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米的未来:“育产加销”融合发展

2016-06-17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稻米江苏优质

江苏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我国南方粳稻生产第一大省,“苏米”除满足本省需求外,还畅销沪、浙、闽、粤等省(市),历来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粮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消费由传统的“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更加关注稻米品质、品牌,稻米需求侧的变化倒逼水稻生产“转方式、调结构”,亟待深化“苏米”供给侧结构调整。此外,近年来东北大米以及国外进口优质中高端大米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对传统“苏米”市场带来一定冲击。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旨在明确“苏米”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苏米”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推进江苏由稻米大省向稻米强省转变。

“苏米”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江苏水稻年均种植面积3399万亩、总产382亿斤,分别占全省粮食总面积的42.3%和总产的55.7%。稻谷总产居全国第四、单产居全国水稻主产省第一。江苏是我国南方单季粳稻最大的产区,也是最有优势的籼稻产区。2015年粳稻面积3042万亩、总产351.4亿斤,分别占全省水稻面积的90.2%和总产的90.1%,约占全国粳稻面积的20%和总产的30%。稻米产业总体向好、产量稳定增长、技术不断革新、市场平稳波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品种选育步伐加快,优质品种选育取得突破

江苏紧紧围绕“高产、优质、多抗”目标,不断革新育种技术,先后育成了一大批综合性状协调的水稻新品种(组合),籼、粳、糯稻齐全,早、中、晚熟配套,为水稻量质同步提升和稻米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品种支撑。一是优质稻比例不断提高。2001-2015年共育成水稻新品种(组合)165个,其中粳稻127个、杂交籼稻38个。品质达国标一级的有13个、二级50个、三级88个,国标一、二级品种比例明显提高。二是优质食味品种成功选育。为适应消费者对适口性突出品种市场需求,江苏通过资源引进、攻关研究,先后成功选育出南粳9108、南粳5055、南粳46、苏香粳系列、淮香粳系列等優质食味品种。三是超级稻育种全国领先。江苏现有超级稻品种19个,占全国超级稻认定总数的1/6,数量居全国第一。2015年,超级稻推广面积1318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39%。

(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针对水稻产业技术瓶颈,全省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展协作攻关,推进产业技术不断配套成熟。一是绿色高效栽培上,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研究集成的水稻毯苗(钵苗)机插技术、秸秆机械还田稻作技术、稻田种养结合技术、“水稻+N”种植模式等,为水稻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高效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加工设备及工艺上,大中型稻谷加工厂普遍推广应用现代化、自动化的碾米、抛光、精选、色选、包装等设备,以江南大学为代表的稻米加工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大米蛋白、多孔淀粉、米糠多糖等稻米深加工副产品10多个,推进稻米加工增值5-10倍,稻米加工设备及工艺总体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三是稻米贮藏技术上,在全国率先研究推广了自然低温控温、气调、粮情电子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微波杀虫灭霉等智能化、信息化贮藏技术,延长了原粮及制品储藏时间,提高了稻米产品质量。

(三)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在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项目示范推动下,淮北陇海线中熟中粳稻、里下河及沿海迟熟中粳稻、太湖流域单季晚粳稻、淮北西南部和沿运丘陵杂交中籼稻等五大优势区域布局更为合理,区域内优质稻米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一是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在优势产区,积极推进土地规范流转,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全省已注册家庭农场超过2.2万家、合作社超过7万家,规模种植大户2.8万户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约占18%。二是“三品”基地不断增多。截至2015年,全省通过认定的无公害稻米基地695个、面积1275万亩,绿色稻米生产基地210个、面积456万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89个,面积10.7万亩。在基地内积极推进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有效保障稻米质量安全。三是经营模式日趋多元。成功探索出“企业+基地+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科研单位+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模式和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社会化服务方式,积极引导有劳力、有资金、有技术、有设备、善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四)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仓储物流配套日趋完善

