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惟新的发展理念而强
2016-06-18胡金波
胡金波
在经济新常态现实要求之下,在战略机遇期内涵转变之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破解江苏基础教育发展难题,厚植江苏基础教育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惟创新而进、惟协调而兴、惟绿色而旺、惟开放而活、惟共享而赢之路,不断谱写出中国梦江苏基础教育的美好篇章。
一、基础教育惟创新而进
创新是基础教育存在的一种状态。创新是江苏基础教育存在的本色、发展的底色、可持续的特色。江苏基础教育伴创新而生,随创新而长,跟创新而进;因谋创新而出色,因敢创新而精彩,因善创新而卓越。无论是率先完成“双基”攻关,还是首先通过“基本均衡”认定,无不是以创新增动力、依创新添活力、靠创新提效力。江苏基础教育创新是基于活泼泼的实践,始于活生生的问题,秉持“高洁何须多言语,只留清香不吱声”的追求,使创新成为深化认识基础教育内涵的手段、丰富基础教育理论的通道、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途径、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把手,引领基础教育工作者最大限度地接近基础教育的至真本质、最大限度地接近教学方法应用的至善境界、最大限度接近学校管理的至美情怀,从而使按教育规律办学成为常态、按人才成长规律施教成为常规、按管理规律治校成为常道,真正地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创新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一种形态。江苏基础教育已越过坐大盼强的昨天,正经历由大变强的今天,将走向既大又强的明天。在坐大盼强阶段,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基础教育培养能力单一化的矛盾为重点,以投入政策创新为标志,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破解了“有学上”之难。在由大变强阶段,以解决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资源与其供给相对短缺的矛盾为重点,以关键举措创新为标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力规范办学行为,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正破解“上好学”之难。在既大又强阶段,以解决增强基础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标志,创新人才培养、办学和管理体制,创新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将破解“都上学”之难。
创新是基础教育完善的一种质态。充满人气、富有灵气、善接地气、蓬勃朝气是江苏基础教育走向完善的新质态。这种新质态是以充满人气的创新打造童心依然、母爱灿然的基础教育,视童心为“和学生打成一片”、母爱为“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以富有灵气的创新打造问题导向、启迪思考的基础教育,让学生做到“我保证使用我的批评才能,我保证发展我的独立思想,我保证接受教育,从而使自己能够自作判断”。以善接地气的创新打造激发兴趣、尊重差异的基础教育,不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住“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铭刻“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以蓬勃朝气的创新打造宽松自由、宽厚包容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最终产品应是学生生活的自由与解放、学生生命的舒展与欢畅,这既是基础教育的结果,更是基础教育的过程所呈现的精彩,让学生真正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
基础教育惟创新而进,在激发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过程中,须执守“常理”,遵循“教育就是点燃火焰”,依照“教学就是不断向学生提问”,敬畏“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须坚守“常法”,聚焦“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荟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追求“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须恪守“常态”,体现智育的使命是让“人不惑”、情育的价值是让“人不忧”、意育的追求是让“人不惧”,实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期待“教师把学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的崇高境界。以创新的理念激励学生,使其成为鲜活之人;以创新的知识充实学生,助其成为智慧之人;以创新的手段亲近学生,促其成为高尚之人。
二、基础教育惟协调而兴
胸怀大局是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主心骨。胸怀大局就是善于识大体、能于谋大势、巧于成大事。善于识大体就是善于识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之大体,把握基础教育的战略性方向,突出全体,一个不少,避免身份歧视,防止地域陷阱;着力全面,一门不缺,避免为考而学,防止为考而教;关注全程,一环不失,避免单兵独进,防止顾此失彼。能于谋大势就是能于谋开启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攻坚阶段之大势,把握基础教育创新性导向,围绕质量,深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质量,改进育人模式,着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质量,避免升学第一、分数唯一,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巧于成大事就是巧于成江苏“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关键阶段之大事,把握基础教育公平性指向,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有效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从而提高基础发展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匹配耦合是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主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是多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强化推进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基础教育“最大之赢”的导向,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化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基础教育“最盼之赢”的导向,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基础教育“最好之赢”的导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强化个体全面与充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基础教育“最难之赢”的导向,促进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发展、尊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善于补短是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主旋律。在统筹发展层面,善于补观念之短,坚持优先发展,突出育人为本,推动改革创新,大力促进公平,全面提高质量。在普惠兜底层面,善于补投入之短,确保基础教育经费“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持续实现,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基础教育的积极性,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教育需求。在优质均衡层面,善于补师资之短,探索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办法,支持优秀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流动,努力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在全面发展层面,善于补德育之短,不忘健全人格源于关怀与尊重,牢记道德意识基于程序与规范,铭刻社会责任来自实践与行动。在完善治理层面,善于补制度之短,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结合,加快建立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制定非营利性、营利性民办学校差别化扶持政策。在提质增效层面,善于补信息化之短,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环境全普及,推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
三、基础教育惟绿色而旺
基础教育只有注入绿色,方能生命灿然。绿色呈现为生命,表现为成长,体现为生活。绿色的基础教育就是珍爱学生生命、呵护学生成长、丰富学生生活的教育。珍爱学生生命就是既要珍爱学生的生物性生命,还要珍爱学生的精神性生命,更要珍爱学生的价值性生命,引导学生认清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呵护学生成长就是既要呵护学生自然成长,防止违背规律、拔苗助长,还要呵护学生自己成长,防止牝鸡司晨、越俎代庖,更要呵护学生自由成长,防止千篇一律、扼杀个性。丰富学生生活就是既要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有效教学增添新知、高效教学涵养能力、魅力教学激发兴趣,还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多样化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选择性,让有意义的课余生活体现教育的引领性,让有趣味的课余生活增强活动的吸引性,更要丰富学生的家庭生活,突出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为生之道”的熏陶,强化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为人之道”的启迪,着力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的“为学之道”的提升。
