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的型与灵
2016-06-17梁若琳
梁若琳
“造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为动词,即创造物体形象。如:造型艺术、制造砂型。二为名词,即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从中可见一二,一个词语包含了“动”与“静”两层含义,这正好与杉浦康平先生书中所提道家的“二即一,一即二”学说不谋而合。而“造型”一词的日语单词可以拆分为代表“型”与“灵”的两个音节,代表了注入了灵气的型,是充满生命力的。一个相同含义的词汇,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幻化出不同的造型,却在无形中相互融合,这本身也印证了本书的另一个主题“万物照应宇宙”,本书中展现的种种造型尽管主题各异,超越各国文化范畴,但仍然相互连锁,相互照应。
德斯蒙德·莫里斯在其1962年完成的著作《裸猿》中第一章就提到:只有严格地审视我们的起源,然后再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讨我们今日这个物种的行为方式,我们才能对自己无与伦比的生存现象,获得真正平衡而客观的了解。一个造型被不同文化,不同时间的大众接受,也许正是因为人们受到来自于记忆最深处的经验和情感的影响,这是镌刻在我们的DNA中,从生命起源、物种起源来说的“最初的记忆”。
也许作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与设计师,杉浦康平无法像动物学家或人类行为学家一样从更深度的层次去剖析造型诞生的生物学原因,毕竟人类到目前为止都尚未解开生命起源之谜。但是本书中却随处能够找到种种受到“生命的记忆”影响而诞生造型的证据。围绕着人体展开的造型,其中就蕴含着生命的记忆。
日月眼的造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日月眼”是以两个眼球为主题,使“视”与“内在灵力”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巧妙造型。从天体中的地球、日、月到人的眼球,再到由此产生的“日月眼”的造型,说明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而体现在了造型的创作上。这可能来源于我们远古祖先对未知天体的力量崇敬。日月眼的造型发展到民间,出现了“愚人风筝”,这种造型是日月眼的进一步演化,用于鄙视魔鬼,降服魔怨。这种造型还体现在埃舍尔的作品《眼》上,在这幅作品中,太阳般的瞳孔深处,隐约浮现出了可怕的骷髅,即,看到光明的眼球同时也是反射着生命与时间逐步消亡的球体。日月眼包含着对称,它们属于人体的左右两部分,太阳与月亮代表着阴与阳的交替融合,日升月落的过程包含着无限的意味,而具有日月眼的形象,例如中国地盘古与印度的克里希亚大神,它们都具有开辟天地,并且包含宇宙的神力。
另一种蕴藏了生命记忆的形象是涡旋纹发展出的造型。例如左右纠缠,螺旋上升,形成祈福,驱魔的注连绳,这一造型包含了阴阳。再到日本的横纲所系的代表阴阳的注连绳造型,再到中国道教太极图案,这样的造型被创造出来,表达了人类对宇宙,对生命奥秘的思考,即阳中阴,阴中有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这些造型的螺旋上升与对称的形象,似乎与人类DNA的构成有某种神秘的关系,也与远古人类在祈祷的时候伸出左右手在天空中挥舞形成漩涡,寻访神的存在有关。
如果说以上造型是可以与身体结构产生共鸣,对称、统一,同时还产生了涡旋,抓住了宇宙的根本原理。那么以“汉字”为首的“文字”的诞生,就在探讨富有生命力的线的构成形式。
人的眼球运动形成线,手的动作投影成绘画继而简化成线条形成文字。线的诞生是文字造型的原型,线产生的多种原因都与人类自身从祖先时代就留下来的记忆有关。由线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造型”,这些造型有着“灵”,一是造型本身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充满着力量,二是构成“造型”的线本身所蕴含的“灵”,它代表着人的身体内部的生命力。
