顿证明,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N次有趣的实验,亚里士多德认为:体积相等的两个物体,较重的那个下落得较快。但如你所知,伽利略证明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这让老头有点尴尬,但却丝毫不影响老头的光辉形象。因为,他开辟了物理学的先河。
何止于此,天文、哲学、文学……亚里士多德样样涉足。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绝对是个会玩会思考的老头儿,也正是他,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亚里士多德还总结出科学产生的三个必要条件:惊奇、闲暇和自由。
仔细想想,不无道理。
戈达德:发明火箭的大玩家
2003年7月7日,大西洋边冒出一股白烟,一个几十层楼高的火箭“呼”的一声飞上了天空。半年之后,一个小家伙“咯噔”一声落在火星上,这就是瞪着两只大眼睛的“机遇号”探测器。
这些疯狂的玩意儿都是咋整出来的?正是在拥有惊奇、闲暇和自由的科学前辈身上,累积出来的。再通俗点,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玩出来的。
发明火箭的戈达德(1882-1945)从小就是一个调皮的玩家,5、6岁时就对科学充满好奇,他能从家中地毯的静电现象想到如何存储静电让自己“跳”得更高。16岁时,因为看了一本叫《星际战争》的书,戈达德从此对太空如痴如醉。当这位发烧友有点闲钱后,就想着如何把自己送到某颗星星上去。可那时候飞机才发明没多久,根本没人知道怎样才能飞到星星上去,更别说参加星际战争了。
可戈达德不管这些,他发明了一套能在真空里干活的发动机,然后造了一个又细又长的大鞭炮,支在地上。电钮一按,鞭炮“轰”的一声就飞了出去。这个鞭炮就是火箭的雏形,虽然当时只飞了几十米高就掉了下来,可戈达德因此成了“火箭之父”。
爱因斯坦:玩出来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也是个玩主。5岁研究磁场,16岁发明相对论。
嚯,天才就是这样定义的。
但真实的情况其实是,5岁前,爱因斯坦最钟爱的玩具是一个罗盘,也就是指南针。他的脑袋里一直在想,罗盘的指针为什么总是指着南北方向?16岁时,他又开始琢磨,如果有人能以光速运动,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就是这个想法,促使他提出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从小喜欢运动,不论学习和工作有多么紧张,仍抽空参加多种文体活动,尤其喜欢爬山、骑车、赛艇等体育活动,一生坚持不懈。看看爱因斯坦给世界留下的那张最精彩的照片——爆炸头、吐舌头,可不就是一个老顽童么!
有人会说,这些严肃的科学发明怎么会是玩出来的?那些一本正经的专家教授,可不像是会玩的人啊!说的一点都没错,所以,有些专家学者写出来的科普文章,大家看过一眼就不想再看第二眼。
差别在于,学问到了一些人的脑子里,惊奇和趣味已经所剩无几,只是一种纯粹的谋生手段,而拥有这些学问的人,也无非是一台缺乏创造力的“机器”。
费曼:科学是一个好玩的游戏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费曼告诉学生:“我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你们应付考试,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让你们欣赏这奇妙的世界。”
费曼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不是通过理解而学习,只是靠死记硬背,把乐趣变成了痛苦。在巴西里约大学,费曼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上课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把教授讲的每个字记下来,当教授重复那句话时,他们会逐字检查,确保没有写错(这样的情景我们似曾相识,是不是和我们的中学课堂很相像)。
费曼问一个学生:“你抄了那么多笔记———接下来会怎样处理它们?”
“噢,我要好好地读,”学生回答,“然后考试。”
费曼只能摇头,他们有办法通过考试,但除了背下来的东西外,他们什么也不会。他坦率地告诉巴西人:那么多小学生在书店里购买物理书,那么多巴西小孩在学物理,比美国小孩更早起步,可是整个巴西却找不出几个物理学家——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多孩子如此用功,做的却都是无用功!
费曼随手翻开大一物理教科书,念道:“摩擦发光:当晶体被撞击时所发出的光……”
他说:“这样的句子,是否就是科学呢?不!你只不过是用一些字说出另一些字的意思而已。但如果你写:‘当你在黑暗中用钳子打在一块糖上,你会看到一丝蓝色光。其他晶体也有此效应,没人知道为什么。这个物理现象被称为摩擦发光。那么就会有人回家自己试着做这个实验,这就是一次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
科学不是教义,而是一次次“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费曼教授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他的桑巴鼓技艺不凡;他50岁开始学画;他是玛雅文化学者;他是天生的搞怪专家,在研制原子弹时,他偷偷用破解保险柜安全锁的方式来解闷;他对许多看上去毫无意义的智力游戏乐此不疲,不惜时间精力。
费曼教授被称为“天才中的小飞侠”,其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人生景象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