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市老旧街区环境更新策略研究
2016-06-17林崇华王健伟秦佳丽
林崇华?王健伟?秦佳丽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相继出现建设浪潮,与此相对应的,旧城区特别是老旧街区却浮现出诸多问题。本文从剖析城市老旧街区现存问题入手,借助生态都市主义理念,探讨城市老旧街区环境更新指导思路,力求对设计实践产生积极作用。
前言
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妥善面对城市老旧街区环境的更新营造,并积极将其融入到城市总体发展建设过程系统中去,成为了当今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城市老旧街区问题凸显
城市老旧街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主要表现为建国前后建设的居住社区,集中了大量的老旧小区、老式公寓等。由于时代与其他因素限制,这类街区多为供政企职工居住,且位置分布在工作单位周边,造成居住区、工作区互相临近、相互咬合的格局,所以当下的老旧街区实际上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囊括老旧街道、建筑物、工业生产场所、公共绿地、活动区域等多种空间类型。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些区域日益涌现出一些问题。功能上表现为滞后陈旧,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环境与结构上则呈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
2.生态都市主义理念源起
一直以来,城市建设规模与理论都由建筑与建筑学主导,景观成为建筑的附属空间,造成人类与自然、建筑与空间之间纠纷矛盾不断。为了扭转趋势,美国建筑师瓦尔德海姆提出以景观主导城市为核心的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但是由于其缺乏生态学基础、狭隘地关注设计原则等因素,慢慢变得为人们所诟病。
2009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首次提出了生态都市主义理论,其一方面吸收景观都市主义中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的思想,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人文、历史过程的载体,另一方面正视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考虑城市的出路。倡导由“设计结合生态”到“设计生态”的思路转变,着重思考如何用更少的资源建设城市。
3.城市老旧街区环境更新与提升原则
城市景观环境更新是一个动态实践的过程,需要与城市的地域文化、人文精神相契合,同时,借鉴生态都市主义思想,在绿色、节能、可持续方面做一定探讨。面对城市老旧街区环境更新需要时,我们不禁思考,要经过怎样的整合才能使老旧街区与城市达到舒适的搭配,好向世人呈现这片旧貌新颜的好风光呢?
(1)传承城市记忆与文化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老旧街区环境更新正是借助这种差异性构建出环境特色,那么城市文脉载体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特色建筑物,建筑作为集实用与精神于一体的创造,通常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特征,同时作为城市组成要素,在岁月的洗礼下,城市文化早已侵蚀其中,作家张佳佳写到:“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一座城市”,这里引用也很恰当。第二是鲜明的空间环境,与小体量的建筑相比,宽广的空间环境所凝聚的精神文化特质就多的多了,例如“人在画中游”的皖南地区,不仅倚重粉墙黛瓦、马头墙等地域符号,更依靠建筑与地形、地貌、山水的巧妙结合来传达特色与文化。
(2)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从微观角度看,人是城市能动的基本组成单位,需保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从宏观角度看,每个城市的居民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从其中延伸出的生活习惯,比如纵横交错的上海弄堂与其和睦的邻里关系、福建的土楼与其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等。在为这些地方营造环境的时候,不但要尊重当地居民生活习惯,还要考虑居民与环境长时间共处所凝结的平衡关系。
(3)运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在城市老旧街区环境基础上,充分掌握城市基底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生态学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景观节点规划,做到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系统统筹。例如其中滨水区域,在充分了解水文特征的基础上,考虑水体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滨水区域设计,景观节点和滨水植设计要符合当地生态特点,同时注重人的参与性,以及居民生活习惯和其细微观感,形成水系生态循环系统,构建绿色、开放、可持续的城市水系区域。
结语
可以预见,城市老旧街区环境作为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会愈加受到人们重视。未来街区环境营造发展应当遵循系统、人性、可持续的原则,将文化、人居、生态理念融入其更新过程,特别是生态都市主义理论,对我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引领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林崇华,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王健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秦佳丽,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