基础教育只有拥抱绿色,方能生气盎然。基础教育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源于“最是橙黄橘绿时”。首先,以绿色构建具有德性的基础教育。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源于学习的智慧之德性和来自实践的行为之德性,“德性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是因为“德性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但智慧弥补不了德性的缺陷”。基础教育“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灵魂的现实活动”,拥抱绿色的基础教育就是创设可以使“所有未丧失接近德性能力的人都能够通过某种学习和努力获得它”。其次,以绿色构建张扬个性的基础教育。朱熹曾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因材”的关键在于“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施教”的核心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成功”。再次,以绿色构建享有诗性的基础教育。诗意的基础教育凝练简捷而细腻入微,尊重个性,充满期待地走进学生;含蓄温婉而奔放粗犷,注重发展,充满感情地温暖学生;富于想象而讲究韵律,幸福人生,充满智慧地启迪学生,进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基础教育只有承载绿色,方能习若自然。承载绿色的基础教育是守望社会的一方圣洁“净土”,是涵养文明的一片高雅“湿地”。一是承载学生感悟绿色的使命。让学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之中,体验简约朴素、返璞归真的自然本色,学会与人共处、与环境共存。二是承载学生力行绿色的实践。从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绿色教学、绿色德育等途径将保护自然环境、培育人文生态、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师生的共同愿景。通过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绿色指标”体系,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三是营造承载学生追求绿色的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基础教育生态,坚持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摒弃片面发展的应试追求,顺应学生自然天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倡导探究自主合作,提高基础教育的幸福指数,维护绿色成长的生态平衡。
四、基础教育惟开放而活
向同行开放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放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开放。“互联网+”为丰富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放服务的供给方式提供了条件,推动中小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信息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校与校之间教学资源的互相利用,相互补充,提高利用效率,发挥增值作用。同时发挥大数据对变革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促进基础教育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
向社区开放教学设施。中小学校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和文明建设高地。一个社区往往因有中小学校而充满活泼之气、荡漾书卷之气、洋溢崇高之气。中小学校利用节假日或者晚上时间开放体育文化设施和场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与文化服务,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搭建平台,为人民群众愉悦身心活动提供舞台,这不仅提高设施和场地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中小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赢得社区对中小学校办学的支持。政府既要加大对中小学校硬件建设的投入,建立补偿机制,还要鼓励社区有偿使用中小学校设施和场地,促进双赢共荣。
向社会开放办学空间。依照《教育法》和《民办教育法》,鼓励发展民办基础教育,通过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和捐资激励制度,欢迎依法办学,支持合理投资,奖励办好学校,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共同发展的基础教育格局。
向大学开放普通高中。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高中阶段安排大学预科课程,是一种两全其美的选择。英国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等比较成熟的做法,值得研究和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位老师,根据166中学课程需求,进入166中学承担教学任务;北京市实施的《翱翔计划》,每年资助200多位在理工科方面有兴趣、特长和抱负的高中生进入到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一起工作等做法,值得学习和效仿。
向国际开放基础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应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紧密挂钩,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注重教学方法的体验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使中小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迎进来”的同时,也要善于“走出去”,让学生在国际交流交往中认识各国文化的差异性,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有效交往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开放发展、平等互助、彼此尊重的健康文化心态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
五、基础教育惟共享而赢
以包容性理念促进基础教育的全民共享。基础教育不能把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之上。以包容性理念促进基础教育的全民共享就是要让随迁、留守、特殊和贫困少年儿童均享有平等的生存权、教育权和发展权成为美好的现实,让城市和乡村教师都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人格尊严、对等的工资收入与福利回报、均等的专业发展与人生出彩机会成为灿烂的真实,让从事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学校均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机会和完善条件成为不争的事实。
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共享。全面共享不仅关乎“有学上”,更是关乎“上好学”;不仅关乎入学机会公平,更是关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公平。择校热”“学区房”“城镇大班额”等热点难点问题,无不折射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全面共享的前提,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是全面共享的条件。除了继续加大硬件投入、建设数字化校园、推动教师合理流动外,还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式的改革、优美环境的营造、教育评价的创新等方面提升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水平,让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为可爱的基础教育惠及全体少年儿童。
以有力的制度保障促进基础教育的共建共享。基础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只有坚持有教无类,才能促进基础教育起点的公平;只有坚持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基础教育过程的公平;只有坚持各得其所,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结果的公平。既要看到“强弱学校捆绑发展”“学区制建设”“教育网络联盟”“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等举措,为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基础教育差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要看到不少地方的学校“联合”“捆绑”还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在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以强带弱、共享发展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基础教育的共享发展是一个动态建设和提升过程,只有动员人人参与、鼓励人人尽力,才能达到人人获得、实现人人享有,才能让每一个人建设更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梦想都有生长的土壤、让每一个人建设更加公平基础教育的奋斗都有成就的希望。当前特别要从教育评价制度变革入手,构建起包容性的、共享性的教育评价制度,切实推进教育公平,让共建共享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以稳健扎实的积极态度促进基础教育的渐进共享。基础教育的共享发展不仅要让人民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还要让人民经历平等的教育过程,更要让人民获得公平的教育结果。这就要求在不断做大优质基础教育“蛋糕”的同时,把做大的“蛋糕”切均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充分体现。但优质的基础教育不会从天而降,就义务教育而言正在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机遇十分难得,挑战前所未有。因此,目标要切实可行,承诺要量力而行,不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省情。从渐进共享迈向充分共享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只有坚定地朝着共享这个方向去努力,积小胜为大胜,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才能让共享优质基础教育之树不断结出优质均衡的美丽花朵。
责任编辑:汤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