充满“灵”的线,也构成了神秘的汉字。汉字是现代仍然在使用的唯一的古文字,它根植于大地,笔者认为这与中国人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有关,大地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根源,是生命力的象征,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从“木”字开始说起,道出了中国人对土地的信仰。“山”“三”“产”字都传达出对土地、生产力、丰饶之力的祈愿,也包含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正的汉字,其造型和书写规则包含了一种无限扩展,无限繁殖的力,这种力是根植于代表大地的方形所象征的广袤与丰饶。作为象征性文字,汉字也暗含了左中右的身体感觉,同时更与象征宇宙的“龟”与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汉字包含了宇宙,而作为一种文字,它不仅仅用于记录,也是一种包含了“灵”力的造型,充满了力量。
造型诞生的脉络在杉浦笔下娓娓道来,那么我们现在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造型呢?杉浦例举了自己的设计作品与他对地图的重新思考来阐述如何一方面延续古老的脉络来让造型更有“灵”,一方面用现在的眼光来创造多维的造型。
杉浦将书的封面比作人的脸,脸即生命力的镜子,反映着人看不见的内脏功能,是凝聚全身特性的部位。杉浦的书籍装帧设计就是以这个观点为创意的源泉,从书的“脸”上就可以一目了然书的大概特性。书除了封面是“脸”以外,书所承载的内容也形成了书的身体,这个身体里包含了故事的线,对开页的重复形成了书的空间,书囊括了人的一生,人的思想,也蕴含着全部宇宙事物,小小的书籍里面可以说吞入了全部宇宙,表现了造型的“灵”的力量,不禁也让人联想到吞入世界的克里希那大神,两个不同的造型在不同的时空居然具有了相同的意义,也充分阐释了杉浦“万物相互照应”的宇宙观。这些造型不仅延续了造型本来所有的灵力,也有现在书籍设计的思想包含在内:包括封面要有鲜艳的色彩才能在书店一下吸引住人的注意。在“柔软可塑的时空”中,也包含了这层意义。地图的造型最初包含了人们参拜神佛时行进的路线,象征着“开悟”的过程,这一造型具有祈福的神圣意义,而在当下,地图也是可塑的,透过“鱼眼地图”、“人生地图”、“犬地图”、“味觉地图”和“以时间轴绘制的地球”五个部分,从视觉,经验,嗅觉,味觉和时间五个维度以地图的形式再现,是对造型的新运用,这种运用包含了当下生活中的感悟,从生活中的感受和行为赋予地图新的造型,从而为这个造型注入了新的“灵”力。
我们透过杉浦康平造型诞生的理论,看到了杉浦眼中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复眼”而看到的影像的重叠,而是将看到的造型放入泛亚洲古老文化血脉中,赋予稀松平常的造型以强大的“灵力”,我想,正是这种对文化的尊重才让杉浦设计出了那么多堪称经典的造型,这些造型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图案,每一个文字都是蕴含着古老时间的脉络,当你凝视它时,你会听到来自生命最初的记忆。
通过代表日月的人体的眼球,向内连接着气息的吐纳、脉络的走向,向外则通过瞬间的眼球运动产生点线面的画面,从而内里与外界世界通过看不见的线相连,却构成了整个人类意识中的大圆圈,在这个圆圈中,不同文化的造型应运而生。正如本书第一章与最后一章标题的关系:“身体讲述宇宙开辟的造型”与“吞下世界,与身体合一、宇宙的造型”。从开辟世界的有日月眼的神佛形象到容纳世界的神佛形象,这些造型的诞生说明了人类长久以来对生命本质与宇宙奥秘的思考,亚洲不同的国家,透过不同的文化,经过不同的时间,都炼化出“吞吐宇宙”的神佛的形象,正说明了杉浦“万物照应宇宙”这一主题。
道家学说中“一生二,二生三。但其本源是一”,本书虽然分为不同的章节,但章章相扣,似在讲诉独立的内容,却每章都包含着共同的核,即造型的诞生包含着生命,无限与宇宙。看不断提倡情感化设计与强调用户理念的当今设计,正是对生命记忆的需求的一次复苏,只有抱着对文化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用多维度,多视角的眼光去看待设计,才有可能设计出穿越文化,时空仍能引起共鸣的造型。
用杉浦康平在序中所说的一句话可以作为本书的精华用以小结“我认为,美的造型、感人的造型建立在源远流长的生命记忆基础之上,她超越其主题和国界,相互连锁,相互照应。”好的造型、得以流传的造型,就这样包含着“型”与“灵”在历史的、生命的、文化的长河中渡过无垠的时间,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