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千亿战略
2016-06-17朱哲
朱哲
近年来,湖北省咸宁市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15年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将咸宁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为千亿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打造千亿农产品加工产业,既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绿色发展的民生期盼。咸宁市积极破解农产品加工业在提档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千亿航母”进发。
资源禀赋,优势在握
4月20日,走进咸宁市赵李桥茶厂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青砖、米砖、礼品砖三条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
“今年全年的订单已经排满,产品主销内蒙古、新疆、西藏、广州、北京等地,力争销售1个亿。”销售总经理金莉信心十足地说。
瞄准农产品加工业 “千亿产业航母”,咸宁市近年来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特别是青砖茶加工,占据全省80%、全国35%的份额。今年一季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95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约10%。
鄂南素有“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之称。全市农产品名特优品种总量突破2000个,特色明,品牌优,产品影响扩大,可以说具有打造千亿产业的品牌支撑。
咸安精华纺织生产的苎麻精干麻、純苎麻纱等产品,销售收入、出口创汇等各项指标均领航全国,巨宁生产的各类竹地板远销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赤壁羊楼洞是青砖茶的鼻祖之地,始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羊楼洞青砖茶成为馈赠外国元首的国礼;
通城“本草天香”牌茶油和“麦市干子”、嘉鱼鱼圆、崇阳“众望”小麻花等声名远播,在湘鄂赣毗邻地区、国内一二线城市甚至欧美地区有一定的销售市场。
特别是近年来咸宁市强基地、重科研、抓开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块头”不断壮大,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打造千亿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规模支撑。
制约瓶颈,亟待破解
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过千亿的地市有襄阳、武汉、宜昌、孝感、荆门和荆州等地市,咸宁市离千亿目标还有近300亿元的差距。
要抢前争先进入千亿产业“俱乐部”还有不少压力,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在换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带动能力差。国家级龙头企业、本土农业公司上市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全市产值过10亿的企业屈指可数,只有精华纺织、洁丽雅纺织、田野集团、现代牧业、通山酿造等几家,与省内外一些大龙头差距甚远。
“等我们把‘四个一批资金要到手,银行的贷款早就周转几道了。”不少企业家反映,申请“四个一批”资金的程序繁琐、耗时长。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银行不授信,从而企业无法抵押获得贷款,很多老板很无奈:“厂房在那里,设备在那里,就是不能抵押啊!”
随着加工规模的逐步扩大,部分企业都面临原料短缺、原料涨价的局面。通城黄袍山公司成立以来,油茶籽“吃进”量以每年2000吨的速度增长。但由于油茶生长周期长达5至8年,黄袍山公司自身8万亩油茶基地,至今仅挂果1万余亩,远远无法满足加工需要,其八成的油茶籽只得从湖南收购,平添了500万元成本。
全面融入“互联网+”营销还有压力。川玉有机茶总经理张加川谈及电商:“互联网虽然有前景,但缺乏专业人才。企业从这个圈跳到另一个圈,就像卫星并轨一样,难度颇高。不搞电商销售,活不了;搞了电商销售,活不好。”
大干快上,提速冲刺
当前,从咸宁市农业资源禀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等方面可以看出,打造“千亿产业”势在必行、切实可行、行之必果。面对“千亿航母”声声号角,如何“大干三年、力破千亿”?
“资金是打造千亿航母的源头活水,也是企业发展的血脉,血脉通,则气色好、干劲足。” 咸宁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黄文建议,以政府扶持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资本市场资金这“三大载体”为抓手,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破解筹资融资难题注入一剂“强心针”,畅通发展的“大动脉”。
品牌影响难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难打开,是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黄文说,应对当前“互联网+”的新业态,可采取“线上”与“线下”、“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形式。
在电商“线上”层面,以“吃无忧”电商平台为龙头,整合赤壁“绿购网”等电商企业,组建电商协会,设立电商“孵化园”,加强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互联网+农产品”跨越发展,实现“一市六县”联网互通、抱团营销。在实体“线下”层面,通过香城古街实体店面展示展销,吸纳一批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引导企业进行品牌整合,组建行业联盟,打造地方公共品牌。
针对加工原料的周期长、成本高,“远水”难解“近渴”问题,黄文说,建议围绕楠竹、茶叶、油茶等优势加工产业,建设2至3个区域性的大宗农产品集散交易市场,吸引外地优质生产原料纷至沓来,使之成为“不占土地、不用耕作的农业基地”,使企业能够“近水”解渴、充能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