江苏稻米加工与贮藏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现代粮食物流营运中心完备发达,奠定了江苏作为稻米生产、加工、流通大省地位。一是稻米加工企业不断壮大。江苏拥有江苏农垦米业集团、双兔等一批加工规模和技术在全国领先的龙头企业以及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型稻米加工企业。截至2014年,江苏共有大米加工企业1472家,占全国总数的9.26%,年加工能力超过2500万吨,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超过20家,年加工产能超过500万吨。二是现代物流仓储日趋完备。江苏作为全国粮食现代物流枢纽中心,承担着粮食由主产区流向主销区、由国外流向国内的重任。江苏沿江从东到西建有太仓港、南通粮油、省粮食集团张家港等粮食物流中心,沿运河建有宿迁、淮安、扬州、常州等粮食物流中心,东陇海线建有连云港新海、徐州苏鲁和新沂市粮食物流中心,构建了江苏现代发达的粮食物流体系。全省现有仓库网点1500多个,完好仓容240亿斤,占地面积约3645万平方米,有效仓容列全国第4位。同时建成了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兴化粮食交易市场、连云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阜宁古河粮油市场、无锡市粮油批发市场等一批区域性、规模化的大型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稻米产品流通提供了便利通道。

(五)品牌创建初见成效,产品营销方式不断创新

近年來,全省各地大力推进稻米品牌营销,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与名牌带动策略,扩大稻米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创建了一批知名品牌。全省现有苏垦、双兔、射阳、隆元等4个中国名牌大米,蟹园、江南春、麦华等25个江苏名牌大米,在商品品质和食味品质上均有较大突破。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江苏8个稻米品牌获全国“金奖大米”称号。近年来,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苏香粳3号等品牌大米,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二是创新了多种营销模式。在原有批发市场、超市等实体店销售基础上,发挥“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苏宁易购·江苏馆等电商平台,积极探索网络销售、体验式营销、会员制营销等新模式,不断拓宽营销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营销融合,稳步提高江苏稻米市场占有率,初步构筑了江苏稻米产业新优势。江苏生产的稻米除销往上海、广东、福建等传统市场外,还部分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外地区。稻米深加工的米粉、营养粉等产品深受百威、贝因美、雀巢等世界知名厂家信赖,销售数量不断增加。

“苏米”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江苏稻米产业蓬勃发展,在综合产能、质量、效益和营销竞争力等方面优势明显,但也面临优质食味品种总体缺乏、加工企业小而散、产地环境质量下降、全国稻米知名品牌不多等挑战。

(一)优质食味品种缺乏,市场契合度总体不高

一是评价标准比较宽泛。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国家依据稻米文化的不同对优质米有明确的定位,而我国仅要求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等4个方面12项指标值全部达标即可认定为优质米,不少品种优质不优味、优味不优质,优质米评价标准与消费者实际需求不完全一致。如武育粳3号大米理化指标达不到国标三级,但口感很好;而两优培九、扬粳4227等品种虽达国标一级标准,但食味均不及武育粳3号。二是适口品种总体缺乏。截至2015年,江苏共审定水稻品种386个,但满足市场需求的、群众认可的、适口性好的品种较少,且种植区域相对有限。淮河以北是中熟中粳、杂交中籼稻的优势稻作区,但国标2级以上的品种不多,缺乏适口性好的品种,不能满足产业化开发需要。三是稻米生产局部粗放。过去生产上注重追求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优质稻米潜力的发挥。稻作方式上,全省直播稻面积仍有800万亩左右,由于其生育期相对较短、中后期群体大、生产管理要求高,如果管理不当,易导致原粮出糙率降低、外观和内在品质下降等,极大地限制了稻米品质和质量。此外,与东北相比,江苏受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低于东北黑土地6.8g/kg)、灌浆结实期温光等自然环境的制约,稻米品质不如东北大米。

