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光照强度对4种针叶幼树生长的影响

2016-06-18刘锦波

林业科技 2016年3期

刘锦波

(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2.本溪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辽宁 本溪 117000)



不同光照强度对4种针叶幼树生长的影响

刘锦波1,2

(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866;2.本溪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辽宁本溪117000)

摘要:以辽宁山区杂木林下更新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通过带状间伐透光抚育的方式,进行四种强度的透光抚育,Ⅰ型:全部伐除,透光强度为100%的采伐迹地更新;Ⅱ型:大量伐除,透光强度为80%;Ⅲ型:适量伐除,透光强度为50%、Ⅳ型:少量伐除,透光强度为30%。试验结果表明:透光抚育2年后,更新幼树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叶长、平均主根长、平均侧根长、平均侧根数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大均有所增加,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地径表现为:Ⅰ型与Ⅲ型比较差异显著,Ⅰ型与Ⅳ型比较差异极其显著;主根长表现为:Ⅰ型与Ⅳ型比较差异极其显著;侧根数表现为Ⅰ型与Ⅳ型比较差异极其显著;侧根长表现为:Ⅰ型与Ⅲ型比较差异显著,Ⅰ型与Ⅳ型比较差异极其显著。更新幼树的生物量(地下部分)平均根重、(地上部分)平均叶重和平均茎重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大均有所增加,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根重表现:Ⅰ型与Ⅲ型、Ⅳ型比较效果极其显著;茎重表现为:Ⅰ型与Ⅳ型比较效果显著;叶重表现为:Ⅰ型与Ⅳ型比较效果极其显著。

关键词:光照强度;幼树生长;针叶树种

光照是树木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态因子,光照不仅直接影响树木光合作用,而且不同的光照强度还能使整个生态环境发生改变[1-4]。

树木对光照的要求和适应不是稳定不变的,不仅在其各个发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而且同一树种在不同的地区对光照的适应也有明显的差异,湿润肥沃地方喜光的树种,在干旱、气温高的地方时就需要有一定的庇荫条件才能正常生长。本研究对辽宁山区4种针叶幼树进行了4种强度的透光抚育,旨在揭示不同光照条件对各更新幼树生长的影响。

1试验地概况

研究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实验林场(E123° 47′20″,N41°19′22″)达贝沟工区内红松人工林内,属长白山千山支脉,地貌为石质低山轻度侵蚀,海拔300~450m,年平均气温6~8℃,年降水量为800~900mm平均日照时数相对较少,年日照时数为2 200~2 400h,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5%左右,平均无霜期110~160天。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冬季平均风速为2.6m/s,夏季平均风速为2.4m/s。土壤多为山地棕色森林土,土层厚度25~40cm,山体坡度为12°~30°,土壤pH值为5.5~ 6.5。主要人工林树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落叶松(Larix gmelini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云杉(Picea asperata)等,天然林为柞树(Xylosma racemosum)、花曲柳(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榆树(Ulmus pumila)等。灌木层为榛子(Corylus mandshuric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忍冬(Loniccra aponica)等,藤本为葛藤(Argyreia seguinii)、山葡萄(Vitis amurensis)、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等。造林株行距2m×2m,栽植密度为2 500 n/hm2,红松、云杉、樟子松、落叶松均为2年生造林苗(表1)。

表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试验设计

2013年春在本溪市实验林场内4个造林地块分别采用2年生红松、云杉、落叶松、樟子松进行更新造林。2013年秋对试验地的上层杂木林进行透光伐,采伐分为3种方式,Ⅰ型:全部伐除,透光强度为100%;Ⅱ型:大量伐除,透光强度为80%;Ⅲ型:适量伐除,透光强度为50%;Ⅳ型:少量伐除,透光强度为30%。每种光照试验地的面积为10m2,采用带状更新,各试验地的生长条件和经营管理均相同,因第一年为苗木缓苗期,所以未进行测量,在2014年秋进行数据测量[6]。

2.2幼树生长调查

2014年秋对标准地内的更新幼树进行地径、苗高和针叶长度等因子调查,并统计不同光照强度下各更新幼树的平均地径、苗高和针叶长度[7-8]。在各个标准地内根据树种和光照强度分别选取3株生长指标为平均状态的更新幼树,挖取整个植株,洗净根部土壤,将幼树在根茎处截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分别装入自封袋带回实验室,将各区分段样本放入85℃恒温烘干至恒定质量后,用电子秤分别称其干质量,进而计算出标准木的地上生物量(茎、叶)和地下生物量(根)[9]。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光照条件对更新幼树地上部分的影响

对4种类型更新幼树地上部分的调查结果(表2)表明,红松苗高:Ⅱ型>Ⅲ型>Ⅰ型>Ⅳ型;樟子松苗高:Ⅱ型>Ⅰ型>Ⅲ型>Ⅳ型;落叶松苗高: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云杉苗高:Ⅱ型>Ⅰ型>Ⅲ型>Ⅳ型;4种更新树种平均苗高: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Ⅰ型与Ⅱ型、Ⅲ型、Ⅳ型进行比较得出显著性P分别为0.790、0.478、0.910,影响效果均不显著。红松地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樟子松地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落叶松地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云杉地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4种更新树种平均地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Ⅰ型与Ⅱ型、Ⅲ型、Ⅳ型进行比较得出显著性P分别为0.235、0.023、0.001,Ⅰ型与Ⅱ型比较效果不显著,Ⅰ型与Ⅲ型比较效果显著,Ⅰ型与Ⅳ型比较效果极其显著。红松叶长:Ⅱ型>Ⅲ型>Ⅰ型>Ⅳ型;樟子松叶长:Ⅰ型>Ⅲ型>Ⅱ型>Ⅳ型;云杉叶长:Ⅱ型>Ⅲ型>Ⅰ型>Ⅳ型;4种更新树种平均叶长:Ⅱ型>Ⅲ型>Ⅰ型>Ⅳ型;Ⅰ型与Ⅱ型、Ⅲ型、Ⅳ型进行比较得出显著性P分别为0.954、0.981、0.650,影响效果均不显著。

