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研究

2016-06-17崔显艳陈善珍杨祖龙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崔显艳,陈善珍,杨祖龙

(1.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2.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研究

崔显艳1,陈善珍2,杨祖龙1

(1.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内江641000;2.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川东革命老区妇女群体为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工农红军的长征行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针对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从个人基本情况、对革命老区传统的认识和认知、婚姻家庭、劳动、业余生活、女性意识状况6个方面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长期生活在川东革命老区的女性群体的当下生活正处于传统和现代生活并存并缓慢过渡的状态、多级交错状态、现代生活边缘化状态。

关键词:川东革命老区;妇女群体;调查对象;当下生活状况

一、问题起因

笔者来自川东革命老区,在巴文化区域生活过近30年,并长期关注女性问题。当读到何光表著的《川陕苏区的妇女状况》一书时,感慨万千。三大主力红军中,一方面军随军长征的妇女有三十名;二方面军随军长征的妇女有二十余名;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入川时随军来的妇女也只有四十余名。到1935年3月,撤离川陕苏区向西转移时,随红军长征妇女在编制内的已近万人,实际上,踏上长征路的四川妇女在一万人以上。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时,红四方面军中的女战士只幸存两千多人了。随红四方面军组建的西路军渡河的女红军约为一千八百余人, 1937年3月中旬部队浴血苦战突围进入冰天雪地的祁连山时,妇女仅剩三百余人,奉命改编为妇女独立团,负责掩护总部突围的重任,战斗最后仅余的十多个女战士也落入敌手,至此,西路军一千八百余名女战士全军覆没。随四方面军红军长征的近万名妇女最后幸存的仅仅五百多人[1]。这一串串数字引起笔者对川陕苏区妇女的无限尊敬和同情,这些巴山姑娘,在苏区踊跃参军,在长征路上千辛万苦,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在被俘后被马家军惨绝人寰地蹂躏践踏,在流浪中孤苦伶仃,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西路军幸存者)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当作“叛徒”“反革命”,以及在“文革”中遭到各种摧残等,在这些值得人们缅怀和怜悯的妇女的身上发生的一桩桩事件、一幕幕场景,真是令人掩书难以释怀。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下,川东革命老区妇女生活状况值得社会关注。

二、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说明

笔者于2015年1月份与课题组成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善珍教授到革命老区达州市、达州市宣汉县大成镇进行过实地考察,与当地妇女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在宣汉县大成镇、五宝镇、开江县永兴镇共发放了16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试卷150份。调查问卷涉及到5个方面内容:第一,个人基本情况(涉及年龄和文化程度);第二,对革命老区传统的认识和认知;第三,婚姻家庭状况;第四,劳动、饮食状况;第五,业余生活状况;第六,女性意识状况。

针对回收问卷答题情况可知,整个试卷有以下3个方面的背景:第一,因所调查妇女的年龄、文化和理解的差异,存在着有的部分题目未完全填写和一个题目选项多样的问题;第二,如基层女干部对当地人口情况概括的“三八六〇六一部队”那样,长期生活在革命老区的妇女群体属于中老年妇女、女学生及小女孩(后两者没法进行调查),因此本次调查对象具有身体弱、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的特点,年轻、文化程度高、身体好的女性往往只是在过年过节期间短暂居住;第三,因本次调查是通过大成镇政府组织政府工作人员与村妇女干部进行的,因此,本次调查问卷涉及面虽不够全面,但基本上是调查对象情况的真实反映,对于研究长期生活在川东革命老区妇女群体的当下生活状况有一定价值。

为了方便计算,所有百分比都采用整数计算。

(二)调查问卷分析

1.基本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人员中年轻女性很少,仅占4%,46~60岁的人员共有69人,占总人数的47%,加上60岁以上的人员比例就高达63%,17岁以下(儿童和学生)的女性没有参与调查,60岁以上的妇女参与程度低,这足以证明长期生活在川东老区的女性以40岁以上妇女为主的特征。参与调查妇女群体的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大,大学和文盲所占比例相等,但实际情况应该为大学文化程度者参与调查比例高,而小学文化程度者参与调查比例远远不够。根据相关题目可以推测出的一个结论为:不是年龄大的文化程度就低,相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反而年龄比较小,这说明部分年龄大的妇女在年轻时文化普及率并不低。总体而言,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不高,小学与文盲所占比例高达52%。

