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于时间的回声

2016-06-17李南

扬子江 2016年3期
关键词:但丁艾略特经典作品

李南

历来,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心目中的经典。这些经典可以来自官方的,可以来自民间的,可以是西方的,也可以是东方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开始学写诗时,我的诗歌师长们常常教导我说,要多读经典的诗歌,这样你才会进步。但问题是,什么样的诗歌作品才是经典作品?

当时的文学环境如一片荒漠,我们的参照系统除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朦胧诗和官刊上所发的“主流诗歌”,另外,幸运的话,还可以零星看到为数不多的外国诗歌——也都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旧译本。那个年代的“经典”大多指一些名诗人的代表作。现在看来,也许不能轻率到把一部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印记的“名篇”称为经典作品,因为时间才仅仅过去了三十年,这些作品不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不再进入后来诗学者们的视线。

而我们作为初学写诗的人,囿于时代的局限性,毫无疑问在视野的宽度和广度上大打折扣,远不如现在初学写作者的起点高,今天当他们如数家珍地谈论起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时,我总是由衷地为他们庆幸。

追溯人类文学艺术的源头,我们认识了荷马、维吉尔、但丁、杜甫、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当我们手捧着《伊利亚特》《奥赛罗》《埃涅阿斯纪》《圣经》《诗经》《神曲》《哈姆雷特》《百年孤独》等时,这些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留存的作品,无疑成为了文学的经典。

艾略特有一篇著名的论述文章叫《什么是经典作品》,在这篇长达万字的文章中,他指出:“我已经提及的经典作品的那些品质——心智的成熟、习俗的成熟、语言的成熟以及共同文体的完善——在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表现得最充分,就诗而论,则在蒲柏的诗作中表现得最充分。”艾略特更是对维吉尔推崇有加,认为他是一个清楚地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的作家。

除了艾略特的“成熟说”之外,对经典的定义各个时代也多有涉及,比如卡尔维诺在他《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中,提出“重读的作品”和“正读的作品”,无疑,“重读的作品”属于经典之列。当然还有更多的定义,囊括起来,大约有几点不可否认:具有实质上的独创性,换句话说,就是指那些能够开启世纪之先的作家和作品,《神曲》只能是由但丁完成,《百年孤独》由马尔克斯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先河,维吉尔的《农事诗》奠定了古罗马诗歌的抒情基底,可以说,没有作者的源头性写作,无法构成经典并具有超越时空的当代意义。古往今来,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有的作者在世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耀,默默沉寂了几个世纪后,才被世人相继发现、认可,列为经典作家。 无论是古罗马《诗集》、古埃及的《亡灵歌》,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彼特拉克的诗歌,蒙田的散文、拉伯雷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带着各自时代的信息,后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经典作品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艺术水准,也就是说,作品的艺术技巧和呈现的主题,能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文化传统的建构,演绎出语言和文字在不同时代的言说方式; 同时,经典作品又是能经得起反复阅读,经得起任何文学阶段的检验,经得起绝大多数人认可与相传的作品。

具体到我们中国当代诗歌,我以为说经典还为时过早,只能说某某诗人的代表作或者某篇作品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品,但如果放置在世界诗歌范畴来谈论,欧美国家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手法上早已有所尝试,而从情感、情绪的指涉层面来看,中国古典诗词似乎早已染指。新诗自白话体以来,大面积受到西诗影响,最终难逃其窠臼。这样,我们今天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如何又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小经典”?

因此,好学的诗人意识到了这一点,面对网络诗歌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不再从网络读周围诗人朋友的作品,而是无限地接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试图研究他们的精神资源及创作养分,这无疑是一条捷径。

当代的中国诗歌发展迅猛,更多的诗人意识到了东西方诗歌资源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于是我们也常看到一些文章的传统之争、当代性之争等观点,但是,无论是迷信以欧洲主义为中心,还是奉中国文化传统为圭臬,诗歌最终都得倾听来自时间的回声,经典的诗歌也必将超越种族、国度、信仰、意识形态等等这类后天生成的因素,而成为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盏盏明灯。

猜你喜欢

但丁艾略特经典作品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年老的画家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