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堂互映”聚民心
2016-06-18周神青
周神青
2016年5月9日上午9点,巴南区接龙镇铁矿村。
一棵黄葛树下,三五张桌子摆成一排,每张桌子围坐着七八个人,喝着盖碗茶,笑声不断。
一场“茶话会”正在这里进行。
“大家看,‘孝字分为两个部分,半残的‘老字头和‘子,啥意思呢?就是说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子孙来孝顺。”
巴南区“百姓名嘴”宣讲团成员魏坤喜正为村民们讲授传统孝道文化。
近一个小时里,几位“名嘴”轮流上阵,引得台下掌声阵阵。
农历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三天,村里就会出现这样的“百姓茶堂”。
而“百姓茶堂”,仅是巴南区“四堂互映”的一个缩影。
自2014年3月开始,“百姓茶堂”“梦想课堂”“家庭厅堂”“农家草堂”在接龙镇相继萌芽,随即在巴南22个镇街全面开花。
基层难题
接龙镇桂兴村村民魏碧淑一直有一个梦想。
她想在村里开一家杂货店。但是一缺资金,二没经验,这让她感到很苦恼。
50多岁的丰盛镇丰盛社区居民吴代珍因为身体不适,在过去一直吃着低保。
因为她做肥肠的技术很好,家人希望她开个店卖肥肠面。
但是她觉得自己开面店是外行,也不了解各项政策,担心生意做不好。
魏碧淑和吴代珍碰到的烦恼,源自对政府创业支持政策的不了解。
而这样的问题,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少见。
2014年初,按照巴南区委的安排,区委宣传部组织工作人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经过调研,像魏碧淑和吴代珍这样的问题很快摆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夏杨松和同事们面前——从大政方针政策到农民生产生活习俗以及社会心态、价值取向,各方面都有。
在详细论证后,区委宣传部找到了问题的共同根源——在传统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工作宣传阵地途径不多、方式方法单一、文化供需矛盾突出。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另外一种助力,与村情社情民情相结合,构成新的社会治理平台,在家庭、邻里、城乡和社会之间搭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夏杨松说。
如何寻找这样的助力?
夏杨松和同事们很快找到了答案。
寻找突破
2014年3月,区委宣传部的调研结束。
在调研报告中,夏杨松发现,在农村社区一些茶馆、纳凉点、文化长廊等不起眼的地方,往往是群众反映需求最真实最密集的地方。
“如果在这里宣讲党的政策,效果肯定比较好。”夏杨松说。
这个发现让巴南基层宣传工作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在农村社区建立“百姓茶堂”,注重和当地民俗相结合,促进邻里交心、干群交心,将政策宣传融入自我教育中,让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起来、强起来,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起来、美起来。
很快,巴南区率先在接龙镇建立起“百姓茶堂”,并培育聚集“新乡贤”和“百姓名嘴”、大学生“村官”等社区宣传骨干20余人,在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的赶场日,义务为群众讲天下大事、聊社会热事、摆百姓家事、说身边琐事、解百姓难事。
2014年4月19日,桂兴村“百姓茶堂”活动现场。
活动刚开始,魏碧淑便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想要开一家杂货店的梦想,以及面临的难题。
才说完,周围群众便议论了起来。
“我以前在鱼洞开过小超市,有啥问题我帮你吧。”村民刘群表示。
“进货这块我很熟悉,也可以帮你。”有村民表示。
“资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政府一起想办法,或者帮助你贷款解决。”接龙镇党委书记李萍当场表示。
落地生根
和“百姓茶堂”一样,自2014年3月开始,“梦想课堂”“家庭厅堂”“农家草堂”也开始在接龙镇试点,形成了“四堂互映”的基层宣传新局面。
“梦想课堂”以干群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时事政治、励志教育等交流活动;“家庭厅堂”以家庭为单位,倡导积极向上的家风家教建设;而“农家草堂”则是以游客和全市中小学为对象,依托乡村旅游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群众贴近自然。
“‘四堂互映把宣传思想工作与地区文化、传统习俗、生活习性等村情社情民情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让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落地生根。” 夏杨松说。
目前,巴南全区共建立“四堂”524个,打造82个区级示范点。这“四堂”既发挥自身优势,又相互映衬,从而孕育出了“四堂互映”这个富有特色的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体系。
伴随这个体系而生的,是群众生活的改变。
吴代珍就是其一。
在“梦想课堂”上,社区党组织找来面条师傅,为吴代珍提供培训。现在,她的店已经开了起来,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收入。
在丰盛古镇,“南川场口”牌坊附近公路旁有一处堡坎,一到下雨天就容易发生垮塌,有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件事被居民张祥书通过“百姓茶堂”反映后,社区居委会主任第二天就带队进行了勘查。
…………
“宣传思想工作要虚功实作,‘四堂互映是有力抓手。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带着温度,贴近百姓。通过‘四堂互映,让居民收入提高了、关系更和谐了。”夏杨松说。
人人追梦
“四堂互映”不仅让群众收入提高、关系和谐,而且还在全区掀起了追梦、筑梦的热潮。
接龙镇关塘村,45岁的村民陶恒年轻时就有了创业梦想。
“家里实在贫穷,过去的这些年我只能把梦想一直藏在心底。”陶恒说。
2015年3月,陶恒在参加“梦想课堂”后,决定去追寻年轻时的梦。
2015年5月,在接龙镇党委帮助下,他开办起了一个集垂钓、休闲、娱乐、养生为一体的“恒雨谷木家庭农场”。
仅半年时间,收入就超过他以往一年的务工收入,还带动解决了近10位村民的就业增收难题。
“梦想梦想,有梦要是不去追就只能想,敢想敢做就会梦想成真。”陶恒很是感慨。
目前,像陶恒这样通过“四堂互映”圆梦的人还有很多。
丰盛镇“新乡贤”彭广茂就在其列。
2016年春节,在外创业成功的彭广茂回到家乡,在参加了几次“家庭厅堂”后,他决定在村里通过“挂家训匾”“幸福合影墙”等方式建设“孝善文化”。同时,他还利用自家的房屋建起了“读书角”。
“以前由于没人引导,走过一段弯路,现在有能力了,就一直希望能干点啥,从而能让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和弘扬。”彭广茂说。
“‘四堂互映促进了邻里和谐、形成了孝善家风、弘扬了惜福美德,有利于形成‘人人有梦、人人追梦的良好社会心态。”夏杨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