表1 个人基本情况

2.对革命老区传统的认识和传承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川东革命根据地妇女对革命传统基本上是陌生的,真正清楚革命历史的仅占3%,听说、不了解的人竟然占59%,了解的人只有38%。认为革命传统对自我产生影响的人占41%,认为革命传统对自我无影响的人占37%,处于无所谓状态的人所占比例为22%。愿意传承革命精神讲述革命故事的人占80%,不愿意传承革命精神讲述革命故事的比例占20%。这说明川东妇女对于川东革命老区的历史是有认同感的,但她们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却远远不够,而且对革命传统对自身精神产生的影响缺乏认同和思考。这些调查对象绝大多数都处于45岁以上,这强有力地表述着传统精神正在它的发源地渐渐消失,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地扩大这一不争的事实。

表2 对革命老区传统的认知和传承状况

续表

3.婚姻家庭、两性关系状况。妇女的婚姻、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状况是其生活状况的核心内容,其婚姻的满意度、性问题的自觉度、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度成为其实际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表3、表4、表5基本呈现出了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在这三方面的状况。问卷结果显示,真正通过自己先认识再走入婚姻殿堂的仅占13%,通过他人介绍和媒人牵线搭桥的占82%,可以说她们的婚姻绝大多数是通过传统方式完成的,但她们对自由恋爱方式的认同度仍然达到56%。总体上,她们对自己的婚姻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夫妻融洽和较好的人数占78%,她们对丈夫的不满意度较低,仅占12%。从调查对象最看重丈夫的方面看,好脾气最高,占46%,家庭责任感占43%,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川东革命老区妇女选择丈夫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比较重视家庭的稳定性,但同时对自由恋爱充满向往。

通过表4可以看出,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在两性关系问题上的态度。能够接受再嫁的人群达到64%;对于未婚同居不能接受的人占53%,认为情有可原和无所谓的比例占47%;对不忠行为,不赞同的人与不干预和可原谅的比例比较接近,分别为56%、44%。这些数字说明调查对象在两性关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通过表5,可以分析出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在家庭人际关系处理上处于自然状态,缺乏主动意识,缺乏反思和理性能力,婆媳关系较好的仅占23%,不好的高达29%,对如何处理婆媳关系问题没有进行思考的人达到46%。因为调查对象大部分年龄较大,认为处理婆媳关系难点在媳妇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这说明婆媳关系处理从自身找原因的比例就更低。

表3 婚姻状况

表4 两性关系问题

表5 家庭关系状况

续表

4.工作劳动和经济地位状况。表6显示,调查对象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外出打工(占39%)和经济作物(23%);女性仍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家务占35%、妻子做占38%)。妇女劳动状况及其家庭经济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家庭中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妇女与乡镇中心周边的大部分妇女,对于家庭经济来源作用相对较小,她们更多的是带孩子做家务;第二种情况,偏远地区无人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家庭中的妇女不仅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而且是生产劳动的重要参与者,这批妇女应该说是最辛苦并对家庭收入起到重要作用的群体。第三种情况,处于偏远地区,但家中有外出务工者或经济来源的家庭中的妇女要承担家务和生产劳动,她们虽体力劳动量大,但经济压力较小。无论哪种情况,川东革命老区妇女的劳动状况和劳动环境都不好,累的太累,闲的又太无聊,教育孩子的任务重,尤其是隔代教育会让她们无所适从。从表6可以看出,女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少部分的比重在72%,在经济开支中妻子说了算的只占36%,这足以说明女性在家庭经济生活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中国女性的角色。

表6 劳动、经济地位状况

5.业余生活状况。工作劳动是人的主要价值的体现,但业余生活方式更能体现人的自由状态。虽这些答案选项不能全部囊括她们的业余生活内容,但通过表7还是可以大致了解长期生活在川东革命老区的妇女群体的业余生活状况。一方面,部分人仍然固守传统方式,另一方面现代方式也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改变着她们的生活。串门聊天和做针线两大传统妇女业余生活方式仍然是其主体,占57%。同时看电视成为革命老区大部分妇女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比例达到79%,不看电视的只占21%。注重故事性仍然是其选择的重点,家庭类和战争类节目(占74%)是她们主要关注的内容。聊天内容为家长里短的占34%,生产生活技能占46%,故事新闻占30%。只要有条件就会主动走出去的人占55%,不出去的人仅占9%,有心理冲动但不会选择去的占34%。这一组数字说明关注身边人和事是川东革命老区妇女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她们的生活仍然具有传统温情的人情世界特征,当然这种世界也在被改变,虽然一部分人很保守,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