表2 不同光照条件下更新幼树地上部分生长量

3.2不同光照条件对更新幼树地下部分的影响

4种类型更新幼树地下部分的调查结果(表3)表明,红松主根长: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樟子松主根长:Ⅱ型>Ⅰ型>Ⅲ型>Ⅳ型;落叶松主根长: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云杉主根长:Ⅱ型>Ⅰ型>Ⅲ型>Ⅳ型;4种更新树种平均主根长: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Ⅰ型与Ⅱ型、Ⅲ型、Ⅳ型进行比较得出显著性P分别为0.548、0.108、0.003,Ⅰ型与Ⅱ型、Ⅲ型比较效果不显著,Ⅰ型与Ⅳ型比较效果极其显著。红松侧根数: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樟子松侧根数: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落叶松侧根数: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云杉侧根数:Ⅰ型>Ⅱ型>Ⅲ型>Ⅳ型;4种更新树种平均侧根数: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Ⅰ型与Ⅱ型、Ⅲ型、Ⅳ型进行比较得出显著性P分别为0.220、0.091、0.002,Ⅰ型与Ⅱ型、Ⅲ型比较效果不显著,Ⅰ型与Ⅳ型比较效果极其显著。红松侧根长: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樟子松根长: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云杉叶长:Ⅱ型>Ⅰ型>Ⅲ型>Ⅳ型;4种更新树种平均侧根长: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Ⅰ型与Ⅱ型、Ⅲ型、Ⅳ型进行比较得出显著性P分别为0.138、0.016、0.001,Ⅰ型与Ⅱ型比较效果不显著,Ⅰ型与Ⅲ型比较效果显著,Ⅰ型与Ⅳ型比较效果极其显著。

表3 不同光照条件下更新幼树生物量

3.3不同光照条件对更新幼树生物量的影响

4种更新幼树的平均根重、平均茎重、平均叶重(表3)表明,红松根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樟子松根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落叶松根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云杉根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4种更新树种平均根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Ⅰ型与Ⅱ型、Ⅲ型、Ⅳ型进行比较得出显著性P分别为0.061、0.009、0.002,Ⅰ型与Ⅱ型比较效果不显著,Ⅰ型与Ⅲ型、Ⅳ型比较效果极其显著。红松茎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樟子松茎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落叶松茎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云杉茎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4种更新树种平均侧根数(表4):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Ⅰ型与Ⅱ型、Ⅲ型、Ⅳ型进行比较得出显著性P分别为0.850、0.288、0.05,Ⅰ型与Ⅱ型、Ⅲ型比较效果不显著,Ⅰ型与Ⅳ型比较效果显著。红松叶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樟子松叶重:Ⅱ型>Ⅰ型>Ⅲ型>Ⅳ型;云杉叶重:Ⅰ型>Ⅱ型>Ⅲ型>Ⅳ型;4种更新树种平均侧根长: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Ⅰ型与Ⅱ型、Ⅲ型、Ⅳ型进行比较得出显著性P分别为0.208、0.065、0.024,Ⅰ型与Ⅱ型、Ⅲ型比较效果不显著,Ⅰ型与Ⅳ型比较效果极其显著。

表4 不同光照条件下更新幼树地下部分生长量

4结论与讨论

4.1任何树种适宜条件下,都是在光照下生长粗壮良好,枝叶茂密,生物产量高。但是稍加庇荫,对光的竞争可促进其主干高生长,增加其经济产量,提高木材工艺品质(干径直而少节),同时在幼龄期,适度庇荫可起到保护作用[5]。

4.2不论被认为是典型“阳性”树种的落叶松、樟子松,还是典型“阴性”树种的红松、云杉,都是在光照下生长粗壮良好,枝叶茂密,生物产量高。但是在苗木在幼龄期,适度庇荫可起到保护作用[5]。此特性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经济目的,给以充足的光照,以木材利用为经营目的,则应在幼龄期给以适度侧方庇荫,促进其木材的生长。所以在荒山造林或迹地更新时,应注意保留各种灌木或阔叶树萌条进行侧方庇荫。对已郁闭的针叶树种幼林要及时进行透光抚育伐,清除上方庇荫,保留适当的乔灌木,达到侧方庇荫的目的。对成过熟林应积极进行采育择伐,解放被压的红松、云冷杉等,增大保留木采光面积,以加速其材积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赵溪竹,姜海凤,毛子军,等.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幼苗光合作用特性比较研究[J].植物研究,2007,7(3):361-366.

[2]廖俊国.云杉、冷杉林的光合作用特征及其采伐更新[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0,10(1):28-33.

[3]樊传辉.红松幼苗对光环境适应性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4]商士达,殷鸣放.落叶松林内4种栽培幼树的光合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7):36-38.

[5]王书凯.辽东山区主要树种耐阴性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6]林存学.开敞度对次生林林冠下人工栽植红松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报,2013.

[7]鲍金生,温瑀.红松生理生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33):20429-20432.

[8]张群,范少辉,沈海龙,等.红松混交林中红松幼树生长环境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2):216 -224.

[9]沈海龙.开敞度调控对次生林林冠下红松径高生长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2781 -2791.

(责任编辑:张亚楠)

中图分类号:S791,S718.5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499(2016)03-0017-03

作者简介:第1刘锦波(1983-),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林业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经理和森林培育。

收稿日期:2016-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