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教育大纲走红
2016-06-17
每天写日记一篇、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每天看本埠和外埠报各一份、每年和国内外小朋友通信12封、会用一种乐器、会用十种以上的普通药品……据媒体2016年3月1日报道,最近不少教育论坛都在转载一份1934年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其分为经费、生活、环境、口号4部分,对小学生成长应该做到的事情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定。据悉,这份教育大纲并不是杜撰的,主创就是陶行知的学生、淮安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汪达之。汪达之拟定这份《大纲》,目的是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其中的一部分教育理念和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民国教育大纲走红呼唤生活教育
为什么这个82年前的小学生教育大纲直至今天仍然受到家长的青睐和热捧?答案很简单,因为其中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教育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有着具体、明确的指导作用。实际上,现在的孩子生活能力普遍欠缺。人们在查找原因时,往往归咎于家长过于溺爱。可从家长们热捧这个小学教育大纲来看,其并不是不想让孩子学习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而是不知道应在何时教会孩子一些什么样的生活技能,更不知道该培养孩子哪些好的生活习惯。既然如此,那么教育部门绝不能再无动于衷,任凭学校教育缺乏生活教育的短板继续存在下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贯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而这份小学生教育大纲正是这种教育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在小学生中开展生活教育的有益实践。而它的走红本身就是一份很好的“建议书”,说明家长欢迎这种生活教育,教育部门应从善如流,尽快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开设生活课程,把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生活技能作为我们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之一。
民国教育大纲走红也是另一种乡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而这份出自其学生之手的小学教育大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比如,大纲第二部分,也即生活部分,就列举了五项生活目标: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以及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这些提法在现在看来或许并不新鲜,其中一些内容也看起来有些呆板,然而比如会制作科学玩具及动植矿物标本十种以上、要认识环境中最易见的动植物各十种以上等等,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甚至是超前性。通过打捞这样的“历史现场”,既能证明我们并不缺乏素质教育的基因,也为现代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某种传统的资源。
包括民国校服、民国教材等在内的民国事物在今天仍被再次提及,都是当下社会民国热的一部分。对于此,社会也衍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忽视具体的历史情境,毫无条件地美化;另一种则是怀着酸葡萄心理,对一切都表示怀疑。不可否认,当下的一些民国热,确实多少都具有一定想象甚至是演绎出来的美化色彩。但以这份民国教育大纲为例,不说其中的具体规定,单纯从理念来看,于今天而言确实具有值得借鉴之处。所以,能够客观地正视和吸取其中的美好一面, 而又不忽视具体的历史情境之差,或许才是正确的,也是对所有历史事物最可取的心态。无论是教师、家长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其实都可以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