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如何被制造出来
2016-06-17
10集纪录片《制造杀人犯》横空出世,强势来袭。轰动效应延续至今,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在电影评分网站(IMDb)上评分高达9.0,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密切跟踪报道,数十万民众到白宫网站,签署请愿书,为男主角“申冤”。这部纪录片让美国公众心生疑问,司法系统是否病入膏肓?
《纽约观察家》评价道:“《制造杀人犯》是一部让人惊讶、恐慌、愤怒的真实故事,我告诉你,这个故事会让你绝望。”网友吐槽:“一部让人骨头发凉的纪录片。即使你告诉我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我也会觉得太扯了。”《纽约客》杂志称,纪录片的确暴露了警方办案程序上的很多问题。
主人公斯蒂芬,有比悬疑片还离奇的人生。智商只有70的他,在警局留过案底。1985年,破案心切的马尼托瓦克县警方“循循善诱”,一名女性受害人指认23岁的斯蒂芬为强奸犯。噩梦开始,他的命运从此急转直下——入狱18年,其间有两次能够获得清白的机会,警方却不予理睬,白白错过。2003年,法庭引入DNA技术,斯蒂芬沉冤得雪。
就当他为3600万美元赔偿金和当地政府对簿公堂时,戏剧性情节再次上演。2005年,斯蒂芬和智商70的侄子布兰登,因涉嫌杀害女摄影师被捕。警方拿出真假难辨的DNA证据,说服陪审团和法院,二人被判终身监禁。难道蹲了18年冤狱的他,出狱两年后真的去杀人了?
纪录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地挖出警方办案程序诸多问题,掀起美国司法公正性的全国大讨论。
两位负责过第一桩案件调查的警官,不避嫌疑,主动请缨加入第二次调查队。每次这两位警察搜索,总是会神奇出现新物证:四月后再次搜索车库,奇迹般发现11个弹壳。测谎调查员说出“必须砍断这家族谱、终结不洁基因”言论,加上杀人动机,焚尸地点,侄子供词,陪审团变卦,这一切令人禁不住怀疑,与他有“过节”的警察、面临天价赔偿费的县政府,制造一起冤案有多大的可能性?
愤怒的电话、电邮和社交媒体留言,几乎淹没了马尼托瓦克县的治安部门。有人在该县历史协会脸书主页上留言:“很遗憾,你们当地的历史中,包括了毁灭两个无辜之人生活的这件丑事。”
各路媒体记者争相涌向这座小城,10年前好奇健谈的当地人已不再惊讶,而是感到不悦。“商业内幕”网站报道,“官员拒绝接受采访,普通人也拒绝谈及纪录片,有人一看见手拿采访本的记者就躲得远远的。”“10年前我们就经历过这种阵仗。我们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审判已经结束了,并得到了当地大多数人的支持。”县旅游委员会主席杰森说,“我们必须再经历一次这种谴责,这是不公平的。”
《好莱坞报道》杂志称,54岁的斯蒂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证明自己的清白。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我是无辜的,这就是真相。真相必使我自由!”斯蒂芬称,“真正的杀手仍然逍遥法外,他现在跟踪谁?”
全球最大黑客组织“匿名者”声明,找到了检方在电邮中商量如何勾结陷害斯蒂芬的证据。“时至今日,我情愿相信斯蒂芬有罪。”律师斯特朗在《制造杀人犯》结尾说道,“如果他真是清白的,想到他在铁窗内度过的日子,我简直感到恐惧。”
斯蒂芬案,远远不是美国司法体系的唯一冤案。“我们拍这部剧的核心诉求,是向大家展示美国司法体系的失败!”纪录片导演掷地有声:“我们只是纪录片导演,我们不是检察官,也不是辩护律师,无法给任何人定罪或开脱。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观看我们所展现的这些第一手的材料,人们能够重新审视我们的司法体系,去思考其中有哪些环节是行之有效的,又有哪些是需要被改进的……如果暴露出了司法的不公,我们整个社会又应该如何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