(二)规模经营水平有待提升,产业利润率总体不高

一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当前水稻种植仍以一家一户为主,土地零碎分散,肥力厚薄不均,品种选用多样化、种植方式粗放化、投入品多元化等造成生产管理、产品质量不一,不利于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二是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江苏是典型的稻麦两熟轮作区,长期高投入、高产出、高负荷运作导致土地边际效应逐渐放大。据统计,江苏水稻生产亩投入由2004年的556.8元上升到2010年的789.8元再到2015年的1210.2元,而净利润却由419.8元先增加到716.8元再减至466.45元。成本增加主要来自物化产品投入、人工及土地成本等。三是加工利润不断走低。稻米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面临产能过剩、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结构和功能较为单一、产业链短、稻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企业利润率较低。据统计,2013年大米产品销售收入347.26亿元,利润5.56亿元,纯利润率仅1.6%。部分企业经营积极性不高,2013年全省注销的61家加工企业中,22家来自于大米加工企业。

(三)产加销缺乏有效衔接,品牌知名度总体不高

一是加工企业规模有待提高。全省虽然有年加工2500万吨以上精米的能力,但主要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形成集团化的大型加工企业较少。据省粮食局统计,201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6个(占8%)、民营企业411个,在农村还有部分稻米加工小作坊。加工规模上,每日200吨以下的占83%,每日1000吨以上企业仅5家。二是产加销融合有待推进。江苏稻米生产、购销、加工和销售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缺乏有效衔接。生产部门重产能稳产量,收购部门重外观轻品质,混收混贮;加工部门重成本轻质量,销售部门重效益轻品牌,忽视稻米内在品质,影响了江苏大米的市场销售,甚至出现“优质不优价”现象。三是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在品牌开发上,存在品牌多、乱、杂现象,优势主导品牌不强,市场占有率徘徊不前。据统计,江苏注册的优质粳米商标超过500个,品牌命名多样,包括品种、产地、生产企业等;品牌影响力小,缺乏像“五常”、“盘锦”等国内知名大米以及日本月光、泰国RD15等国家支柱型(品种)品牌。四是中高端市场有待拓展。中小稻米企业是江苏省稻米加工、销售的主要组成部分,囿于加工规模、资金实力等限制,出于快速回笼资金等原因,销售渠道主要以普通的农贸批发市场、单位食堂等为主体,价格相对较低。而在大型连锁超市及中高端卖场上的占有率较低。据调查,在苏果、家乐福等大型超市,江苏大米仅占3%-5%。

提升“苏米”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十三五”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爬坡期。“苏米”产业的发展,要立足省内及周边省份两个市场,以稻米安全为根本,以优质食味粳稻为突破,以稻米深加工为依托,以质量、效益、可持续同步优化为原则,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按标准化规模生产、产业化链式开发的思路,充分挖掘江苏稻米生产优势,推进“苏米”供给侧结构调整,确保有效供给契合稻米需求变化。推进水稻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突出品种选育、基地建设、加工流通、品牌营销等重点环节,强化科技、装备、人才、政策、法制支撑,培育壮大一批“苏米”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一批“苏米”知名品牌。全面推进“育产加销”一体化融合发展,不断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稻米产品附加值,优化“苏米”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苏米”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

1.坚持规划引导。提升“苏米”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一是制定产业规划。根据江苏省情农情,制定江苏稻米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一批优质食味品种,打造一批流通加工基地、做强一批引领发展企业,创立一批“苏”字头稻米品牌,做大做强“苏米”产业。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根据江苏水稻生产种植分布特点、区域优势及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布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建设认证一批稳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引导种植主推优质适口新品种,实现稻米优质优价。