表7 业余生活状况

6.女性意识状况。我们通过对总体状况的关注和对女性地位等有关问题的思考来考察其女性总体状况。表8显示,总体上说,她们身体健康意识较强,但通过医学知识来预防疾病和身体保养的意识比较淡薄。她们自我判断身体状况好的占46%,不好的仅占11%;看病方式方面,立即定期治疗的占53%,买点药吃的和拖延后吃药的占到47%;对妇科病比较了解的仅占21%,了解一点点的占56%,不了解的占23%;通过翻书有意识地了解妇科病的仅占12%,通过看电视、医生说的、别人讲的等被动方式了解的高达88%。表9显示,她们对女性地位高的认同度较高,占63%,认为女性教育问题很重要的占64%,逢年过节上桌吃饭的占64%,认为当今女性夏天穿着好看的占82%;但不能忽视当今仍有37%的人认为女性地位不高、36%的人认为女孩教育不重要,还有36%的女性逢年过节不上桌吃饭,18%的人认为当今妇女夏天穿着妖气。

表8 身体状况

表9 女性意识状况

三、结论

(一)传统和现代生活并存并缓慢过渡的状态

长期生活在川东革命老区的女性群体在婚姻家庭、身体、业余生活、女性意识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现代社会生活的趋向。看重丈夫脾气好、责任感、长相好的分别占46%、43%、6%;对再嫁认为难以接受、是正常行为、完全认同的分别占36%、42%、22%;对未婚同居不能接受、情有可原、无所谓的分别占53%、38%、9%;对不忠行为不赞同、不干预、情有可原的分别占56%、33%、11%。其身体健康意识增强,定期治疗和不定期治疗的分别占53%、47%;了解妇科病的方式为自己学和听别人讲分别占51%、49%。认为女孩教育重要与不重要的分别占64%、36%。业余生活方面,做针线和看电视的分别占23%、26%;谈家长里短(身边)和谈身外事的分别占34%和30%。这一组组比较接近的数字说明了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在她们的生活中并存,并呈过渡状态。虽然在她们的生活中出现了现代社会才有的电视、手机、现代医疗等内容,但她们接受的是物质外衣,与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离得依然较远,因此,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这种过渡还处于十分缓慢发展的状态。

(二)多级交错状态

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所呈现的结果都显示,长期生活在川东革命老区的女性群体的当下生活状况呈多级交错特征,乡镇中心周边的妇女、偏远农村的妇女、家中有经济来源(外出务工人员、做生意人员等)的妇女、主要靠农产品维持经济收入的家庭妇女、经济收入微薄的老年妇女等因经济因素造成的妇女生活状况区别明显,且因地理位置的区别(镇中心及周边、乡村)呈互相交错状态。因此,家庭经济收入和地理位置成为影响妇女生活状态的两大基本因素。

(三)现代社会生活边缘化状态

长期生活在川东革命老区的女性群体基本上处于自然生活的状态,她们的精神世界仍然处于群体内互相取暖的阶段,她们获得外界的信息主要靠电视、外出人口零散信息传递和微量的政府政策普及渠道。因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快餐化、庸俗化、功利化及对她们而言的外域化特征,也难以构建其精神世界,她们还是生活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世界中。不仅如此,因为文化水平偏低、大量年轻劳动力的缺席、农业生产的逐步弱化、革命老区传统精神尤其是妇女重要地位的历史传承精神的断裂,长期生活在川东革命老区的女性群体价值世界的重塑面临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何光表.川陕苏区的妇女状况[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

A Report of Women’s Present Life in Eastern Sichua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CUI Xian-yan1, CHEN Shan-zhen2, YANG Zu-long1

(1.Nei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eijiang 641000, China;2.L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Women from eastern Sichu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and sacrifice to the consolidation and growth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and Long March of the Chinese Red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Focusing on the women’s present living conditions in this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the author has conducte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covering aspects as basic individual situation, knowledge and cogn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marriage and family, labor, pastimes and femal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it is safe to conclude that women’s present life is in the midst of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life, a state of coexisting, slow transition, multilevel crisscross and marginalized modern life.

Key words:eastern Sichua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women’s groups; respondents; present life

收稿日期:2016-03-1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革命老区当下妇女生活状况调查”(项目编号:SLQ2012C-11)

作者简介:崔显艳(1972—),女,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女性文学、妇女问题研究;陈善珍(1966—),女,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教授,主要从事女性文学、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研究;杨祖龙(1973—),男,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管理、建筑监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16)03-0050-06

·女性与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