2.注重科技引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根据市场需求标准化生产绿色“好吃”大米。一是加快抗逆优质食味品种选育。转变育种思路,加大品种审定制度变革,建立多元化品种评价体系,更加突出优质、适口品种选育和改良。尽快育出更多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综合抗性好、食味品质突出的高产优质品种,特别是适合淮北地区的分蘖性强、后期灌浆快、产量高、食味佳的品种,满足不同生态区优质稻米生产需求。二是加强特色功能稻米研究开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加强彩色大米、富硒大米、宜糖大米、高锌、高铁大米等特色功能稻米选育开发,全面提升品种普及率和应用比例。三是推进绿色节本增效复合生产。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稻田综合种养、立体种植等高效种养模式,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的要求扎实推进水稻清洁化生产,坚持向省工节本要效益,向复合经营要效益。继续实施秸秆还田、肥稻轮作、稳氮补钾、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3.挖掘规模效益。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把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苏米”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推进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让农民更多参与和分享。二是推进机械化生产。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供秧,集成应用机插稻高产配套技术,破解机插稻推广应用瓶颈问题,提高优质稻米机械化生产水平,以实现有效控减直播稻、稳定水稻产能。三是推进社会化服务。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等方式,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种苗繁育、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因地制宜引导专业服务组织开展代种、代收、全程托管、联耕联种等服务,实现生产、经营、服务全程规模化。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包括品质标准、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在内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稻米质量可追溯制度,严格按国标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确保基地环境达标、生产技术规范、投入品无害化,农产品安全优质,以高品质赢取消费者信赖。

4.加强品牌创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培育新业态、塑造品牌价值、创新销售模式等方式,提升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全方位提高“苏米”市场份额。一是狠抓质量意识。稻米质量直接影响着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是稻米市场竞争力的核心。鼓励企业执行“优质优价”的收购策略,从源头树立只有“生产出好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的价值取向。二是力培自主品牌。针对目前稻米品牌“多杂乱”、强势竞争品牌少的现状,对现有品牌进行区域、企业深层次整合,重点扶持鼓励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品牌申请保护力度,将主打产品进行商标注册、质量认证、产地认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三是重推电商融合。夯实传统销售渠道,鼓励超市、农贸市场、企事业单位与生产基地建立“直供直销”产销合作机制;同时,创新营销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改造搞活江苏大米销售市场。积极探索“B2C”、“F2C”、“O2O”、“CSA”等电商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开发网络销售通道和服务平台,强化产业与电商嫁接,促进产销衔接。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降成本”、“去库存”,做大做强品牌、做优做实效益,实现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零距离。

5.强化融合发展。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推动水稻育种、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粗增收链。一是延伸产业链。鼓励稻米加工企业积极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模式,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农户”或“公司+农技推广部门”开展基地订单生产等方式,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生产、加工基地;通过产业合作、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促进产业向产前、产后延伸。二是提升价值链。研究利用大米的独特加工性能,开发各种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营养食品,如方便米饭、方便米粉、酥脆饼干、米制饮料等以及米淀粉、发芽糙米、米胚芽、大米蛋白等“精、高、新、名”稻米产品及其新尖产业,抢占稻米深加工食品市场。同时,重视利用稻壳、米糠等副产品开发米糠油、米糠营养素、米糠医药产品、日化产品、高强度材料、环保面碗等深加工产品,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集聚流通链。按照“集群、集聚、集约”的原则,以水稻生产核心区为重点,依托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和重要稻米物流节点,通过整合资源,加强水稻收购、综合加工、配送、仓储、物流、质检、贸易、信息处理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大米加工集中园区,提高產业竞争力和资源利用效益,使之成为“苏米”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6.突出政策扶持。稻谷生产比较效益低,属弱势产业,但又是战略性物资,特别需要政策性扶持和保护,促进稻米产业发展。一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要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稻米加工企业优先列为信贷支持对象,依据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贷款投放数量,贷款利率原则上不上浮或少上浮,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可根据授信管理的要求核定信用额度,用于收购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的农产品。要充分运用信用证、保函等多种金融信用手段,扩大资金信贷规模,支持企业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优质稻米产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所取得的利润,给予少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遇有特殊的自然灾害,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对重点龙头企业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给予适当补贴;对从事优质稻米加工企业生产用电、用水、用地,给予便利优惠。三是完善价格补贴制度。完善水稻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理顺最低收购价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关系,根据市场变化对现行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猜你喜欢

稻米江苏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数读江苏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